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14日 · 如何測驗自己是否為高敏感人? 5招改善高敏感人際關係。 2023-07-14. .文 / 柯勝文.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Pexels. 字級. 收藏. 分享. 高敏感族,也稱為共感人(empath),指的是對外界刺激高度敏銳、感知力較強的人。 由於對於人際過敏,因此多數高敏人比較容易壓力大、甚至出現憂鬱的情緒,也常有高敏人出現社交障礙、覺得自己沒朋友。 高敏感族群定義? 高敏感族(英文 Highly Sensitive People,HSPs)一詞,是於9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倫博士(Elaine Aron)提出。 她將高敏感人格定義為: 處理資訊十分深入. 過度接受外界刺激. 情緒反應和同理心強烈. 感官刺激強:對光線、氣味或聲音異常敏感.

  2. 2022年9月30日 · 2022-09-30. .文 / 王興.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Pexels. 字級. 收藏. 分享. 焦慮症是什麼? 焦慮的出現是人們生活上普遍的情緒反應,在大考前、工作時、人與人關係變得緊張或面臨重大決策時,都有可能出現焦慮的現象,如果感受到面臨壓力時的情緒張力太強,持續時間太久,就有可能是焦慮症。 美國梅約診所 指出,罹患焦慮症的人經常對生活中的事件有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憂與恐懼,這些感受已經干擾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且難以控制,而患者所擔心的往往與實際的危險性相差甚遠。 推薦閱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什麼? PTSD症狀測試、治療解析. 焦慮症症狀有哪些?

  3. 2024年4月11日 · 此外也有另一份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量表第5版PCL-5),點連結去測。 PTSD治療方式 PTSD是一個治療難度極高的身心疾病,美國統計,約3分之1的人會自行中斷治療,且高達58%的人走完療程後,PTSD症狀也不會消失。

  4. 2022年12月8日 · 黃斑部病變又稱為老年性黃斑部退化(英文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於黃斑部區域產生病灶,常見於50歲以上的眼睛疾病,可稱為是視力殺手,黃斑部一旦遭受傷害或破壞,視力就可能急速減退。 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央小而重要的部位,是感光細胞密度最高的區域,最為敏銳,用來辨別東西的大小、形狀、顏色等等,並進行閱讀及辨識臉部。 黃斑部病變初期因為很少同時影響兩個眼睛,當只有單眼受影響時,病患常不覺得有任何症狀。 部分病患隨著時間惡化,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並出現視力模糊或視野中心視力障礙(變黑、無法分辨顏色等)。 以下是黃斑部病變最常見的症狀,可能包括了: 視力模糊. 難以識別熟悉的臉孔. 直線看起來像出現波浪形. 視野中心出了黑暗、模糊區域或盲點.

  5. 2021年8月4日 · 2021-08-04. .文 / 廣告企劃製作. .出處 / 廣告企劃製作.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身體老是出現各種小毛病? 免疫力失調難自我察覺. 免疫力主要是幫助抵抗病毒入侵但生活壓力飲食習慣都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統失衡不管是太強或太弱都會影響全身健康! 平常比較常見的像是吃東西的口味很重,又甜、又鹹、又含很多反式脂肪的地雷食物,或可能吃了重金屬過量的東西,除了造成肥胖,也會產生不易代謝的廢物,累積久了也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甚至連晚上想睡也睡不好! 另外,隨著年紀變老,免疫系統也會自然衰老,進而增加發炎感染、癌症、或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免疫檢測搭配完善照護團隊,安全又安心.

    • 已知和確診者有密切接觸:目前規定,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必須居家隔離14天,黃瓊瑰說,這段期間都可以檢測,不過在症狀出現前,很可能都會是陰性,至少結束14天的隔離期再檢測一次,若PCR顯示陰性大概就能確定沒有感染,因為已經過了14天的潛伏期。
    • 和確診者有重疊足跡:黃瓊瑰建議,等到出現疑似症狀再採檢,因為假設真的被感染,出現症狀時也就是發病日、處於急性感染期,這時採檢才能穩定檢測到病毒;否則沒有症狀就去驗,很可能即使被感染也驗不出來。
    • 高風險熱區:有些縣市政府會畫出當地的感染熱區,通常是陽性率比較高的地方,廖嘉宏坦言,如果民眾就住在這裡,何時驗、多久驗一次,沒有標準答案,「今天驗了陰性只能代表今天沒有,或許過3天再驗就有了,很難判斷。」
    • 高風險人員:例如醫院的第一線人員,廖嘉宏舉例,醫院中照顧確診患者的醫護人員,因為會直接接觸確診病患;或是像急診等單位,無法確保自己哪一天會碰到還未發病或無症狀的感染者,因此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建議,每5~7天就要進行一次PCR檢測。
  6. 2021年4月7日 · 人之所以會忘記發生過的事情,是因為大腦會自動區分常用與不常用的記憶。 如果是天天用到的記憶,類似自己的帳號密碼、伴侶的手機號碼,或是公司的統一編號,大腦往往將它們放在明顯位置,當然毫不費力地就能想起。 (推薦閱讀: 大腦有時間表! 順時做事 健腦效率高 ) 但不常用的記憶,類似難得一用的方程式,或是艱澀冷僻的程式指令,甚至你連想都不願意想起的傷痛回憶,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將它們擺到深處角落。 如果非要想起,就得花上很長時間,或是靠著筆記或提醒,才能想起「喔,原來是這樣」。 (圖片來源 / Unsplash) 不斷「強迫」大腦,記憶就沒這麼容易被遺忘. 大腦區分常用與不常用記憶的能力,最早是由德國學者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所發現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