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4年1月11日 · 《聽懂暗示,跟誰都能聊不停》 一書指出,最適宜的視線交會,應該是有時看著對方的眼睛,有時將視線移到嘴巴附近,或下巴到脖子之間的位置,這就能輕鬆地讓方知道你在聽他說話。 另一個使人舒服的眼神交會,是配合說話者的視線高度。 像是爸媽蹲下和孩子說話,或和坐輪椅的老人說話等;另外,在工作場合中,也盡量避免用俯視的角度和對方說話,可以配合對方高度或蹲或坐著說話。 延伸閱讀: 想提高好感度? 那麽閒聊時,切記要避開這種「對話陷阱」 《阿川流傾聽對話術》 一書說明, 如果想要向對方請教或訴苦時,至少要使自己的視線處於比對方略低的位置,才容易讓對方放鬆心防。 但不論如何,在聆聽的過程,視線不斷飄移,或斜看對方,都是大忌,這會透露出「你不想聽」以及「你不專心」的訊息。 2. 適時附和.
2011年1月4日 · 清水康一郎將「聽」劃分為兩種層次: 1 耳聞(hear): 讓聲音自然地傳入耳朵,對於聲音的內容並不太留意。 2 傾聽(listen): 集中注意力,主動地聽聞。 既然是用耳朵來學習,你或許會以為,專注聆聽的學習效果,肯定比隨意聽的效果好,但清水康一郎強調,即使是漫不經心地聽,也有學習效果,因為「腦就是這麼奇妙的東西,一旦接收過某個訊息,就不會完全消除。 即使沒有集中注意力聆聽,也沒有深植腦海,卻會保存在頭腦底層,當需要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地從心底浮現出來。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而且,耳聞和傾聽這兩種模式,往往可以在瞬間便相互切換。 例如,你原本可能只是隨意聽著有聲書,但突然間被某個句子吸引了注意力,之後便會非常認真地聽了起來。
- 往「右上」移動:創造影像
- 往「左下」移動:正在進行內在對話
- 往「右下」移動:正在專注身體感受
當視線「往右上方移動」時,則是正在進行視覺上的「創造」。 當你詢問:「請想像一種動物,牠是大象、老虎、獅子合而為一的樣子。」很多人的視線就會在瞬間往左上方移動之後,再往右上方移動。當對方在想像一個從未見過的動物,並試圖將它影像化時,你經常可以觀察到這樣的視線動向。 另外,當你在問小孩「為什麼沒寫功課」時,試著注意他視線的動向。當他回答「我肚子痛」時,如果視線在一瞬間「往左下」移動,後來又「往右上」移動,就代表他正在「創造」一個說法。
正在進行內在對話的人,視線多往「左下方移動」。例如,有人問你:「請舉出你喜歡的三位電影導演的特徵。」你正在思索「日本導演的話是黑澤明或小津安二郎吧? 我也喜歡史蒂芬‧史匹伯或柯林‧伊斯威特,成龍的動作片也好難捨去……」,確認要怎麼回答時,視線通常都會往左下方移動。
相對於此,運用身體感覺時的視線是往「右下方移動」,例如有人問你:「泡石造溫泉池是什麼感覺?」「赤腳走在沙灘上是什麼感覺?」;另外,像「在無重力狀態下吃飯什麼感覺?」等,想像從未體驗過的感覺時,視線也是往「右下方移動」。 不過,有一些人的視線左右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度測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視覺優位者會習慣先用視覺來想像(視線往上)一件事,然後才是想像聲音(視線往橫向),或運用身體感覺(視線往下)。試著若無其事地仔細觀察對方的視線在瞬間的動向,以得知他的優位感覺。 (本文整理、摘錄自《漫畫圖解立即可用的 NLP》,如果出版社)
2021年3月31日 · 學會使用麥克風,無論是實體活動或線上互動,都能讓你說話時更加悅耳、動聽! 你是否覺得自己平常不是個拿麥克風的人,所以不需要知道麥克風的使用方法呢? 但其實麥克風早就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大家使用的手機通訊軟體中,語音留言就是麥克風的一種。 所以,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使用麥克風。 不論你意識到了沒有,它儼然成為日常溝通重要的環節。 延伸閱讀: 99% 注意力集中在 1% 人身上! Podcast 市場夯? 報告點出 4 大現實. 麥克風是你的好戰友,還是陌生人? 我常常在電影首映會時,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主持人和演員通常一拿起麥克風,就像親密戰友那樣,絲毫不懼怕,可以把麥克風掌握得很好,幫助他們說話,但導演和編劇就不一樣了。
2021年3月11日 · 頻繁地用些像是「光輝」、「閃亮」、「純白」、「尖尖刺刺的」、「明亮的」等關於顏色和形狀的字眼,擅長用「可以看見...」或是「可以想像成...」等充滿臨場感的口吻來表現。 因為影像中蘊含著顏色、形狀、大小、動作等許多情報,所以 視覺優位的人為了傳達更多訊息,說話速度也會比較快。 而且多半會伴隨過往記憶與未來影像來想像 。 如何與「視覺優位」的人溝通? 想和「視覺優位」的人做更深入的溝通,要點在於讓對方「有想像的空間」。 傾聽者推測對方在心裡描繪的想像,選擇能讓對方容易想像的語言來說明,或是利用漂亮的設計和圖表,讓對方更容易理解。 抱持著讓對方「一看就明瞭」的原則來表現就對了。 延伸閱讀: 6 種常見工作者,你是哪一種? 用職涯六宮格重寫你的未來!
2017年10月13日 · 其實演講沒有那麼難,下面是幾個有關改進演講技巧的建議: 1. 語言只傳遞了7%的內容 成功的演講,只有7%的內容是語言傳遞的,0.38%是靠語調,語速等聲音附加的特質傳遞,55%是靠肢體語言的視覺傳遞,比如動作、眼神交流等。
2016年5月5日 · 這是兩種常見的對話模式,第一種說的人急著表達自身意見,把溝通當成「我說你聽」;第二種則是透過認可對方,引導對方說出內心想法,做到真正的「你說我聽」。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指出,要找出雙方都能獲益的雙贏選項,必須先去理解對方需求;而最重要的做法,就是用心傾聽。 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探詢什麼是對方重視的, 才能避免主觀判斷,貿然提出以為是雙贏,但其實只是「自以為是」的建議。 因此,如何做好真正的傾聽,是達成雙贏思維的必備技巧,這也是柯維所說成功者的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透過傾聽,不急於提出意見,而去先行了解對方想法與需求,才能真正有效又快速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