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buyanelephant.pixnet.net

  2. 2010年7月20日 · 在台北電影結映後座談上,導演行定勳這樣說「可怕的不是殺人,是對殺人這件事情無動於衷。」 對於日本電影一向不是特別偏愛,總覺得他們過於沈重(不過我很喜歡《東京奏鳴曲》 而且德布希的《月光》還真好用)

  3. 2011年12月10日 · 因為這兩部電影都在探討『死』的存在→ 為什麼文筆差到每一部片子被我寫起來都變得很虛? 《追逐繁星的孩子》應該是在日本被譽為(?)宮崎駿(Miyazaki Hayao)接班人的新海誠(Shinkai Makoto)第二部商業長篇電影

  4. 2010年2月3日 · 因為他一直到死都還在畫畫,他知道自己喜歡畫畫,也知道自己可以畫畫。 這樣不是很幸福嗎? 有多少人在30歲之前就能完整的自我確定呢? 即便一生只賣出一幅油畫,他還是不斷地畫不停的畫,尤其在生命中的最後兩年,發展出完全屬於自己的風格,這是他對自己的偏執也是對藝術的偏執。 況且我覺得他悲劇性的一生並不能完全怪罪於繪畫。 梵谷本來就是一個就是如此的多愁、善感、不懂得拿捏分寸的年輕人。 一如早期擔任代理牧師時,因為過度的投入與狂熱,反而使福音佈道委員會的成員,認為他不適合擔任傳教士一樣。 佈道委員會要的是在一旁觀看並引導礦工們認識上帝的牧師,而不是把自己弄得跟礦工一樣邋遢的梵谷。 所以即便梵谷沒有轉行改當畫家,當牧師的他會比教快樂嗎?

  5. 2011年12月6日 · 電影的最後一場戲非常的可怕,馬切洛又帶著一群男女前往郊區別墅舉辦派對,派對中每個人都在胡言亂語,有人跳起脫衣舞,有人現場求愛,甚至馬切洛建議性愛表演….天亮了,但海岸邊的日出風光再也不能給馬切洛任何希望,也聽不到那位純白有如天使的 ...

  6. 2012年6月4日 · 這篇觀影心得的開頭我前前後後改了10來次之多,倒不是電影本身有多難寫,而是我自己所延伸出來的話題與想像還滿雜的,以至於不知道如何下手。 我本來想從本屆金像獎寫起,帶出除了香港新浪潮導演,一些新導演的機

  7. 2011年12月5日 ·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有一種在看當年台灣所謂新銳導演的電影的錯覺:男女主角整個不知道在陰暗什麼?在憤怒什麼?然後女主角變成龍還真的帶給觀眾一個大驚奇---整部片真的是沒頭沒尾到一個極致---吉卜力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