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余震. 計1406次(截至2024年5月10號23時25分) 計1255次(M<4有806次、5>M≥4有384次、6>M≥5有61次、7>M≥6有4次,截至2024年4月25日06時03分) [20] 傷亡. 罹難:18人 受傷:1,155人 失蹤:3人 (新加坡籍2、德國籍1) [21] [22] 2024年花蓮地震 發生於當地時間4月3日上午7時58分09 ...

  2.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地震震度分級 臺灣 使用的 地震震度 分級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制定,以地動 加速度 與地動速度來區分分為0級1級2級3級4級5弱5強6弱6強、 7級 ,共10個等級。.

  3. 地震波 (英語: Seismic Wave )是指以 地震 為能量來源的 波動 [1] 。 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通常會因為地震波的傳播而感覺到地面「搖晃」。 地震波的產生一般肇因於岩石破裂自然造成的構造地震,少部分來自其他自然或人為現象,如 風 、 核試驗 和礦坑坍方所產生的地震;地震波也可以產生新的地震波。 雖然地震在進行時大部分的能量都會在克服 摩擦力 中損失,只有少數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去,但在 人類 經驗中,地震波卻因常與生活空間重疊及具備強大破壞力而成為多數人對 地震 的第一印象。 [2] 地震波的性質,來自於其母地震和傳播沿途的地質環境,因此藉由研究地震波,人類就有機會回推了解地震的起源與周遭的地質構造,推進 地震預警 、 建築設計 乃至於 礦業工程 的進展。

  4. 地震 是 地球 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 [1] ,可由自然現象如 地殼 運動、 火山 活動及 隕石 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 [2] ,不過歷史上主要的 災害性地震 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 岩石圈 及 水圈 ──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 土壤液化 、 山崩 、 餘震 、 海嘯 、甚至是 火山 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1] 。

  5. 台灣的地震分布. 這是一個關於 台灣 歷史上主要 地震 的列表,台灣位在 地震 活躍區 環太平洋火山帶 中, 菲律賓海板塊 和 歐亞板塊 交界上。 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平均82mm朝西北碰撞 歐亞板塊 [1] ,造成台灣地震頻繁。 台灣地震帶. 台灣 地震帶 主要有三: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東北部地震帶 [2] 。 西部地震帶包括整個台灣西部地區,主要係因為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而引發地震活動,震源深度較淺,由於人口稠密,因此大地震容易造成災情。 東部地震帶係直接肇因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所造成,地震頻率高,震源深度較淺 [3] 。 東北部地震帶係受 沖繩海槽 擴張作用影響,多屬深層地震,並伴隨有地熱與火山活動現象 [3] 。 斷層與地震.

  6. 地震波的性質,來自於其母地震和傳播沿途的地質環境,因此藉由研究地震波,人類就有機會回推了解地震的起源與周遭的地質構造,推進 地震预警 、 建筑设计 乃至於 矿业工程 的進展。 換句話說,研究地震波,除了可以了解地震本身外,還可以用來一窺地球內部堂奧。 由於地球很大,研究內部構造時透過挖 深井 等直觀方法效果有限,因此分析地震波是目前人類最常用的勘測方式。 研究地震波的科學,就可以促進人類對 地震学 、 地球構造學 、 地球物理学 、 地球科学 的了解。 [2] 分類. 在 物理學 上,地震波屬於 實體 、能夠對質點造成實際震動,在穿越不同 介质 時,有機會發生 折射 、 反射 及 全反射 ;當許多 疊加在一起時 ,還有可能發生共振,並產生 駐

  7. 地震 是 地球 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 [1] ,可由自然現象如 地殼 運動、 火山 活動及 隕石 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 [2] ,不過歷史上主要的 災害性地震 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 岩石圈 及 水圈 ──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 土壤液化 、 山崩 、 餘震 、 海嘯 、甚至是 火山 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