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3日 · 低醣飲食計畫中通常會把碳水化合物的每日攝取量降到 20% 以下也就是一天的總醣類需要控制在 130 克以下。 舉例,每餐要吃一碗飯的人,請先降到半碗(這是 2 份醣類),再降到 1/4 碗(一份醣)。 怕份量太少會餓? 不用擔心,前題是一定要補充豆、魚、蛋、肉類,並提高蔬菜的量(至少每餐一碗半的蔬菜),才有足夠的熱量維持一整天的活動量。 水果呢? 就是半碗的量,但要記得,不管是低 GI 或高 GI,都不能過量。 最精準的方式是用烘焙用的電子磅秤,那如何得知吃的食物的醣含量有多少? 林宛均說,每種食物的含醣量都不一樣,就算是營養師也記不住那麼多。 所以可以透過 app 查詢,或是到衛福部的網站查常見食物含醣量,以精準控醣。 減醣餐一次只能吃 3 顆水餃?

  2. 2024年5月5日 · 能源資產績效管理方案 能源操盤手新星竄起. 在節能減中扮演要角的儲能技術,可在離峰時段儲電,尖峰時段放電,猶如水庫般調節,補足用電缺口,預估全球儲能市場規模至 2025 年將達 447 億美元。 看準龐大需求,工研院自主研發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以軟體即服務(SaaS)架構,搭配獨家的 AI 最佳化能源資產配置技術,動態優化多樣式模組配置組合,解決用電大戶、多能源案場營運商的能源管理問題。 透過獨家 AI 演算法,此系統可優化電池效能,並降低使用次數,根據實測,可降低 28.9% 循環次數,節省成本和總用電量 20%,有效增加電池壽命 2 至 3 年。 並提供 AI 量化的案場資產績效指標,以數據分析和圖表呈現,提出改善建議,讓案場投資商、營運者清楚知道優化方向。

  3. 2020年12月12日 · 工研院研發的「煙道氣 CO2 捕獲與應用創新製程技術」,解決二氧化碳捕獲成本過高的缺點,並將廢氣轉換成為有價值的綠金,創新前瞻的技術,獲 2020 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入圍肯定。 野火、洪水、乾旱、暴雪…… 近年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極端氣候,對於人類生活空間的威脅日益進逼,提醒我們再也無法輕忽溫室氣體對於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為抑制全球暖化趨勢,2015 年,聯合國 195 個會員國共同通過《巴黎協定》,宣示各國將整體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 1.5 度之內的決心。 臺灣雖非締約國,但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對於減的責任亦無法置身事外。 由於人類經濟活動蓬勃發展,造成溫室氣體主成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劇,因此各國在抑制全球暖化的工作上,除了提高能源效率、尋找替代能源之外,紛紛朝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向努力。

  4. 2024年4月29日 · 台股 台股新聞. 〈焦點股碳權題材發酵紙漿原料上揚 造紙族群紅通通. 鉅亨網記者劉玟妤 台北 2024-04-29 12:32. 碳權題材發酵紙漿原料上揚造紙族群紅通通。 (圖:shutterstock) 碳權題材持續發酵加上紙漿原料上揚民生快消品市場回溫等利多消息激勵造紙族群今 (29) 日齊揚,士紙 ( 1903-TW) 漲勢最凌厲,盤中亮燈漲停,其他包括華紙 ( 1905-TW) 以及永豐餘 ( 1907-TW) 也都有所表現。 士紙今天漲勢最為強勁,早盤開高走高,盤中亮燈漲停鎖住 67.9 元,午盤後幾度漲停打開,但仍拉出一根長紅 K,股價寫下去年 8 月以來新高,站上所有均線,成交量超過 6000 張。

  5. 因人類工業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而導致的氣候變遷問題,已是當代人類亟欲解決的難題。 近幾年,國際組織與科學機構也不斷地強調減少排放的必要,以及調整減標準。 2014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綜合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應在 2100 年以前削減 90% 的排。 但到了 2018 年的全球暖化特別報告時,IPCC 則將標準加嚴,人類需在 2050 年時達到「淨零排放」,亦即「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扣除透過 匯 、 捕 等移除量後為零」。 2021 年下半年,世界各大工業國也陸續提出在 2050 年前後達到該國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和政策路徑。 在世界潮流的推動下,2021 年 4 月總統蔡英文在世界地球日的活動,宣示臺灣將努力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

  6. 2022年6月12日 · 目前全球淨零法規大多來自歐洲,國內相關法規對海運著墨不多,迫切需要與國際接軌。 尤其 COP 27 在埃及舉行,將提出交易的具體規範,「全球十大航商之中,臺灣就占 3 個,海運業也是臺灣的『護國艦隊』,國內的稅機制若能與世界接軌,對航商幫助很大。 永光改善化工製程 成本降競爭力升. 永光化學過去 16 年致力減,帶動化工製程的改良,讓成本下降、競爭力提升。 永光總經理陳偉望指出,永光的溫室氣體排放密度從 2005 年的 16t CO2e / 百萬臺幣,降到 2021 年的 9t CO2e / 百萬臺幣,減績效達 46%;未來 8 年到 2030 年,希望再減 24%,並於 2050 年達成淨零。 陳偉望說,隨著減標準日趨嚴格,未來要達標更加困難,必得仰賴創新科技。

  7. 2019年3月3日 · 將此數據代入現有的大氣化學模型中就能解釋臭氧洞的形成過程再次證實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正是破壞臭氧層的主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