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0月17日 · 研究 顯示:強烈相信命運的人更容易在熱戀期過後對另一半失去興趣,或是更容易放棄磨合直接分手。 簡單來說,如果一直堅信:這世界有個人跟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這樣更容易看到愛情的缺陷面,又或者會認為:既然他是我命中註定的另一半,那為何還需要努力磨合呢? Work-Throug-It 心態 (一體兩面心態) 你是「Work-Throug-It 心態」的人嗎? 這種人通常能夠看見事情的好與壞,並將他們視為生命過程中的一部份。 所有的感情都會面對到困難、磨合與不理解,該怎麼去處它們才是最重要的。 研究指出,擁有Work-Throug-It 心態的人們比較能夠處理感情中不可避免的爭吵,並維持長久的交往關係。 那對於「對的人」我們該怎麼想比較好呢? 圖片來源:《第三種魅力》劇照.

  2. 2018年8月15日 · 在忙碌紛擾的現代,對於承受生活中諸多壓力的人們,「焦慮」已經是常見的文明病。. 相關的心理學研究不斷被更新,各式各樣的治療法出現在書架上、網路媒體以及心理諮商室中。. 但是「焦慮」真的那麼不好,需要被完全克服或根治嗎?. (前提是焦慮沒有 ...

  3. 2018年5月28日 · 1.變成厲害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我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2.既然我沒辦法變好,就讓別人變差吧! (這樣我相形之下就變好了)

    • 在這個鼓勵年輕人勇敢冒險的年代
    • 會不會只是從眾心態作祟
    • 甘於平凡的勇氣
    • 不同的生活選擇有著不同的個人意義

    這是一個鼓勵年輕人築夢、追夢與挑戰自我的年代。名人的勵志故事總要人走出舒適圈,勇於挑戰,創造絢爛的人生體驗。這些名人在受到眾人注目之前,都是些平凡人,卻能首開先河,創造出不平凡的故事,諸如邊玩邊賺錢、壯遊世界、國際志工、偏鄉服務……等事蹟,多麼吸引人呀!挑起了眾多平凡年輕人心中那不安分的神經。 於是,越來越多年輕的孩子在學業告一段落,甚至求學途中,紛紛大膽嘗試那些不平凡的事情,此起彼落,蔚為風尚。他們暫時將就業、婚姻等人生任務擱下,甚至不惜與父母反目,也要為充實自己的人生冒險一次。

    誰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草莓族,他們肯冒險、勇於嘗試;有理想,有抱負,更能獨當一面,自我決定,自我負責。他們能打破傳統框架,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麼,而大膽行動。 不過,也有些孩子,並沒有認真地想過,從事這些看似不平凡的事情,究竟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什麼意義。他們可能只是還沒玩夠,或者逃避就業壓力,或者不想那麼快進入責任重大卻又索然無味的成人世界。 更有些人,只是因為一種「大家都這麼做,我也不能例外」的從眾心態作祟,便決定起而效尤;然而內心卻不是這麼充滿熱情,甚至不一定喜歡這些所謂不平凡的事情。 為什麼要從眾?因為內心空洞。於是透過仿效與認同那些勇敢挑戰自我的楷模行為,想像自己變成他們之後,心靈就豐足圓滿了。然而,事實上,只是緣木求魚罷了。

    在這個極力鼓吹人們去創造精彩人生,以及踏上挑戰未知之旅已成為時尚與流行的年代,能不能,讓我們保有一個選項是「甘於平凡」? 阿德勒心理學裡有個重要概念就是「甘於平凡的勇氣」。「甘於平凡」不為別的,就只是想平平凡凡地做好相當一般的事情,在平凡中過著心裡安適的生活,不必去羨慕任何人。 找份穩定的工作,薪水夠用就好;過著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上班認真工作,下班陪伴家人,看看電視、閱讀書報;週休二日找三五好友聚聚聊聊,或與家人到郊外踏青。不必有顯赫的頭銜,不必有驚天動地的成就,就在平凡的日復一日之中,度過一生。

    生活方式是一種選擇,沒有最完美的,卻只有最適合個人的。精彩絢爛也好,平凡樸實也好,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 我在思考的是,當我們為孩子秀出一則又一則的名人典範,鼓勵孩子勇敢築夢、追夢與挑戰自我,好為人生寫下不平凡的故事而不枉此生時;可不可以,也讓孩子們知道,還有一種選項是「甘於平凡」? 當人們都瘋狂地做著那些看似不平凡的事情時,能夠甘於平凡,或許也是一種勇氣的展現。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阿德勒心理學:無須不一樣才能精彩,讓自己長出甘於平凡的勇氣〉。更多相關文章都在 「愛心理」粉絲專頁。首圖圖片來源:圖片來源:unsplash)

  4. 2021年2月17日 · 一本好書就是作者的靈魂,打開就是他的人生,我們只需要付出時間來閱讀,就可以和作者的靈魂觸碰。 閱讀是最廉價和方便的增值方式,可以為我們打開視野,輸入新的知識,提供看問題的角度。 《瑯玡榜》男主角胡歌義務配音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裡,有這樣一句話: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深度閱讀都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它是人們認識生命真相、抵達世界深處的最佳路徑。 閱讀是一件終生不可停止的事情,因為無法預先判斷,何時何地何本書會參與構建你的過程,整個經歷都像是一場奇遇。 就如一小時訓練會體現在肌肉上,同樣,一小時閱讀一定會體現在大腦裡。 如果沒有體現出來,那麼可能是你誤會我說的「一小時」的意思,它是指「每天一小時」。

  5. 2018年6月25日 · Tien 2018-06-25. 圖片來源:《嫉妒的化身》劇照. 最令人受不了的個性前五名,一定包含「愛講理」。 他們總是以自己的角度和觀點,用上對下的姿態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才對,要你的所做所為能符合他們的「標準」。 他們的出發點往往是好的,但只講「道理」不講「感受」的溝通,無論是在職場、家庭或感情中,都會讓被各種道理轟炸的人感到心很累。 根據心理學,「愛講理」的人有以下三個特質: 1.情商低. 高情商的人可以感受自己的情緒與理解別人的情緒,並且能在感性和理性間取得平衡。 而過度講理的人在情緒管理方面的能力較差,只能用僵硬的道理式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2.不現實. 「道理」有個「」字,按字面上解釋過度講理的人只是太過理性、太過實際,但事實並不然。

  6. 2018年12月5日 · 我在本書開頭提到:「 人類是不知道目標就無法生存的生物」。 但是,這所謂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在此,我想深入探究,這個「目標」究竟是什麼東西。 首先,為了釐清究竟什麼是「目標」,讓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字眼與經常被混用的「意義」之間有何差異。 「 目標」和「 意義」這兩個概念上的差異,不管是在邏輯學或現象學的領域,都是廣受討論的主題,但是,這些討論都太過專業, 無法作為思考「 生活的目標」這個問題的參考。 在這裡,我根據我們平常憑藉的感覺,試著針對「意義」和「目標」兩個不同的字眼來下定義。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動不動就會思考那件事「 是否值得做」。 這種值得就做,不值得就不做的思考方式,和「 意義」這個字眼有非常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