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31日 · 說到拜神最近在社交媒體常看到白沙屯媽祖繞境的盛况和媽祖鑾轎台灣民眾稱為粉紅超級跑車的影像場面非常墟冚鑾轎旁邊人頭湧湧虔誠的信眾成千上萬又稱為香燈腳」;途經的城鎮市長鄉里里長各公家機關如警局消防局等全局人員醫院院長等人都嚴陣以待以最虔誠的心祈求媽祖鑾轎能入室內轉圈祈福保佑眾生德能護身財廣進正氣參天福壽全神祐積德子孫賢」。 路線橫跨縣市 帶動地方經濟. 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等。 每年農曆三月,即新曆4月左右,就是媽祖生日的月份,台灣各地的媽祖廟都會舉辦慶祝活動。

    • 拜祭媽祖 衍生祭禮步驟
    • 白族「繞山林」 建身分認同
    • 韓國「處容舞」 反映階級分野

    「當然一直流傳下來有很多神奇的事,已成為宗教。然而,捨己為人是反映出人身上的一種神性!」楊雲濤表示,舞作較為着重突顯媽祖曾作為一個小女孩,如何以美好心靈關顧四周的人,「哪怕是今天都要面對病毒,這種精神如何發揮出來,不只為自己而想,從傳說延續出貼近的東西,正是舞作角度」。拜祭媽祖衍生各種祭禮步驟,上述媽祖遶境更成大型活動,進香團的「報馬仔」(為媽祖探路的人,是造型滑稽的丑角)、「開路鼓」音樂、「割火」及「三進三出」等儀式,相當繁複。祭祀之中,人們透過嚴格的行為規範跟神明溝通,表達敬意。楊雲濤表示,舞作參考部分儀式動作,但會以抽象手法呈現出來。 他認為日常生活可能較難進入狀態,儀式本意是讓人進入狀態,跟舞蹈要求舞者及觀者打開身心,感受當下相似:「舞蹈強調的是一種狀態,心理狀態會影響身體狀態。有時...

    「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祈求舞蹈,最簡單你看求雨舞可多了。不同地域的舞步可能有些相同,可是服飾、樂器、內容代表着本身文化背景,是很獨特的。」生於雲南大理、白族的楊雲濤,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曾表演大小民族舞作,當中不乏古人「表演給神看的」祭天舞蹈。楊雲濤從小接觸白族的祈求儀式,他憶述農曆四月春耕前「繞山林」(繞三靈)盛况——村子組成隊伍邊唱邊跳地上山,預祝五榖豐收;傳統族人於腰帶、衣襟、褲角、頭巾等繫上銅鈴,另配鞭或鼓擊出聲響,峰巒聳翠間發出歡樂節奏,族人也終有時間享樂。繞山林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雲濤說那時只有幾歲,感到有如郊遊,印象卻非常深刻:「有些老伯伯會反串扮成老太太,因為隊伍不許女性走在前,他們都很滑稽,也有一種搞笑、娛樂的成分。」繞山林除象徵祈福,另有一種分析角度指出,這...

    由此可見,儀式舞蹈也反映着一定的政治性。以韓國祈天的「處容舞」為例闡述,比較容易理解。韓國傳統可大致分為勞動階層、專業與知識分子以及宮廷舞,跟社會結構有莫大關係。勞動階層的「假面(即面具)舞」,多數用以諷刺地主及兩班(貴族),道出權貴時政腐敗,另亦用作祈求平安的儀式,面具多數較為滑稽親民。不過,面具舞蹈在宮廷則認真莊嚴得多。「處容舞」是宮中唯一的面具舞蹈,相傳源於9世紀新羅時期,龍王之子處容化為人形,待在宮中為王服務,有次目睹瘟神對自己妻子有非份行為,處容不但沒有生氣,更邊跳邊念出眼前境况,令瘟神大為敬佩,最後瘟神請求原諒及自動消失。故事現在聽起來有點令人費解,但處容舞由5個戴面具,身穿白、藍、黑、紅、黃衣的舞者跳着嚴肅舞步,往往於除夕儀式、國王晚宴上表演,非等閒之輩可以欣賞,同樣「假面」跳...

  2. 2021年5月4日 · 馬素梅半生都在教育學院現教育大學任職培育美術教師1998年她到北京和台灣旅行看見當地古蹟的屋脊裝飾古雅別致如發現了寶物般眼界大開於是回港後以本地瓦脊作專題教學研究才發現本地相關研究幾乎一片空白。 自此,她經常舉頭遠目,尋找天幕下的瓦脊人物。 這些文官、武將經過歲月洗禮,已是面目模糊,褪色殘破,甚至沒了頭,斷了手,馬素梅需努力尋根究柢「認人」。 而要仔細考察,就必須攀上屋頂,馬素梅還記得第一次登上銅鑼灣天后廟,她有多害怕:「屋頂沒有平穩的棚,大家只能踩着沙包前行,其他人步履如飛,我就提着攝影腳架震震震震震,一幅相也拍不到。 」她慢慢練大膽子,同年爬棚登上太平山街的廣福義祠,竹棚間距離闊達一米,她用勁張腿攀登,最終順利登頂,把精美的雷震子陶偶以相片記錄下來。

  3. 2021年8月27日 · 鄒頌華指了指樂景園,向右方走入小徑,原來可通往隱埋山野間的咖啡園墳場,她一邊彎身避開蜘蛛網一邊說:「19世紀曾有商人在此種咖啡,但失敗了。 1890年代起這兒成為墓地,下葬者以華人為主。 現時大部分墓地乏人拜祭,相當破落。 」不過,循小徑走10分鐘便抵達的胡禮垣墓,眼前不見落葉枯枝,似乎有人打理。 胡禮垣為清末著名維新思想家,一生提倡變法改革,主張君主立憲制。 胡通曉中英文,常為他的中央書院(現皇仁書院)校友、另一著名思想家何啟翻譯政論文章,登報著書,「今時今日,胡何二人的思想,仍然具啟發」,鄒頌華說,當年滿清認為香港被英國統治得很慘,胡何反而認為,香港受惠於英治制度,人們獲得教育機會,社會地位具有晉升台階,手法值得借鏡。 繼續沿小徑走,沿途草木扶疏,遮掩兩旁或模糊不清或破落斷裂的墓碑。

  4. 2021年6月13日 · PAST ARTICLES. 街知巷聞:西環七臺 鬧市山城 繁華褪盡.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13日. Share. CACHe因在2018年出版《堅人見誌——堅尼地城社區歷史回憶》,與何生何太結緣。 (林靄怡攝) 【明報專訊】於山市街盡頭拾級而上,就是「西環七臺」,沿以前人們俗稱的「西環山」而建,背靠龍虎山,面朝卑路乍灣,包括紫蘭臺、李寶龍臺、學士臺、桃李臺、青蓮臺、羲皇臺、太白臺,皆以李白其人其作命名,前兩者已於1980年代初拆卸。 山下營營役役:西港島線、士紳化、收購重建、戲院進駐,這裏卻永遠比時代走慢一點點。 除了建築,背後的節誕傳統、居民生活習慣、文化歷史研究,都在點滴留住這個小區的舊貌。

  5. 2023年10月27日 · 【明報專訊】一甲子的歲月,中大校園從一片荒蕪發展成今日充滿文化氣息的山城。 在學時連偏遠的39區也闖蕩過,以為早已踏遍校園各處,畢業後回校走走,才發現仍有很多未知的領域尚待發掘,譬如文物館、校史館,你知道在哪兒嗎? 適逢今年中大創校60周年,校史館成立10年來首次全館翻新後重新開放,展出多件與校史相關展品;文物館亦將鎮館之寶與公眾分享,毋須遠去,近在中大,已能細賞珍稀藏品,如收藏界身價千萬的瓷器,突顯古代工匠精湛手藝的帶鈎,期間限定展出的「校長之鑰」等,讓它們悠悠道來山城一甲子的故事。 校史館和文物館位處大學本部,乘搭巴士或小巴在大埔公路下車,最為方便。 見到俗稱「四條柱」的華表和刻有「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門石闕,就是大學正門入口。

  6. 2021年5月22日 · 赤柱古橋是一大一小的石頭拱橋,根據網上資料,它是由南區區議員司馬文及行山人士發現,雖然古橋現時未獲政府認可為古文物,但經過他們與保育團體分別的研究,估計兩條橋有逾百年歷史,現保存完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