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月9日 · 原理: 運用不斷循環的熱流,高溫烘烤食物,逼出食材本身的油脂,產生近似「炸」的口感. 優點: 1.簡便、安全;2.零廚藝者的救星;3.減醣、減油飲食,可能有助減重. 缺點: 1.內鍋、網盤清洗仍費工;2.新興品牌眾多,若產品檢驗不實難追究;3.氣炸 ...

    • 臺語老歌的道地「氣口」
    • 戰前「閨怨女」,臺灣味的歌仔調
    • 戰後威權統治,演歌唱腔道出悔恨與悲情
    • 「亦日亦臺」的「港歌」唱腔,展現臺灣人的認同流動
    • 我口唱我心,中下階級的悲苦與時代記憶
    • 臺語老歌很「俗」?國家與知識菁英的品味界定
    • 臺語歌的存續,本身就具有反叛意義

    「我也來到他鄉的這個省都,不過我是真打拚的,媽媽請你也~保~重~」經典的臺語歌曲〈媽媽請你也保重〉,不只臺語歌手葉啟田、蕭煌奇、洪榮宏,連 S.H.E 也唱過。但不論是臺語唱將或偶像團體,若沒帶上濃濃的哭腔、轉音和連綿顫音,好像就少了原本的「那一味」。 這種「氣口」究竟何時開始?坊間常認為,臺語老歌滄桑悲涼的「日式演歌唱腔」,來自日本殖民時期的同化,但中研院研究員陳培豐不以為然。不同於多數以歌詞為分析文本的歌曲研究,他從抽象的「唱腔」著手,耗時六年,完成《歌唱臺灣》一書。 陳培豐發現,日治時期的臺語歌謠,其實是以本土「歌仔調」唱腔為主;一直到戰後國民黨統治下,演歌風味的黏稠唱腔才出現,逐漸成為今日臺語歌曲的「傳統」。 1958 年的〈媽媽請你也保重〉,翻唱自日文歌曲〈俺らは東京へ來たけれど〉...

    1914 年,亞洲第一座合乎標準的錄音室在東京現身,預告流行歌曲工業即將在日本如火如荼展開。 隨著殖民地身分,日本的新民謠運動也在 1920-30 年代,飄洋過海。新民謠歌詞描寫臺灣事物,但多以日式曲調、日文傳唱,因此主要流傳在臺日人之間,僅是「專屬日本人的臺灣歌謠」。 對識字率不高的臺灣百姓而言,白話說唱、故事性豐富的臺語歌仔戲,才是正港的「流行歌」。因此在 1930 年代之後,當臺灣人製作的臺語流行歌曲開始現身市場,唱片公司延攬藝旦與歌仔戲班來錄製唱片,打入了庶民生活。流行歌曲工業的現代化物質基礎,包括唱片、資金、設備,也漸漸在島嶼落地生根。 當時的暢銷歌曲多是抒發「閨怨女」情懷,充滿對愛情的思慕與渴望。例如〈望春風〉,即是由出身歌仔戲班的歌手純純一舉唱紅。 陳培豐指出,三零年代臺語歌的...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臺灣百姓歡天喜地,盼著重回「祖國」懷抱。但人們始料未及,迎來的竟會是劇烈衝突與動盪不安。接踵而來的語言政策、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土地改革,如同一場場大海嘯,島嶼宛若經歷另一場「再殖民」。 臺語流行歌的意象,也從日治時期的「閨怨女」,在戰後初期搖身一變成為「苦戀女」。 〈賣肉粽〉、〈收酒矸〉,唱出年輕人沒頭路、通膨率高漲的蕭條之景;〈苦戀歌〉,映射本省臺灣人被祖國「欺騙」、「拋棄」的悔恨之情。〈望你早歸〉、〈安平追想曲〉、〈河邊春夢〉等苦戀的無奈,瀰漫於 1945-1955 時期的臺語歌,歌詞和社會集體情緒疊影互文。 陳培豐描述當中的意象轉折:「戰前是渴望自由戀愛不可得;戰後終於成就愛情了,結果卻是憧憬破滅,充滿被騙的悲傷心碎。」 「絲滑」...

    壓抑、悲情與茫茫不安的社會氛圍,除了來自威權統治,也和 1950 年代以後的土地改革有關。 「臺灣作為殖民地,近代化和工業化沒有被一起引入。戰前的臺灣只進入近代化、工業程度低;一直到戰後大批農民被迫離鄉,這是臺灣人在歷史上的第一次經驗。」陳培豐說。 大量農村子弟離開家鄉,走向工廠與都市,引發島內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這種背景下,臺語歌曲開始大量翻唱日本的「港歌」,同時也以自創方式推出〈港都夜雨〉等作品,象徵青年離鄉的漂泊無依。 對於當時的本省青年來說,戰後初期歷經被國家「欺騙」的各種無奈——政治、族群階層上遭受打壓;禁說方言政策下,被迫成為「失語的一代」;因為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只能離鄉討生活。農村子弟漂浪都市的滄桑,都藉由港歌裡的大海茫茫、路途迢迢,表露無遺。 然而,為何當時流行樂...

    流行歌樂不僅僅只是娛樂,還乘載了庶民百姓的集體記憶,彷若一個時代的紀實寫真。1960 年代,臺語歌的「再日本化」來到巔峰。 當時,臺日兩國同樣步入高速經濟成長,社會發展軌跡相似。日本「望鄉演歌」訴說離鄉子弟的鄉愁,在臺灣大量被翻唱。 〈孤女的願望〉、〈媽媽請你也保重〉、〈黃昏的故鄉〉,一首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臺語歌,如同一頁勞工奮鬥詩篇,刻劃本省籍農村男女隻身離鄉打拚的孤苦不安。 但陳培豐強調,臺語歌並非全盤復刻、抄襲日本曲調,而是在重新填詞下,經歷文化內化與再詮釋,甚至比原曲更為滄桑。因為,相較於日本青年有「集團就職」,系統性將農村勞動力輸出至都市;臺灣農村青年則各自踏入看似充滿機會的大城市,實際上卻常陷於自生自滅的悲涼處境。 翻唱自日本的望鄉演歌,多半比原曲更悲涼,反映臺日青年的不同處境。...

    「這是一種『社會音樂』,唱出社會底層的世界,在他們最孤苦無依的時候,陪伴許多庶民百姓。」陳培豐這麼解讀:「我們覺得很『俗』,也正是因為臺語歌就是在中下底層間生成。」 俗在於歌曲唱出的庶民滄桑。但陳培豐也指出,主流對品味雅俗的界定,正是臺語歌被知識份子和當權者的長期邊緣化結果。 戰前的流行歌曲工業為殖民者移植的現代產物,臺灣因缺乏現代設備,許多音樂人只能渡海赴日錄製。但這批日本現代音樂的引入者,包括左派知識份子,一心傾慕殖民母國的現代化,汲汲營營透過歌謠教化大眾。 最終知識菁英陷入「落後」與「進步」的二分思維,一邊高舉摩登啓蒙音樂之大旗來教育庶民,一邊批判臺語歌謠庸俗,與群眾越離越遠。「很多人以為戰前的知識份子都在唱〈雨夜花〉,」陳培豐説:「實際上不是,他們欣賞的是西洋古典或日本音樂,菁英和庶...

    綜觀戰前戰後,臺語流行歌曲如同一部勞農階級的簡史——進城打拼的農村子弟、流離遷徙的苦力勞工、忍受資方剝削的工廠女工⋯⋯都可以在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的唱腔轉變,反映著戰前戰後臺灣人如何調適、改變與自我描繪;它的滄桑悲涼,映射出被工業化與再殖民化歷程拋下的庶民心聲。 在知識份子拿起筆,以「我手寫我口」抵抗威權與不公之前,本土中下階層百姓,便以「我口唱我心」,用最原始的抒唱、最悲涼的唱腔,道出自己與這座島嶼的辛酸血淚。 「不管是戰前或戰後,臺語歌始終在知識菁英與國家權力的藐視下掙扎。但它一直以最親切直接的方式,擁抱跟自己一樣被邊緣化的社會底層。」陳培豐語帶感性地說: 「那些默默打拚努力的人,出外人、艱苦人、做工人、舞女、行船人,他們一直存在,卻長期被社會主流忽視,我想為他們寫一部歷史。」陳培豐透...

  2. 2013年4月30日 · 吳怡靜. 天下雜誌521期. 發布時間:2013-04-30. 瀏覽數:82829. 中國大陸的歌唱節目在兩岸三地爆紅,大手筆的製作、高規格的硬體,在台灣引起熱議。. 「台灣還是站在創意的這端,」坦承對節目的燈光、舞台、樂隊水準感到震撼,文化部長龍應台對台灣的 ...

  3. 2022年10月7日 · 鄭景雯.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2-10-07. 瀏覽數:8533.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和歌手蔡琴算是老朋友了,多年來一個在藝文圈、一個在歌唱界,工作上從沒交集。. 疫情中,退休的林懷民找上因疫情失業的蔡琴合作,要在雲門辦一場「讓蔡琴聲音浮出來 ...

  4. 2022年7月15日 · 發布時間:2022-07-15 更新時間:2023-05-18. 瀏覽數:19138. 編按:熊信寬(熊)在2023年金曲獎入圍「最佳華語專輯獎」、「最佳華語男歌手獎」兩項大獎。. 曾奪下2022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熊致詞時笑著感謝媽媽小時候幫他報名作文班。. 身為知名 ...

  5. 2015年3月3日 · 真正的嘻哈比搖滾更需要在地,歌詞要融入本地語言、文化。「最重要的是唱腔,做國語嘻哈難度又更高,」倪重華說。自己的唱片自己發 廣告

  6. 2020年11月19日 · 發布時間:2020-11-19. 瀏覽數:27376. 有沒有哪一首歌,一播放就能讓你心情愉悅?. 其實,科學證明有些歌確實總能讓人開心起來。. 荷蘭認知神經科學家約略吉(Jacob Jolij)曾用公式,找出最能讓人快樂的10首歌。. 根據約略吉,公式顯示,那些讓人感覺好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