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25日 · 在重症減災的情況下過渡到病毒共存時代? 過去,瞄準清零目標的「台式防疫模式」,要如何轉型因應大量確診? 調整過程如何不自亂陣腳? 在在都是嚴峻挑戰。 《報導者》疫情即時新聞小組,從2020年1月至今,一直守在第一線,我們也借鏡國外,邀請許多海外前線工作者分享,提供多面向的角度與經驗。 此時此刻,台灣正進入Omicron風暴圈, 《報導者》將會持續關注,記錄下每一刻的考驗。 期待風暴後雨過天青,我們共同迎接與病毒共存的時代。 監製|方德琳、楊惠君 作者|陳潔、柯皓翔、嚴文廷、何柏均、陳德倫、林雨佑、孔德廉、林慧貞、張子午 封面攝影|陳曉威 攝影|余志偉、陳曉威、林彥廷、黃品維 設計|江世民、黃禹禛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汪彥成.

  2. 2020年4月26日 · 口罩 ,不僅是台灣此次對抗 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 的關鍵武器,更意外打開「Taiwan」的國際能見度,口罩國家隊亦成國人團結抗疫最大的共榮與共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月31日起徵用一般醫用口罩與外科手術口罩,當時台灣口罩日產能是188萬片;3個月來,92條國家隊的生產線與口罩廠舊產能合計日產已達1,600萬片、足足提升8.5倍,朝向總統蔡英文所稱日產2,000萬片的目標邁進。 2月1日成軍的口罩國家隊,3個月來日夜趕工過程驚險,直到3月2日產量僅僅只有820萬片、落後行政院設定的目標,當時卡關的關鍵是什麼? 而92條口罩國家隊生產線,疫情過後會否成為「蚊子機」? 國家隊下半場的作戰計畫又是什麼?

  3. 2021年1月20日 · COVID-19襲台365天後,確診人數為873人,其中768人來自境外移入、66名為本土病例,究竟台灣患者的樣貌如何? 威脅又在哪裡? Ⅰ.境外移入個案:共768名、佔88%,印美菲英法為前5大. 873位確診個案中,768人為自境外移入,佔整體88%。 而768位境外移入個案,前5名入境國來自印尼、美國、菲律賓、英國、法國。 其中,印尼與菲律賓入境者多為移工。 由於印尼移工入境確診比例過高,指揮中心已自上月(2020年12月4日)起,無限期暫停印尼移工來台。 菲律賓也曾因確診個案數太多,指揮中心曾在去年7月26日起,要求菲律賓入境者需「入境普篩」、8月12日要求集中檢疫,直到11月9日才取消普篩制度。 目前所有東南亞移工,包含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都須在14天檢疫期滿後採檢。

  4. 2020年6月19日 · 世界篇. 空氣變清新:全球日均CO2排放,較去年減少17%. 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超過180個國家地區,出現史無前例的「大封鎖」狀態,交通運輸、工業因而停擺。 《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一篇 研究指出 ,全球化石燃料「日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下降,2020年1月至4月初,相較去(2019)年同期減少17%,相當於回到2006年的水準;減少的CO2排放量中,「地面運輸」最顯著,佔了一半比例,其次為工業、能源、航空。 此外,中國作為COVID-19疫情初期風暴中心,武漢1月23日宣布進入封城狀態,直到4月8日才解封。

  5. 公衛專家陳美霞認為,今年5月本土疫情失火已反映台灣公共衛生體系的關鍵問題:過於專注「醫療」,忽視「預防」的重要性以及基層個人、社區的主動性與集體智慧。她建議在疫情緩和此刻,政府應重新檢視公衛策略。

  6. 2023年1月17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重複感染者中約有十分之一,即1萬多人從來沒有接種過疫苗,這類民眾若為高風險族群,重複感染的重症風險依舊很高。 相較歐美等多數國家,在2020年疫情初就面臨大量感染,台灣撐到了2022年才出現疫情高峰,且在一年內就有900萬人次感染。 目前台灣的感染率為39.2%,計算英國約為35.9%、美國30.4%、日本25%,以及韓國57.7%。

  7. 2020年4月10日 · 除了咳嗽、流鼻水,還有哪些症狀需注意? 《報導者》整理出3大類、共6項指揮中心政策改變及說明,並由專家學者一一解析,釐清政策轉變前後的考量和疑慮。 一、社區感染威脅增,防疫政策翻轉. 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 (攝影/楊子磊) Q:搭乘大眾運輸,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不斷強調,一般民眾只有看病、陪病、探病者需要戴口罩。 2月7日衛福部網站便發布訊息,在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不必戴口罩,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情形,只要遵守口罩使用三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就能有很好的保護網。 搭乘通氣量足夠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捷運、高鐵),不用擔心不戴口罩會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