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5月16日 · 台灣光復初期,美國依據戰後計劃給予台灣軍事與經濟援助,其中一項是以美國剩餘農產品小麥當作糧食援助。 美援小麥經過麵粉廠加工成麵粉之後,麵粉袋上印有中美合作,淨重22公斤,還有中美兩國旗幟,雙手互握圖。

  2. 2017年3月2日 · 關於蚵仔麵線精確的由來已不可考,但根據老一輩說法有兩種:. 第一種說法是源自於台灣早期農業社會,婦女煮給農耕者的點心~麵線羹;為了讓更多人享用,通常會將麵線羹煮成一大鍋,靠海地區盛產蚵仔,就在麵線糊中加入蚵仔補充營養,就演變成我們 ...

  3. 2016年7月6日 · 料理台灣雙月刊是一本涵蓋餐飲流行趨勢、餐飲專業知識、餐飲教育動態、以及餐飲文化的專業餐飲雜誌。. 提供餐飲業界、學術界及熱愛美食的人,即時、深入、有價值之餐飲相關報導。. 本期《料理、台灣》邀請到幾家在台北具有代表性的餐酒館,一同分享其 ...

    • 油麵
    • 米類麵食
    • 在地麵食推廣

    油麵屬於鹼水麵,起源於福建與廣東一帶,後流傳到東南亞,華僑稱之為「福建麵」,臺灣則稱之為「切仔麵」。煮麵時,需用竹網篩「切仔」 在沸水中煮麵,加入調味料等即完成。臺南擔仔麵源自臺南,是將煮好的細條含鹼湯麵,加入特製肉臊、豆芽菜、青菜、與滷蛋,獨具其風格。

    源自福建的米粉、廣東客家的米苔目與粄條,都是以米為原料製成的麵條,在過去農業社會農忙之時,成為最受歡迎、補充體力的點心。 1949 年之後的白麵文化,包括一般家常麵、刀削麵、陽春麵等,近年來引領臺灣麵食風潮的牛肉麵便是使用家常麵來製作。上述曾提到麵食在漢人移墾時期多被視為點心類食物,但麵食在1960 年代之後逐漸成為臺灣人民的主食之一,可歸咎以下幾項因素(陳美慧,2013):

    電視媒體與廣播節目紛紛推出製作麵食之節目。農會體系的「家事改進班」在1950 年代亦推廣中式北方麵點,成功教導農村婦女學習中式麵點。此外,二次戰後的學童營養午餐與軍隊團膳多以外援麵粉供應營養午餐當中的主食,包括饅頭、包子、麵條、麵包等,這類麵點逐漸深入臺灣人民日常飲食生活。 近幾年來,義大利麵、日本拉麵、烏龍麵等席捲臺灣餐飲市場,造成另一波的麵食文化交流與衝擊,韓國的「辛」拉麵更是硬生生搶奪臺灣泡麵王國的市場。不過,從整個臺灣麵食發展史,卻能清晰見到臺灣麵食發展的多元、多樣、與國際化風貌。 1. 拔林(2014)。台麵魂。新北市:幸福文化。 2. 林怡潔(2013)。小麥練習曲 — 與臺灣人共同練習糧食自主的序曲,料理‧ 台灣,9,102-107。 3. 陳美慧(2013)。政治環境異動下的...

  4. 2016年12月9日 · 食譜設計:江麗卿. 民國50-70年代南投霧社「民生食堂」煮大滷麵是用乾麵條,因湯鮮、味美、料又實在,山嵐霧氣嚐到一碗熱氣蒸騰的阿嬤大滷麵,可是當時霧社人的一大享受呢!也促成日後林家「三風麵館」王國的發展,也是三風麵館的「起家麵」。. 份數:1人 ...

  5. 2016年3月23日 · 倒入醬油、深色醬油、砂糖、胡椒粉,拌炒。. 再取一湯鍋,水滾入鐵板麵,滾煮至8分熟,撈起備用,在將韭菜與豆芽菜放入鍋中燙熟。. 鐵板麵盛盤,淋上肉燥、韭菜、豆芽菜,肉燥鐵板麵即完成。. 肉燥麵可算是台灣的庶民美食,不管早餐、午餐、晚餐 ...

  6. 薑黃麵線佐梅乾扣肉 設計與製作者:賴杰克 冷冽的天氣,來上一碗暖心暖胃的時蔬湯品拌上薑黃麵線,清爽不油膩又飽足,薑黃麵線下鍋2分鐘簡單又快速,麵線吸附飽滿時蔬高湯,讓人意猶未盡。 利用吃剩的”梅干扣肉”,把瘦肉,肥肉,梅干菜,醬汁,芋頭(我們家的有燒芋頭,沒有芋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