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3月2日 ·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一群發展心理學家播放一系列霸影片給四百名以上的青少年觀看,要求他們想像自己就是霸的受害者。在某些影片中,他們看見同儕潑水在受害者身上,而在其他影片中,同儕或辱罵受害者或破壞受害者的玩具,或害他們弄得 ...

  2. 2013年3月11日 · 維麟並非創辦人之一,但認識 Mark 已久,後來就被 Mark 延攬進公司;在加入 Splashtop 前從事的也是支援 PC OEM 的工作。 Splashtop 的主要服務是遠端遙控軟體,安裝後可以人在外頭用 iPad 或行動裝置存取家中電腦的檔案,也提供音訊和影片支援。 在 App Store 上,甚至曾打敗 Angry Birds, 榮登下載冠軍寶座 。 沈育德(Edward,下圖左) StorySense Computing 執行長,台大資工所畢業,畢業後前往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Media Lab 做研究。

  3. 2020年10月29日 · 1.定義:「針對當事人明顯表達的意思和感覺,以 『覆述』 回應基本了解及溝通」。 *此部分改編《助人歷程與技巧》作者黃惠惠的初層次同理心定義。

    • 「這樣的書」為什麼會暢銷?
    • 「這樣的人」存在於社會角落
    • 「生比死更讓我畏懼千百倍」

    「最初始的原因就是我自己想看。」但李國祥在洽談版權時很意外地發現他是台灣唯一的出版社代表,儘管充滿爭議,他仍覺得這本書會是思考的起點。 還沒討論到內容,從「要不要代理」,李國祥就面對第一個思考。出版書籍,內容還包括殺人的細節,彷彿是在幫兇手賺錢,「我們無法反駁受害者的血淚,但如果依照這樣的邏輯,沒有一本『這樣的書』能夠出版。」他說。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的書」?李國祥指出,社會上不乏描寫殺人犯的書籍,但幾乎都是側寫,對讀者來說是隔了好幾手的資料,像是在看昆蟲、植物百科般獵奇。可少年A正好滿足了未成年犯不能判死刑、有文學造詣、又有探索自己與表達的欲望等條件,我們才有機會窺見一個扭曲的心。

    透過書也才發現,少年A在法庭上的表現、對媒體的吐露,有時是為了保護家人,甚至操作輿論的謊話。對照到台灣社會,從湯姆熊割喉案的曾文欽、北捷隨機殺人的鄭捷,到內湖女童案的王景玉,人們對加害者的認識,僅被簡化成:想吃免錢牢飯、沉迷電動、啃老族、曾經被霸凌、看起來就不是好東西……,然後戛然而止。我們缺少理解的機會,讓真實沒入在簡化的表象之中,人人盼望的「預防」,成為原地踏步。 「如果少年A不寫,我們怎麼知道這些人到底怎麼想?沒有殺人事件發生,沒有人會注意到他們,但這些人一直都存在。」李國祥指出,「在台灣,社會的做法就是把這些人打成渣渣,當成社會毒瘤切掉,彷彿就能把他們隔絕在正常的世界以外,佯裝一切與自己無關,但致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日本是一個沒有自我、只有倫理的社會,跟台灣社會很像。」李國祥觀...

    殺人案持續發生,「閱聽媒體的強力放送,對細節多所渲染,造成人人自危;社會氛圍多半一面倒地支持『治亂世用重典』,相信極刑可以防止這種事。」馬里蘭大學犯罪學博士楊曙銘在《絕歌》中譯版的序言寫道,當看見少年A說到被逮捕的心情:「面對『生』 毋寧比『死』更讓我畏懼千百倍」,對照著接觸過的少年殺人犯,「我更確定極刑對這樣的犯人,沒有嚇阻的功效,也許反而是他們渴求的精神鴉片。」 在日本的隨機殺人研究中,有個令人悲傷的結論:它無法被預防。除了少年A的自傳,他的父母也曾經出版《生下少年A——父母的悔恨手札》,將版稅捐給受害者家屬。但當時引起的巨大震驚,源自於書中的家庭看來如此正常,卻養出一個殺人犯。 有太多還沒辦法解答的問題。可通往和諧社會的路途絕不是一條筆直的大路,仍需要更多的明燈照亮四周的幽微,直到能看...

  4. 2020年10月16日 · 2010年拿下世界盃麵包大賽冠軍的吳寶春,後來做什麼去了? 吳寶春在揮灑麵粉、延展麵筋的「製麵包過程」中體悟了麵包與人生的關係,以及讓自己的團隊擁有多元人才的重要性,在《世界冠軍,然後呢? 吳寶春的創業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吳寶春在「冠軍」頭銜外,用心將人生中重要的事如做麵包一樣,「攪拌」在一起,烘焙出美好滋味。 (責任編輯:鄧羽辰) 文/吳寶春、尤子彥. 備料、攪拌、發酵、整型和烘烤,製作麵包所有步驟和過程當中,最關鍵的步驟是攪拌,當所有材料混合在一起就能促進酵母的活動力,強化麵糰中的麵筋組織,只要麵筋可以充分延展筋性,就能經整形、烘烤之後,順利做出好吃的麵包。

  5. 2020年1月9日 ·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在情緒上、無法聽進別人話的人,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分析,面對被「情緒腦」主宰的人時,我們要做的並非說理,而是運用技巧安撫對方的情緒,召喚出對方的「認知腦」,理智而冷靜地達成溝通。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諮商心理師 陳雪如(Ashley) 黃先生是一位大學教授,大家都以為當教授很風光、很自由、不用打卡、沒有上下班時間,更沒有主管盯著你、還有一間個人辦公室,以及無數學生可以使喚。 「沒有上下班時間,不見得是好事。 我覺得我醒著的每一刻都在上班,沒有一個下班時間做為區隔,告訴我要放下工作休息了。 」黃先生說,他壓力其實很大,現在是助理教授的他,要在時限內拚升等,如果沒有發表足夠多的學術論文,他就得離開教職了。 身為教授,很難再回去企業界工作。 能否升等攸關他未來的職涯。

  6. 2018年5月3日 · 醫學上有個用來解釋「堅強」的專有名詞,叫做「 心理韌性 (mental toughness) 」,指的是個體在經歷逆境、創傷後,從負面情緒中表現出的正向適應力,白話一點就是 「挫折復原力」 。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臨床心理師 Ellen Hendriksen 長期研究創傷壓力症候群,她認為:「心理韌性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比方在運動場上, 當選手們的身體素質、專業技巧都差不多時,讓某些人從競爭壓力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就是心理韌性 。 」心理韌性越強的人,抗壓性越高,從挫折之中恢復得也越快。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很多,而其中有一點特別出人意料,就是傾向負面思考的人,也就是 悲觀主義者的心理韌性通常比較高 。 #「 負面思考 」的力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