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我們秉持開放參與的精神,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2. 2023年8月31日 · 在《報導者》8週年生日之際,我們希望透過這項支持方案,能夠讓每月定期定額捐款繼續成長及趨向穩定。小額捐款的擴大規模與長期支持,絕對是非營利媒體健全體質的最重要基石,《報導者》也才能持續邁向「壯大非營利媒體,深耕社會影響力」的願景目標。

  3. 2024年2月9日 · 讓我著迷的,不只是布袋戲充滿仙、俠、魔、道,自成一格的武俠世界觀,還常有「與時俱進」的劇情,甚至涉及性傾向、性別認同的討論。 布袋戲的形式,從操著30公分手掌大小的戲偶,在廟口前演出的野台掌中戲,到1960年代布袋戲首度搬上電視演出,出現「影視布袋戲」。 1970年代起,布袋戲「人間國寶」黃俊雄為了演出效果,將戲偶加大。 如今「影視布袋戲」以80公分戲偶演戲,大型戲偶造型、表情都更為精緻,也能吊鋼索、打燈光、煙霧,並用剪接,做出各種不輸真人電影的細節鏡頭特寫,還能CG合成絕招特效。

    • 「公路」攝影類型的外擴
    • 結合當代語境、展呈與論述,進行跨場域、世代、類型、風格的視覺書寫
    • 聚焦特定河流的群體拍攝計畫,過渡人類與環境對話

    回顧藝術史中對於描繪鄉野道路最知名的風景畫,應該就屬荷蘭畫家霍伯瑪(Meindert Hobbema, 1638-1709)於1689年完成的作品《密德哈尼斯大道》(The Avenue, Middelharnis)。 其後,「公路」也在特定時序的開發建設、工業發明、文化氛圍、國族意識等等背景支撐下,逐漸成為文學、電影、音樂等藝術類型的主要場景。 而在概念上由單一線狀或複數多點所構成的線性公路攝影表現,若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攝影發展為例,至少可以回溯至包括1930年代的桃樂絲.蘭格(Dorothea Lange)、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1950年代的羅伯.法蘭克 (Robert Frank),1960年代的愛德華.魯沙(Edward Ruscha)、丹尼.萊昂(Danny L...

    在拍攝實務上,則採沿曾文溪向上溯源、向下梳理以及流域外擴,以直接純粹的攝影表現,結合當代語境、展呈與論述,進行跨場域、世代、類型、風格,含括空中、地面以及水下視角的立體、集體與環繞式視覺書寫。一方面呼應麻豆大地藝術祭的倡議精神,回歸人本,反省人與河流、土地間的依存關係,思考藝術行動參與社區的方法與步驟,呈現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提示兼具考古、考現與展望未來的理性和感性敘事。 隨著內容、方向與工作方法的確立,「潛行攝影計畫」的輪廓也跟著浮現,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有限資源下,針對計畫架構中特定區域、文化標的和人物肖象,邀請相對合適的攝影創作者,加入這個超過85%屬新攝/未發表作品,聚焦曾文溪流域的國土拍攝計畫。為回應此次直接純粹的攝影風格,顧及可能的資源困境和拍攝難度,提供具傳承、交流、扶植...

    至於「潛行攝影計畫」的展呈規畫,主要是以總爺藝文中心的戶外、室內空間為主場,沿著171市道及周邊的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渡拔工作站進行線性擴散。布展原則一方面顧及主題內容與其他子計畫、場域間的關聯性,採巨幅、多件的線性、塊狀拼組或語意擴散式呈現。例如總爺大草坪上,以木展座鋪排的溪流和攔砂壩意象,即是為了回應此次麻豆大地藝術季主要標的的曾文溪,同時一路奔流似的銜接前方展區廖昭豪的〈攔砂壩〉、陳宣誠的〈流域竹造〉以及紅樓展區陳伯義的〈地質紀念碑/2021曾文大旱〉。整體而言,除了盡可能實踐現地融入,展品串連原則下的材質、空間與裝置性,也在提供不同觀展經驗中,嘗試帶動展場邊陲的翻轉與觀展廊道的打開。 誠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無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路以來,「潛行攝影計畫」始終帶著類似...

  4. The Real Story. On the Ground 路邊攤計畫. 搶救受虐兒、追蹤喪子家庭、引進藝術治療,台大第一個兒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呂立25年的心路告白. 這集,聽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呂立說在醫療前線的酸甜苦辣,以及對台灣兒童友善醫療的期待;記者涵文則從與嘉源的互動分享,生病的孩子對心理照顧的需求與重要性。 2024.5.1. 醫療. 家庭. 媽媽藏藥、癌細胞復發、升學之戰,17歲少年與他的「隱形隊友」如何走過抗癌的每一關? 這集,聽《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涵文採訪17歲抗癌男孩嘉源的觀察,以及社工孟茹遇上嘉源這個「最難個案」,如何為病人、家長和醫療團隊找到一條最有利的路? 2024.4.25. 醫療.

  5. 2019年10月27日 · 誰在審查你的臉書? 紀錄片《網路監護人》揭開跨國外包的血汗黑洞. 你可曾好奇,社交平台上,是誰在決定每一篇貼文、每一支影片能否上傳成功? 漢斯・布洛克(Hans Block)、摩力茲・里斯維克(Moritz Riesewieck)兩位德國導演,以6年時間跨5國追蹤,終於在菲律賓找到了以數百計的「蜜獾部隊」,時薪1到3美元的他們,用幾秒鐘一則的速度,把關全球平台上的內容。 這工作離矽谷的黃金夢很遠,但代價很大,有人最終在電腦螢幕前上吊自殺 ── 而他就是專門負責審查自殺相關內容的人。 坐在東柏林的辦公室,34歲的里斯維克接受《報導者》專訪。 在我們提問之前,他先問,台灣有沒有什麼數位工具帶來社會改變的「好消息」,經過6年,從矽谷一路追到馬尼拉,他想要重新相信科技一次。

  6. 2023年5月6日 · 10種語言讀報上線,深化兒少媒體識讀影響力 「少年報導者 X 誰來讀新聞」是《報導者》子品牌《少年報導者》定期推出的真人讀報Podcast節目,5月起與央廣合作,推出9種語言的多語讀報,攜手提供深化兒少媒體識讀與人文素養的重要公共服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