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6日 · 物理分科測驗 常常是大家最頭痛的科目之一不同於其餘的自然科物理分科測驗 (指考物理) 又多了一些數學的因素也因此物理也是大家最常放棄的科目之一但事實上物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只要抓到方向物理可以說是最好準備的自然科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物理分科測驗的準備方式吧

  2. 2020年4月3日 · 準備方向. 我對物理化學完全沒自信直接往商科的方向準備但準備三科太冒險喜歡的科系也有採計國英數甲基於數學容易失常有兩次的機會也能讓我比較安心所以我重心都放在國英數乙甲地歷公僅花1/5的時間準備至於物化只是7/1先來適應考場XD接下來介紹一下我各科的準備方法國文. 這科當時還有作文,現在好像沒了?...

    • Jimmy Fu
  3. 2018年2月23日 · 我是一個物理老師今天花了大約三千元買了架上寫指考物理參考書一本一本挑。 挑的方式: 1.外觀:如果太厚太大真的攜帶不方便。 2.內容舊教材有沒有刪除:因為如果沒有刪除這作者蠻不負責也不認真, 這樣浪費了很多考生的時間讀不會考的東西,像是流體力學、表面張力、 浮力、鉛直彈簧、轉動慣量、康普敦效應、都卜勒效應計算,鑑別度....等。 3.範例與練習:因為這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或難度太難), 這會影響學測完準備指考的進度。 4.解答詳細度:這其實現在很多參考書 都很詳細,但有些真的看起來還蠻混的,或是有些不知道他在寫三小, 你必須翻翻看靜下來看才知道詳解寫的好不好。

  4. 2021年8月23日 · 學測&指考物理公式總整理 - 是準備指考時參考複習講義寫的 所以有些公式學測比較不會考! - 「熱學開始是選修物理的範圍 - 「物理公式那部分是準備段考時整理的 所以公式比較多比較詳細

    • 以不跳字、不跳行的方式重新讀高二、三物理課本一次。
    • 仔細辨識「已知條件」:明顯的已知,與不明顯的已知。
    • 多給自己點時間想題目
    • 不要畫重點
    • 將每個題目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 多作題目
    • 盡量別看「詳解」

    不少參考書都是設計給抱佛腳的同學用的,雖然我以前就是補綠皮書作者—張鎮麟—老師的物理,但我仍認為物理課本才能「簡潔有力」地把觀念交待清楚。因為綠皮書本身不是為了流暢講解觀念而存在的,它是為了分享解題技巧而存在的書。 如果你有清楚的觀念,大概知道 F – mg = ma 與 (+F) + (-mg) = ma、Fnet,x 與 Fnet,y的異同,那麼你就能明白將定滑輪兩端重物視為一個,然後將「連接重物細繩」拉成水平的等效解繩張力技巧。又或者說,如果你知道物體各質點的重力力矩總和,可等效為總重力作用於重心上所施的力矩,那麼你就應該能「更具體地」明白為什麼有時物體受到的正向力並不能集中於「正中央」,反而會有點偏離。如果你知道角速度 ⍵ 的意義,那麼你就不會困擾於計算行星近日點與遠日點時的角速率比...

    題目除了直接交待數據為何以外,靜止、最高點、著地、等高、瞬間、…這些詞都在解題時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倘若沒有適當理解這些詞背後的意義,那可能就會解不出來。靜止代表 V=0,與 a 無關;最高點代表 Vy=0,也與 a 無關。著地代表 y=0,或者鉛直位移為 -h 之類的。而這些「已知」相對之下是比較間接的,比較不明顯、暗示性的,所以要格外注意。

    我遇過很多只願意花3分鐘想一題物理的人,當他的下一題再卡題時,這次只願意想1分鐘,最後如果再遇到不會的,可能只想個30秒就放棄了。接著就不讀物理,改讀其他科了。而他對自己這種挫折的解釋通常是「我就是不會」,但如果以這標準來看「會與不會」的話,那我可能「什麼都不會」了。也就是說,我認為多數同學都需要超過3分鐘,大概5-7分鐘才能解決對他而言少見的難題。有時,甚至需要花 1 小時來思考到底錯在哪?就我個人而言,這都是常見的現象,希望各位同學能堅持思考下去,相信再想一會兒就有答案了。噢,當然,適時地翻閱課本觀念是非常不錯的。

    有些同學認為物理課本裡有所謂的重點,就某種程度而言,好吧是有的。但當你要進行邏輯推理時,就沒有所謂的重點了,因為每一句話都很重要。為什麼呢?想想以下這段推理: 如果你以「使用頻率」來看,那麼本段前後兩句就會是俗稱的「重點」: 如果物體正在作等速率圓周運動,那麼瞬時速率 V = 2πR/T = ⍵R。 倘若你真的把它們用螢光筆畫起來了,並且只讀這兩句,那我認為這很不妥當。 理由很簡單,因為你可能無法自行將前提與結論連接起來。要是哪天,你不小心忘了前提,你誤以為你「印象中的前提」是「物體正在作等速率運動」,那就完蛋了。因為對你而言,這樣的宣稱也是可成立的,但你卻沒發現它們其實有問題,因為等速率運動之平均速率不見得是 2πR/T,其他相關的條件也都不再成立。 同學們學到的物理,都是發展得相當成熟的...

    很多同學寫過題目後,不會將訂正過程記錄下來,甚至也只是大概看看自己哪裡做錯而已。其實沒記錄下來也不是給大家吃黑心油,沒記錄下來其實無所謂。但如果你想好好利用每個題目,那我會建議你把訂正過程也寫下來。等到你完成某個章節時,你可以作個大統整: 1. 粗心10% 2. 讀了卻不會的觀念:角動量的方向忘記怎判斷、不小心把合力做功當作力學能變化。 我覺得這些成果,在考前幾分鐘是可以派上用場的。

    其實物理觀念本身充滿爭議,等你哪天上台大物理系的熱力學時,教授可能破口就罵「熱力學是什麼鳥東西,我完全聽不懂什麼是溫度,各位說是不是呀!」,就連個溫度概念都需要熱力學第零定律來為它建立特殊的「內在性質」。更別說常見的慣性究竟是質量還是動量的爭議了,就算請當代物理哲學大師 Tim Maudlin 來跟你分析,你可能也有聽沒有懂。所以,更多時候我們確實是把物理當作數學來玩的。 什麼意思?也就是愛因斯坦跟波耳當時的論戰: 這牽涉到科學哲學中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論戰。但無論如何,多作題目的好處就是你至少可以熟悉物理定律中的數學計算,儘管你壓根不知道你到底在算什麼。 慣性?別逗了,如龐加萊所言,那不過是我們透過物理定律來「制定」的一項約定 ,透過此約定而成的「定義」。慣性、溫度、動量等根本沒有對應到真...

    這也是我覺得還不錯的自我要求,顯然,它的優點是你能夠完全靠自己做出答案,而缺點就是你會消耗非常大量的時間。其實也不盡然是這樣,因為這裡所謂的「 盡量」是寫給大多數同學看的,而大多數同學似乎是想不到答案就直接翻解答,甚至複習時是邊遮著解答邊寫題目的,以前看到有同學這麼做,我都替他捏把冷汗。只要這樣的同學再「盡量」一點,我想一切就會好非常多,應該還不致於消耗非常大量的時間。 你想要考到幾分,這是你的選擇,我管不著。但對於想考高分的同學來說,也許你會猶豫不決,不知道要不要對自己這麼殘忍,連解答都不看?我認為是可以的,你應該這麼做。那麼,當你真的想破頭還是想不出來該怎辦?那就是直接問老師,也不要看解答。理由是,解答無法回答你「為什麼我想不到,但你(解答本)卻想得到?」的問題。而我認為這樣的問題,比起...

  5. 「[物理] [指考全功略]」,「[指考]物理-波動」,「學測&指考物理公式總整理」,「選修物理)」,「108指考物理重點整理」,「學測物理日更 完工)」,「108指考物理公式筆記」,「110指考物理公式&觀念整理)」,「【高中物理靜力學」,「指考物理

  6. 2015年3月6日 · 總而言之如果沒有清楚的觀念那麼各解題技巧對你而言就只是不相干的拼圖碎 片能不能在刺激的指考將這些技巧派上用場就看你拼圖拼得多快。 然而,如果 有清楚的觀念,那麼你就不只是見樹不見林的「技術人員」,就這意義上,你就成 為了專家;看到一個技巧,你不僅能想到別的技巧,更甚至能評論它的優劣。 甚至 最後找到自己的思考風格:我就是喜歡前提蘊含結論的邏輯解題過程,又或者我就 是喜歡用「平均速度乘以時間等於位移」解所有位移的問題。 二、讀完學校的課本後,再讀綠皮書。 你可以看完課本的運動學後,就來寫綠皮書的運動學範圍,以此類推。 我覺得這還 不錯。 而且,綠皮書有些題目難免是超出大考範圍的,透過課本,你也能夠過濾掉 這些題目。 三、仔細辨識「已知條件」:明顯的已知,與不明顯的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