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20日 · 清潔木質地板時盡量避免大量的化學清潔劑和水分,以免傷害材質。用吸塵器大面積清理殘留的毛髮和灰塵後,用擰乾的拖把或濕式除塵紙濕拖,最後再用乾拖把剩餘的水分擦乾即可。若有難的髒污,可使用加了水稀釋的中性清潔劑或小蘇打粉重點處理。

  2. 2020年10月19日 · 浴室、廁所水垢怎麼?. 達人必備的 4 個秒速去汙法寶. 專題企畫 / 林庭安 撰文 / 李恬芳. 載入失敗. unsplash. 還用抹布廁所,常常耗費數個小時打掃?. 其實只要每天 10 分鐘、善用 4 工具,就能快速掃完:. 潮濕空間要保持通風,才能避免黴菌孳生. 比起乾燥 ...

    • 迷思1:「需求金字塔」是馬斯洛提出的?
    • 迷思2:需求層級必須一層層進階?
    • 迷思3:生理需求未滿足不會想追求其他?
    • 迷思4:只要滿足需求,就會主動追求成長?
    • 迷思5:需求層次全部滿足,就不會再有其他欲望了嗎?

    在馬斯洛撰寫的論文或著作中,從未用金字塔圖或其他示意圖解釋需求層次理論,以圖表呈現的形式,皆是各領域專家、學者方便傳播的手法。 1. 金字塔型:以最廣為流傳的金字塔圖來說,其實是管理顧問查爾斯.麥克德米德(Charles McDermid)在 1960 年代於《Business Horizons》提出,用來闡述企業策略應滿足員工的需求,以此激勵人心。 麥克德米德認為,企業想要以最低成本激發員工的最大動力,就得先評估員工正處於什麼層次的需求,調整對應的福利措施,而金字塔展現的層級概念,恰好符合戰後美國社會提倡的資本主義,迅速為管理界接受。 2. 俄羅斯娃娃型:《顛峰心態》提及,英國人本心理治療學家約翰.羅文(John Rowen)認為,俄羅斯娃娃更貼近需求層次理論的階層概念,每一個娃娃都包覆了...

    如果以金字塔說明需求層次理論,容易落入闖關打怪的思考陷阱,誤以為一種需求獲得完全滿足後,另一種需求才會出現。 馬斯洛強調,人性的發展是漸進式的,不是一個需求滿足了才會進展到下一個層級。應該是假設基本需求 A 得到 10% 的滿足,需求 B 這時不一定會出現,而當 A 得到 25%,需求 B 可能浮現 5%,以此類推。隨著層級上升,愈高階的需求愈難達到,人們也會因為處在不同的工作、環境、生活狀況,又退回上一層的需求。 馬斯洛舉例,一個正常人的需求層級組成可能是 85% 的生理、70% 的安全、50% 的愛、40% 的自尊、10% 的自我實現,依據個人的心理狀態差異,比例並不固定。

    根據馬斯洛的研究,大部分的基本需求都是按照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排列,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說,有些人會為了保有自尊,寧可失去工作,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這個意思;經歷半年多沒有生活費的日子,或許就願意放下自尊,重返職場也不一定。又例如,有人會從與他人建立友誼(愛與歸屬),獲取努力的勇氣,有人則是尋求別人的讚美(自尊),補給前進的能量。 換句話說,滿足基本需求的序列會因文化、環境、個人等因素,而有變化,就算同屬一個社會或同一個人,我們在成長的同時,重視的需求也會因性格和經驗的結合,改變優先順序。

    即使需求層次的排序會不斷變動,所有的需求背後都能歸納2大類別:匱乏(deficiency)與成長(growth)。 馬斯洛主張,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追求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得先滿足匱乏,才有餘裕追求成長型需求。 馬斯洛認為,食物、安全、愛與歸屬和自尊是維持生命必須的要素,當這些需求缺乏滿足,我們會啟動防衛機制來脫離痛苦,甚至不惜傷害他人。唯有滿足了匱乏動機,才不會受到恐懼、焦慮、懷疑支配,進而衍生出成長動機,亦即自我實現,幫助我們探索人生,學會如何善待自己與他人,享受生命的樂趣和喜悅。

    距離馬斯洛首度發表需求層次理論 16 年後,他將人的需求從 5 個層次,擴展為 8 階段模型,依序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認知(cognitive needs)、美感(aesthetic needs)、自我實現、自我超越(transcendence)。 人首先會尋求基本需求(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的滿足,生理得到安全感之後,動機強度逐步下降,轉向成長需求(認知、美感、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也就是心靈的充實。 馬斯洛假定人天生有好奇心,對未知會產生分析、理解的衝動,認知需求在嬰幼兒晚期和兒童期最明顯。 從人類史上來看,也有不少人冒著風險或生命危險,堅持挖掘真相、創造改變。早期如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不畏教堂勢力,憑藉對宇宙的好奇心,研究並提...

  3. 2024年1月3日 · 斷捨離的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離」開對物品的執著。 斷捨離的提出者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她原本非常不會整理,直到一次旅遊去了寺廟,一進門就感覺神清氣爽,仔細研究後才發現,這是因為寺廟裡沒有「不必要之物」。 斷捨離的概念,與當時日本正盛行的「收納術」(指透過分類來進行整理)完全不同,是一個從加法變成減法的過程。 斷捨離的原則:不是想「未來」可能會用到,而是「現在」會用到而留下. 在斷捨離中,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以決定物品是否要丟棄的原則,不是想「這個物品可能會用到,所以留下」,而是「我現在要用,所以留下」。 兩者的差異在於,從物品思考,會想著未來可能會派上用場,最後丟不掉;從自己思考,隱含了「現在」,我現在會用嗎? 不會就丟掉。

  4. 2018年6月6日 · 收到一位老讀者來信,提到他的困擾:「我的工作大多都是例行性事務,像是每天處理固定文件資料、進行固定整理、最後進行固定編排產出。但在工作效率上還是有很多困擾,發現自己常常漏東漏西,會重複犯錯,也不時在工作流程上出現新錯誤。我也很希望能改進這些問題,每天都會寫反省日記 ...

  5. 2021年12月1日 · Shutterstock. 買房租房都要會! 新手也能懂的「財位」判斷、布置技巧,替你在2022吸引財氣、財源,讓明年的運勢更棒! 明財位、暗財位、能招財的植栽一次看 >>

  6. 2022年2月15日 · 自己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是歸在哪種決策類別,再思考該如何進入消費者直覺偏好的品牌清單,行銷策略就能更加明確。 2. 以多元情境描繪目標群眾: 消費行為受消費者的偏好、生活方式及期待而不同,受馬斯洛需求理論啟發的需求系統理論就達 20 種以上,主要多從成就、情感、資訊、占有、權力與地位等需求切入,但基本精神是:「每個人對各種需求的重視程度不同,這意味著個體的獨特性驅使他們的選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