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14日 · 台灣自今年20213月22日開始提供預防接種5月發生社區感染7月初疫苗加速到貨之後根據疾管署的統計截至12月12日的施打率第一劑是78.89%第二劑是64.17%還不足以產生群體免疫

  2. 2021年6月16日 · 大眾對於COVID-19疫苗施打順序的3個常見問題. 隨著疫情發展疫苗排序不斷滾動式調整接種單位應變不及所導致的混亂與不便在在引發民眾對疫苗施打決策的不信任。 這衍生出幾個嚴肅的問題,必須思考。 問題1:為什麼需要遵守疫苗施打的優先排序? 犧牲小我可以換來什麼? 首先,在人人自危的情況下,假如有機會先打,為什麼有必要堅守疫苗施打的優先順位,讓排序在前面的人先打呢? 5月8日諾富特飯店群聚感染之後,病毒迅速傳播的教訓,提醒我們兩件事: 一者,由於這波流行的變種病毒的高傳染力,只要台灣有人還有感染的風險,就沒有任何人可以高枕無憂。

  3. 接種劑量方面莫德納疫苗為成人的一半每劑50微克)、輝瑞BNT疫苗則為成人的三分之一每劑10微克),打完第一劑後間隔12週以上可打第二劑第三劑的追加劑還沒有開放打

  4. 2022年1月20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1月7日宣布因應社區風險提升鼓勵第二劑疫苗接種超過12週的民眾儘速接種第三劑疫苗雖然也出現三劑搶打潮」,但最應優先強化保護的75歲以上高齡者二劑接種率 僅68%6574歲也只有8成接種始終未能有效提升這也顯示台灣社會潛藏一群疫苗猶豫族群少被認真看待深度探索。 事實上,早在2021年5月、疫苗供應尚且不充足的時候,蓋洛普就曾發表一項針對全球117個國家地區、30萬人的 調查顯示 ,即便在疫苗免費接種下,只有68%的成年人同意接種,29%的人仍表示會拒絕。

  5. 2022年1月27日 · 許光宏說,與病毒共存的隱憂是,自然感染者的預後仍有後遺症,就算是輕症,對於肝、腎、腦、內臟器官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減損,「如果多數民眾感染後,得到COVID-19免疫力,可是接下來醫療其他治療的負荷增加,對民眾、醫療資源都是負擔,這也是現在令人猶豫不決的地方。 此外,「按照台灣 一8成、兩7成的疫苗接種率 ,可以保護大多數人,但是我們還是有一群人需要被保護,就是 沒打疫苗的人 、還有年長者、高風險者、小朋友、免疫生成不佳的人,」許光宏說,國外確診的多是年輕人,如果我們選擇與病毒共存、放鬆防疫政策,感染者勢必會大幅度增加,讓人擔心年長者、高風險等體質較弱者能否承受症狀。

  6. 2021年6月26日 · 我們獨家取得的疾管署和兩家國產疫苗簽訂各500萬劑的預購合約草案高端和聯亞若取得EUA第一次交貨期程是8月底高端只需交40萬劑聯亞則是90萬劑整個交貨期程拉到年底高端分5批最後一批是12月15日聯亞分4批到11月30日

  7. 2021年9月14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當機組員及境外移入個案都與社區群聚無關,台灣「無差別邊境防疫」和「加零迷思」如何調整? 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出境大廳,非文中當事人。 (攝影/余志偉) 嚴守邊境是台灣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最成功的防疫手段,不過今年5月中雙北社區疫情爆發以來,從Alpha到Delta變種病毒突破防線、進入社區,最初鎖定懷疑的包括紐西蘭籍機師、諾富特案到最近的長榮機師、埃及籍男子等可能在「境外」感染後回國成為傳播破口的案例,最終幾乎都被排除與社區傳播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