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16日 · 完整的博弈賭局要能運作需要推廣來挖掘客戶──這個職位就像是業務──轉做詐騙後就是透過釋放紅利假裝談戀愛在各種論壇裡張貼兼職投資資訊以投資老師帥哥美女的身分拉客引誘受害者入圈套,「手段合不合法不重要找到人騙最重要,」卡卡說。 「我們會先把客戶分門別類,看誰好騙、誰警覺性高。 警覺性高的就套關係私聊,一步步消除疑慮;低的就拉進投資群組,投股票、期貨、虛擬貨幣,再不然就是宣稱博弈網站有漏洞。 再請行銷做美工圖、借鈔票來拍照,讓客戶以為自己真的找到賺錢機會。 「客戶」進場後,初步理解他們的個性,接著是佯裝報明牌的理財老師或投資平台客服,跟著順水推舟,拿著別人贏錢的(假)證據反覆放送,讓「客戶」覺得所有人都賺錢、就自己沒跟上。

    • 數字美化手法:操弄轉學或教師休假
    • 計算學術生產力
    • 排名的價值與限制
    • 替大學打分數的問題之一:「畢業後薪資」有公信力嗎?
    • 指標所傳遞的訊息:進大學的目的是為了要賺錢

    最近我很困惑地發現,某所排名中等的美國大學在每一期的《高等教育紀事報》上刊登全版廣告,大力宣傳自己學校的教師們正在著手進行的重要研究工作。由於紀事報絕大多數的讀者都是學術界人士,特別是學術界的行政高層,我只能搔頭不解為什麼這所並不是太富裕的大學要花這麼大一筆錢在看起來沒有什麼用的廣告上。但突然間我恍然大悟:USNWR的排名有很大一部分,是參考一份針對大學校長進行的問卷調查,請這些校長對其他大學的學術聲譽進行排名。這個評判標準的有效性很可疑,因為大部分校長對其他學校的發展其實毫無所悉。所以,這份廣告的目標在於提高該校的可見度,試圖藉此讓自身在USNWR的學術聲譽排名有所提升。 大學院校也花了非常多的錢在製作閃閃發亮的手冊上,積極宣傳學校的設施和教師陣容多麼可觀。這些手冊也會寄給其他大學的行政高...

    在嘗試以標準評量取代過去評判品質高下的方法時,排名機構、政府單位以及大學的行政高層,開始將大學教師所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當作一種標準,並用一般處理這類資訊的商用資料庫來計算論文的數量。下面這個例子可以說明資訊標準化是如何使品質降低。 第一個問題是,這些資料庫通常都與現實不符,它們原本的設計是用來計算自然科學的數據結果,因此所提供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資訊,通常都會有所扭曲。在自然科學以及某些行為科學的領域中,新研究要為人所知,最主要的方式是透過在由同儕審閱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但在歷史這一類的領域,就不是如此了,在這些領域中,著書還是最重要的研究發表方式,也因此只計算所發表的論文篇數的話,呈現出來的就是經過扭曲的面貌。問題從這裡才剛開始而已。 當教師本人或是整個系所都被以著作的數量來做績效評量時,...

    USNWR這類雜誌所提供的公開排名確實也有其好處:對那些沒有這類資訊的人來說,它們至少提供了初步的指引,讓人了解不同大學的相對地位;同時也促使大學院校對可能的學生釋出各種關於學校的實用資訊,像是留校率與畢業率各是多少。但這些排名通常無法提供任何資料讓人了解,為什麼某間學校的留校率與畢業率會特別高或特別低。如果一所大學收到的是已經做好準備的學生,那麼它的留校率和畢業率就會比較高。 不過,對於旨在教育那些尚未準備好的學生的學校來說,「透明的」量化指標就會讓它們看起來成效不彰,可是若以學生入學時的程度來看,它們可能才是實際上成效較高的學校。這些學校所收的學生都比較需要補救教學的幫助,最後能取得學位的人數也較少,在求職市場中的表現也相對較差。就如同位在貧困地區的醫院會因為病人的再住院率過高而遭受懲罰...

    美國幾個強力支持量化指標的機構之一就是教育部,換了幾任總統皆是如此,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一樣。在歐巴馬總統的第二任任期內,他的教育部著手規劃了一個精細的「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系統」。 這個系統主要是用來對所有大學院校評分,並將資料中的「性別、種族和其他因素」分散計算,最終目的是依照大學排名來發放聯邦經費,而此排名的重點在於學校的入學率、學費平價程度以及教育成果,包括了學生畢業後的可預期薪資。「公立學校都知道學生的費用有多少是由聯邦政府所補助,所以我們在評估投資效益和優先順序時,理應將它們的績效表現納入考量,」當時的教育部次長泰德.米契爾如此說道,「同時我們也得為學校創造動機,讓它們加速朝向更重要的目標邁進,像是讓低收入的學生畢業,並且降低學費開支。」 行政部門希望制定一個進行全面考量的排名系...

    且讓我們把這些指標的精確度和可信度先放在一邊,來探討一個更重要的議題:這些指標本身所傳達出的訊息。「大學計分表」將大學教育視為單純的經濟制度:它唯一關注的只有其投資報酬率,而大家對投資報酬率的理解就是,花費在大學教育上的金錢與大學學位所能夠提供的收入增加,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是非常正當的考量,畢竟大學的費用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愈來愈高,又或者學生會因為念大學而揹債。再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夠擁有賴以維生的收入。 但這並非人生中唯一該做的事,這也是大學教育裡逐漸萎縮的一個重要觀念,現在大家都只將大學教育視為是增加收入的一種方法而已。這是「大學計分卡」系統所形塑與鼓勵的理想教育,其他類似的量化指標亦如是。「訓練」與「教育」的不同,在於「訓練」是要讓人能夠生產與生存,「教育」則是讓生存具有意義...

  2. 2021年11月21日 · 最近Whoscall推出簡訊分類的新功能,讓民眾多一道警覺。 Gogolook軟體與AI數據技術研發總監李彥儒說, 「簡訊」是目前資安防護上的巨大漏洞 ,使用者容易在缺乏防護的狀況下點開連結,銀行為了便民,也會透過簡訊傳送連結和訊息,這都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 2. +886來電,可能是詐騙. 台灣已在2010年完成修法,如果電話撥自國內,開頭 不會 呈現+886的國際碼,民眾可初步過濾辨別。 3. 求職選合法立案公司,不提供自身帳戶、提款卡供他人使用. 刑事局預防科偵查員廖伊俐表示,目前很多求職詐騙,都會透過在地Facebook社團擴散,比如在台北地方打工社團等貼出徵才文、聲稱需要精品買賣、代購、直播小幫手等,然而可能實際上用做詐騙集團領錢、記帳等工作。

  3. 2021年11月16日 · 報導者2021年11月推出交友詐騙專題本文受訪的當事人在歷經詐騙後將自身痛苦轉化為動力協助他人避免有人持續受害。 但過去幾個月,數位受訪者告訴我們,有詐騙集團聲稱能透過特殊權力、管道和技術,協助被害人追回被詐騙款項,並要求當事人提供涉及隱私安全的個人資料(如:帳戶資訊、身分證照片等),甚至要求支付手續費、服務費和訂金。 這種以「反詐騙」為名的「二次詐騙」,不但讓受害者二度財物損失,個人資料可能被有心人士做不肖運用,淪為人頭帳戶或其他犯罪利用。

  4. 虛擬貨幣. 《報導者》9月7日刊登的 〈演戲開戶當人頭、貢獻信用擔風險,線上博弈員工變「洗錢工具」〉 一文從博弈產業觀察洗錢犯罪現象,但「博弈」產業只是洗錢犯罪的一部分,目前台灣的地下市場更多的不是「奕智博」這樣樹大招風的博弈產業,而是以賭博網站、投資網站綜合包裝的詐騙網站,過去靠傳統的電話詐騙犯罪生存或靠聚眾鬥毆、暴力討債賺錢生存的團體,開始改作免洗網址一換再換、檢警稱之為「賭博詐欺」的投資詐騙,並發展出完整產業鏈,吸引一般大眾「應徵」。 投資詐欺,名校會計系畢業生也參與.

  5. 2019年1月28日 · 分享一次性的經濟紅利之外,政府如何張開一張長久的經濟安全網,接住青年人口的扶老壓力、讓老人生活得有尊嚴,也防止落在社會福利體系外的邊緣戶繼續墜向老年貧窮? 辛勞一生,老年年金卻低於貧窮線. 台南市仁德區成功里長鄭晴而,8年里長生涯最操煩的,就是怎麼幫那些擺盪在貧窮邊緣的里民活下去。 這些經濟弱勢家庭,有些因為還有一棟破房子申請不到中低收入戶補助,有些無法靠微薄的國民年金保險老年給付安度晚年。 他們的孩子剛出社會,立刻背上照顧病弱父母的重擔。 這群經濟弱勢、年邁的里民,常向鄭晴而吐露兩個擔憂,第一個是給付少到低於最低生活費(貧窮線),不足以生活;第二個是萬一年金破產了,他們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阿葉靠著經營家庭理髮度日。 (攝影/曾原信)

  6. 2021年11月16日 · 社群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在網路上搭起各種連結詐騙者卻也開發出新的科技工具以千變萬化的詐騙手法將陷阱埋進每個人的數位日常他們有交易個資的平台以人工智慧製造理想情人的聲音照片甚至影音訊息輔以貼身問候心理操弄陪伴和許諾未來打造沉浸式騙局」。 等人上鉤之後,進一步邀約對方投資各種複雜的金融商品,進入各種擬真的假投資平台,訛詐受騙者僅有的存款和賴以翻身的本錢,有些人因而走上絕路。 一位專家說:「如果你還沒有被詐騙過,不是你聰明,是你還沒遇上為你打造的圈套。 《報導者》訪談多位受害者,並潛伏進這個黑色產業的群組裡,了解詐騙操盤手與快速增長的集團究竟怎麼打造擬真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