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6 天前 · 詳見 醫學聲明 。 糖尿病 ( 拉丁語 : diabetes mellitus , 縮寫 為 DM ,簡稱 diabetes )是一種 代謝性疾病 ,它的特徵是患者的 血糖 長期高於標準值 [6] 。 高血糖會造成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 多食 、 多飲 、 多尿 及 體重下降 。 對於第1型糖尿病,其症狀會在一個星期至一個月期間出現,而對於第2型糖尿病則較後出現。 不論是哪一種糖尿病,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引發許多併發症 [2] 。 急性併發症包括 糖尿病酮酸血症 與 高滲透壓高血糖非酮酸性昏迷 ;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則包括 心血管疾病 、 中風 、 慢性腎臟病 、 糖尿病足 、以及 視網膜病變 等;其中糖尿病和心衰竭、慢性腎臟病有著較緊密的共病關係。

  2. 一般病徵有視力模糊、頭痛、肌肉無力、傷口癒合緩慢及皮膚搔癢。 急性併發症包括 糖尿病酮酸血症 與 高滲透壓高血糖非酮酸性昏迷 [7] ;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則包括 心血管疾病 、 中風 、 慢性腎臟病 、 糖尿病足 、以及 視網膜病變 等 [2] 。 糖尿病有兩個主要成因: 胰臟 無法生產足夠的 胰島素 ,或者是 細胞 對胰島素不敏感 [8] 。 全世界糖尿病患人數,1997 年為 1 億 2,400 萬人,2014年全球估计有4.22亿成人患有糖尿病 [9]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預估全台約有218.6萬人罹患糖尿病,且於110年全國10大死因統計中,糖尿病位居第5位,每年有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 [10]

  3. 2008年8月1日 · 常見症狀有 煩渴 、 頻尿 、不明原因的 體重減輕 [3] ,可能還包括 多食 、疲倦、或有治不好的痠痛 [3] ,以上症狀通常會慢慢出現 [6] 。 高血糖帶來的長期併發症包括 心臟病 、 中風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這可能導致 失明 、 腎臟衰竭 、甚至四肢血流不順而需要 截肢 [1] ;第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突然發生 高滲性高血糖狀態 ,但卻不太會併發 糖尿病酮酸血症 [4] [5] 。 第2型糖尿病主要發生在 肥胖 而又缺乏運動的人 [1] ,具有先天基因遺傳者風險也較高 [6] 。 第2型糖尿病佔了 糖尿病 患者約九成的病例,另外一成為 第1型糖尿病 及 妊娠糖尿病 患者 [1] 。

  4. 其他人也問了

    • 症狀
    • 病理機制
    • 診斷
    • 治療和管理
    • 併發症
    • 流行病學
    • 歷史
    • 社會與文化
    • 研究

    典型的第1型糖尿病發病症狀包括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少(消瘦);以及口乾、乏力。 許多第1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現糖尿病酮酸血症時被確診,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症狀包括皮膚乾燥(英語:Xeroderma)、呼吸深快、嗜睡、腹痛、嘔吐。 第1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12%患上抑鬱症。 此外約有6%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乳糜瀉,但絕大多數沒有消化上的症狀,或只是錯誤地把症狀歸因於糖尿病的控制不佳、糖尿病神經病變,以及胃輕癱。大多數患者在糖尿病發病後才會另外診斷出其患有乳糜瀉。伴發乳糜瀉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像視網膜病變般的併發症,其死亡率亦會提高,這可由遺傳因子重疊、由未經治療的腹腔疾病所引起的發炎,以及營養缺乏來解釋,即使確診第1型糖尿病的時間先於乳糜瀉。 一些第1型糖尿...

    第1型糖尿病的病理機制是胰腺中的β細胞被破壞,不論是哪種的風險因子或致病物導致。每個風險因子可能有不同的病理過程,造成β細胞的破壞。不過,發病的共同機制是免疫系統對β細胞有免疫反應。這與CD4+輔助性T細胞、CD8+ T細胞、產生抗體的B細胞,以及先天免疫系統的激活有關。 胰島素治療開始後患者的內源胰島素水平可能會暫時性地提高,這遭認定為免疫功能的改變所引起的。這現象一般稱為「蜜月期」。

    現行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為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2006年提出的標準,而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010年的推薦標準,以下滿足以下任何一條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後者與前者的區別僅為增加了「糖化血紅蛋白(HbA1C) 在6.5或以上」這一條: 1. 空腹血漿血糖在7.0毫摩爾/升 (126 毫克/分升)或以上; 2. 在口服糖耐量試驗中,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時後,血漿血糖在11.1毫摩爾/升 (200 毫克/分升)或以上; 3. 有高血糖症狀,並且隨機血漿血糖在11.1毫摩爾/升 (200 毫克/分升)或以上; 4.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在48毫摩爾/摩爾(6.5)或以上。(美國糖尿病協會在2010年推薦此一診斷標準,但尚未得到世衛的認可。) 大約四分之一的新發第1型糖尿病個案被診斷時...

    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使絕大多數第1型糖尿病患者過上正常的生活,保證他們和其他人有同等的生活質量和壽命。糖尿病的綜合防治必須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變、心態調整為前提;以飲食、運動、藥物等綜合治療手段為原則;同時,必須調動患者本人和家屬,方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營養師、護理教育家、眼科醫師、內分泌醫師和足科醫師會共同協助患者管理病情。

    血糖控制不佳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病變(英語:Diabetic neuropathy)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等,然而,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經病變可能同時具有自體免疫基礎。與患有第1型糖尿病的男性相比,患有第1型糖尿病的女性有高40%的死亡風險。患有第1型糖尿病的男性和女性預期壽命分別減少11年和14年。

    據估計,第1型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個案5-10%,約佔全球人口的1100萬-2200萬。2006年,有44萬14歲以下的兒童受到第1型糖尿病的影響,並是10歲以下的兒童患上糖尿病首要原因。第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每年增加約3%。 每個國家的第1型糖尿病發病率有很大的差異。在芬蘭,年發病率高達每10萬人中有57名新病例;在日本和中國,年發病率則為每10萬人中只有1名新病例;而在美國和其他北歐國家,年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介乎8-17名之間的新病例。 在2015年的美國,208000名20歲以下的青年人受到第1型糖尿病影響。每年超過18,000名青少年被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相對於非西班牙裔白人及亞裔人,拉美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的美國黑人有較大的機率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每年大約有234051名美國人死於糖...

    在20世紀70年代,第1型糖尿病被首次定義為自體免疫性疾病,該定義是基於患有其他自體免疫缺陷的糖尿病患者中發現自身抗體攻擊胰島的觀察。在80年代進行的研究顯示免疫抑制治療可減緩病程發展,進一步支持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想法。早期會使用青少年糖尿病這個名稱的原因在於它一般在幼年首次確診。

    第1型糖尿病估計在美國造成105億美元的醫療費用(每糖尿病人每月875美元)和額外造成44億美元的間接成本。在美國,每年因糖尿病而花的費用達2450億美元。確診為糖尿病患者的人比沒有確診的人的醫療開支高2.3倍。保健費用中有十份之一花在糖尿病上。

    投入第1型糖尿病的研究經費,源於政府、企業(如醫藥公司)和慈善組織。美國政府的資助是透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發;英國則透過國家衛生研究院和醫學研究理事會分發。國際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會(Juvenile Diabetes Research Foundation (JDRF))是投入第1型糖尿病研究的主要慈善機構。其他機構包括美國糖尿病協會(英語: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英國糖尿病協會(英語:Diabetes UK)、糖尿病研究和健康基金會(Diabetes Research and Wellness Foundation)、澳洲糖尿病協會(英語:Diabetes Australia)、加拿大糖尿病協會(英語:Canadian Diabetes Assoc...

  5. 常見症狀有 煩渴 、 頻尿 、不明原因的 體重減輕 [3] ,可能還包括 多食 、疲倦、或有治不好的痠痛 [3] ,以上症狀通常會慢慢出現 [6] 。 高血糖帶來的長期併發症包括 心臟病 、 中風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這可能導致 失明 、 腎臟衰竭 、甚至四肢血流不順而需要 截肢 [1] ;第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突然發生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但卻不太會併發 糖尿病酮酸血症 [4] [5] 。 第2型糖尿病主要發生在 肥胖 而又缺乏運動的人 [1] ,具有先天基因遺傳者風險也較高 [6] 。 2型糖尿病佔了 糖尿病 患者約九成的病例,另外一成為 1型糖尿病 及 妊娠糖尿病 患者 [1] 。 一型糖尿病患者因 胰臟 β細胞 遭 自體免疫 破壞,而有絕對性胰島素缺乏的問題 [12] [13] 。

    •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 成人糖尿病(adult-onset diabetes)
  6. 上述免疫反應令患者 血糖水平過高 [1] ,典型症状包括: 多尿 、 口渴 、 易饿 以及体重下降 [9] ;其他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疲憊、癒合不良 [2] 。 典型症狀的發展期一般較短 [1] 。 1型糖尿病目前成因不明 [4] ,不過可能是 遺傳 和環境因子的共同作用所致 [1] 。 風險因子包括家族病患史 [5] 。 根本機制是負責產生胰島素的 胰島B細胞 遭 自體免疫反應 破壞 [2] 。 糖尿病可通过測試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來診斷 [5] [7] 。 1型糖尿病跟 2型糖尿病 可以由自身抗體檢測區分 [5] 。 尚未有方法阻止1型糖尿病發生 [4] 。 患者需接受胰岛素治疗才能存活 [1] 。

  7. 高胰島素血症 (hyperinsulinemia)是指血中 胰島素 相對 葡萄糖 的濃度過高,是早期的 第二型糖尿病 常見的症狀之一, 症狀也出現在施打過多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先天高胰島素血症、 胰島母細胞增殖 (英語:nesidioblastosis) (胰島β細胞過度活化)、 胰臟癌 的患者中。 高胰島素血症和 代謝症候群 [1] 有關,代謝症候群包括 肥胖 、 高血壓 、 高血糖 、 高血脂 。 高胰島素血症在肥胖的高血壓中有增加 鈉離子 再吸收中有重要作用。 而 代謝症候群 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 第二型糖尿病中,人體的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性,導致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造成血糖升高,並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導致高胰島素血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