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9日 · 1.辛辣重鹹的食物. 2.甲殼類海鮮(蝦、蟹、貝類等) 3.發酵食品(醃菜類、乳酪、酒精飲品等) 4.堅果類. 5.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等) 6.不新鮮的食物. 6招減少皮膚刺激. 此外,要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比如: 1.穿著寬鬆衣物. 2.不戴過多首飾. 3.洗澡水溫勿過熱. 4.維持規律作息.

  2. 2024年4月1日 · 很多人想到臉部水腫,直覺就是要透過臉部的血液循環來改善,我更推薦從頭皮按摩來改善血液循環,瘦臉的效果更立即見效,原因有三個: 1. 恢復頭皮彈性: 頭皮跟臉是同一張皮,當人壓力大時,頭皮會緊繃,連帶著臉也跟著緊繃沒有彈性,如果頭皮血液循環好,恢復彈性,連帶著臉皮也會跟著上提。 2. 美顏針頭皮療法: 台灣流行的美顏針,透過用極細的針刺臉部和頭部穴位,刺激頭部經絡,當頭皮彈性增加,臉部彈性也會回升。 3. 頭部三大經絡排毒: 頭上有三大經絡,督脈、膀胱經及膽經。 督脈主提升陽氣、促進血液循環。 督脈上有百會穴,位於頭頂的正中央稍後處,是多條經絡的交匯處。 將兩耳往頭頂連成一線,從鼻樑往上連線到後腦,兩線交叉的點就是百會穴。 韓國美容認為頭部廢氣從百會穴排出體外。

  3. 2024年4月18日 · 中醫治療方法為「驅邪扶正」,先以解表藥將風寒邪氣趕出體外,再以補益藥扶養正氣,提升免疫力,減少過敏復發。 不過,臨床上有一些患者是在天氣炎熱時症狀發作,出現容易鼻塞的症狀,這類屬於熱性體質,需要再採用清熱、滋陰等藥材治療。 中醫治療四方法. 治療方法一:由「肺」著手. 蔡佩怡指出,因肺開竅於鼻,故治療過敏性鼻炎首先由「肺」著手,初起使用祛風解表、疏風宣肺的藥物,例如:桂枝湯、葛根湯等。 病久則向裏影響「脾」,造成脾胃功能受損。 治療方法二:病久需改善脾胃. 門診常見過敏性鼻炎的孩童腸胃不好,食慾差、容易拉肚子,或是怎麼吃都不肉,也不高,此時要先治療腸胃問題,可使用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藥方,以達健脾益氣、和胃滲濕之效,接著再依個人虛、實、寒、熱體質隨證加減方藥,拔除病根。

  4. 2024年4月19日 · 下面的方法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1. 進門前後要注意. 首先從進門開始。 門外放一塊墊子,入門前先擦乾淨鞋底,墊子要經常吸塵。 入門後,鞋子放進鞋櫃;衣帽、外套放進衣櫃或儲物間。 準備一個籃子專門放外衣集中清洗。 有過敏症的人一進屋最好先洗澡,如果這樣太麻煩或沒有時間,至少要清潔臉部跟眼皮,眼皮很容易沾染花粉。 選用溫和不刺激皮膚的清潔劑清洗。 2. 室內濕度保持在50%以下. 雖然木地板、瓷磚最適合過敏患者,但是,因為潮濕產生的黴菌卻很危險。 侯斯頓貝勒醫學院免疫學、過敏症和風濕病學系的醫學教授大衛·寇里(David Corry)表示,黴菌是許多人在室內的主要問題,「即使你對黴菌不過敏,它也可能進入你的呼吸道開始繁殖,增加罹患過敏症、哮喘和慢性鼻竇炎的風險。

  5. 2021年12月10日 · 廖婉絨建議,枕頭高度應選擇與軀幹成水平線者為佳,若感覺頸部沒有支撐,可以把毛巾捲一捲,放在脖子下面,除了改善臉部浮腫,還可以預防落枕。 過度咀嚼及老化是V臉剋星. 除上述三大因素造成臉部浮腫外,過度咀嚼的壞習慣,以及老化都是V臉的超級剋星。 1.過度咀嚼:吃口香糖或魷魚絲、肉乾等堅韌食物,過度使用腮幫子,讓兩頰肌肉過度肥厚,臉就看起來比較腫。 2.老化:年輕時,足夠的膠原蛋白讓雙頰呈現彈性的嬰兒肥,隨著年紀增加,皮膚鬆弛、脂肪堆積,臉就看起來腫大、下垂。 兩穴位改善臉部腫脹. 廖婉絨推薦,早晨起床按摩兩個穴位,可以幫助改善面部浮腫。 1.顴髎穴. 取穴位置:從眼外角垂直畫一條線到顴骨的交接處,按壓時不要按在骨頭上,要按壓在骨頭下緣的凹陷處。

  6. 2022年7月5日 · 2022-07-05. 文/吳國斌(中醫師) 編者按: 眼中風造成的視覺障礙、癲癇、臉盲症、聽覺障礙、短期記憶受損、失語症、痴呆症等問題,都與腦部顳葉、枕葉、邊緣系統病變有關。 本篇中醫師吳國斌帶讀者認識大腦這三個區域,一一了解各自主掌功能,與受損後會出現的症狀。 🔴觀看完整節目: 【醫道心傳】💥眼中風 癲癇 臉盲 失語 痴呆 聽不懂話 失去短期記憶,是大腦何種結構受損? |梳頭疏通膽經 明目 頭腦清晰 |吳國斌中醫師 🧠腦功能與疾病ep3 顳葉 枕葉 邊緣系統 |#綠色東方. Watch on. 歡迎訂閱綠色東方: https://bit.ly/3aISR1Z. 顳葉.

  7. 2022年7月5日 · 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並沒有明確指出頭皮的哪個部位對應到哪個臟腑,經由20世紀許多中醫前輩們的努力,找到了幾個頭皮局部區域與人體臟腑四肢的對應點,豐富了頭皮針臨床治病的療效,而且這套理論完全不同於現代醫學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理論。 一、方雲鵬伏象和伏臟理論. 伏象理論(總運動中樞、陽中樞) 伏象理論是方氏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的,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定位,符合「天人合一」的觀點。 洛書的配位有一段口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其中。 」此是古人以身形對應四方的九宮八卦法。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方氏臨床實踐發現,此方位圖正好似一個人伏臥在頭部的矢狀縫、冠狀縫及人字縫上,因此建立了其獨特的伏象理論。 伏象亦稱「總運動中樞」、「總經絡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