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聯電,是 臺灣 一家從事 晶圓代工 的公司,為跨越電子行業的各項主要應用產品生產晶片。 聯電完整的製程技術及製造解決方案包括邏輯/混合信號、嵌入式高壓解決方案、嵌入式非揮發性記憶體、RFSOI及BCD。 聯電大部分的十二英寸和八英寸晶圓廠及研發中心位於台灣,另有數座晶圓廠位在亞洲其他地區。 聯電現共有十二座晶圓廠,月產能總計約85萬片,主要為八英寸成熟製程晶圓,且全部晶片產品皆符合汽車業的IATF 16949認證。 聯電總部位於臺灣 新竹科學園區,另在中國大陸、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及新加坡設有服務據點,目前全球約有20,000名員工。 成立. [編輯]

  2. 聰(1960年 — ),生於臺灣,台灣企業家,曾任聯友光電財務經理、聯華電子財務長,現任聯華電子董事長、智原科技董事長 [2]、矽統科技董事長 [3]。

    • 成立
    • 發展
    • 發展簡歷
    • 轉投資與子公司

    1970年代,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決定發展積體電路產業,邀請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籌備計畫。1974年7月,潘文淵完成「積體電路計畫草案」,經濟部長孫運璿於8月17日核定該計畫。在潘文淵的主導下,從RCA公司引入「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並在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全力發展積體電路技術。 1977年10月,工研院建立了台灣第一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開始生產7.5微米製程晶圓。成立僅六個月的時間,產品良率就已高達七成,遠高於技轉母廠RCA的五成,使台灣一舉躍升全球第三大電子錶輸出國。為了使技術產業化,工研院於於1980年5月22日與交通銀行、中華開發、光華投資公司與東元、聲寶、華泰、華新麗華等公司出資五億台幣成立積體電路工廠,首任董事長一職則由工研院第2...

    創建初期

    聯電創建之初,以承接工廠的垂直整合製造(IDM)為主,同時進行晶圓代工、 IC 設計、儲存等三大業務。1981年,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曹興誠擔任聯電總經理,意識到台灣電子市場受限,開始思考晶圓代工的可能性,因此於1984年前往美國,與當時擔任台灣科技顧問的張忠謀提出晶圓代工的想法,但當時張忠謀並未贊同此一作法。1985年,張忠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並兼任聯電董事長。然而,張忠謀於1987年成立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積電)卻率先實踐了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這讓曹興誠認為自己的想法遭到剽竊,也種下兩人之間的心結。1991年,曹興誠以「競業迴避」為由,聯合其他董事要求張忠謀辭去董事長一職,從此揭開台灣晶圓雙雄爭霸的序幕。

    轉型專業晶圓代工

    1995年,儘管當時晶圓代工的業務僅佔聯電營收的三分之一,曹興誠仍決定放棄經營自有品牌,將聯電從事專業晶圓代工。為了籌措建廠資金,聯電與美國、加拿大等地的11家IC設計公司合資成立聯誠、 聯瑞、聯嘉3家8吋晶圓代工公司。但相較台積電獨立建廠經營晶圓代工,聯電與其他IC廠合資設廠的做法,造成客戶因此擔心設計圖外流,因此客戶群多以中小型IC設計廠為主。於是聯電將旗下的IC設計部門分出去成立聯發科技、聯詠科技、聯陽半導體、智原科技、聯笙電子、聯傑國際,而這些廠商後來也都成為台灣重要的IC設計廠,其中聯發科和聯詠更躋身全球前10大IC製造商。同時曹興誠為了縮小與台積電的差距,於1999年進行「聯電五合一」的方案,合併集團旗下聯誠、聯嘉、聯瑞及和泰4家晶圓代工公司。合併後的聯電產能達到了台積電的85%,全球市佔更從原先的10%提升至35%,接近台積電45%的市占率,大幅縮小了與台積電的差距。然而自2000年後,聯電與台積電的差距再次拉開。

    1998年:為了擴廠需求,取得合泰半導體晶圓廠。此外,為了擴展海外市場,取得新日鐵半導體(UMC Japan)部分股權。
    1999年:在台南科學園區興建12吋晶圓廠
    2000年:聯電集團進行跨世紀五合一(聯電/聯誠/聯瑞/聯嘉/合泰五合一),並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產出半導體業界首批銅製程晶片及第一顆0.13微米製程IC。
    2004年:聯電旗下新加坡12吋晶圓廠邁入量產階段,並完成矽統半導體購併案。

    緣由

    聯華電子一方面為了掌握客戶穩定的需求,一方面又企圖主導當時半導體市場的走向,而在此過程中兼顧保持利潤,會把聯電內部的單位獨立出來成立子公司,因此發展出所謂的「聯電模式」,也會與客戶發展夥伴關係成立不少合資公司,而這些合資公司及子公司,又會因應市場當時狀況及夥伴間關係的變動而有所調整。

    主要轉投資

    1. 聯發科技 2. 聯詠科技 3. 智原科技 4. 智微科技 5. 原相科技 6. 聯陽半導體 7. 矽統科技 8. 聯相光電 9. 聯景光電(已於2015年7月1日與茂迪光電合併,成為被消滅公司) 10. 聯京光電 11. 聯穎光電(於原本的聯電6A廠,創新一路10號) 12. 蘇州和艦科技(持有86.88%股權) 13. 三重富士通半導體 14. 聯芯集成電路製造(廈門)有限公司

  3. 聯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Wave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簡稱聯穎光電(Wavetek),成立於2010年,總公司設在台灣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一家半導體 晶圓代工公司,目前產品主要為Ⅲ-Ⅴ族半導體晶圓。

  4. 曹興誠 (英語: Robert Hsing-cheng Tsao,1947年2月24日 —),是一名台灣企業家, 聯華電子 創辦人,私人生活中亦是一位藝術鑑賞家及 古董 收藏家,別號「八不居士」(不大不小企業家,不多不少收藏家,不高不低佛學家,不得不說為大家) [5]。 生平. 曹興誠生於 北平,一歲半時隨父母到台灣,其父來台後曾於台中縣清水高級中學任教中文及歷史等學科。 臺灣省立清水中學(現 臺中市立清水高級中等學校)初中部畢業、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 畢業、 臺灣大學 電機系學士,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 1974年,進入時任經濟部長的 孫運璿 所推動的財團法人 工業技術研究院。

  5. 聯強國際 (英語:Synnex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是亞太第一大資訊、通訊、 消費性電子 、半導體產品的通路集團,針對高科技產業供應鏈提供整合型服務。 營銷通路涵蓋 台灣 、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澳洲 、 紐西蘭 、 泰國 、 印尼 、 越南 、 印度 、 中東 、 北非 、 土耳其...等。 2023年合併營收為新台幣3,960億元 [1];加計合資事業,全球通路集團營收達新台幣7,925億元。 歷史. [編輯] 1974年, 神通電腦 成立微電腦部門,為聯通電子的前身。 1975年,神通電腦取得 Intel 代理權,引進台灣第一顆 英特爾微處理器,致力於推廣微處理器的應用。

  6. 曹興誠 (英語: Robert Hsing-cheng Tsao,1947年2月24日 —),是一名台灣企業家, 聯華電子 創辦人,私人生活中亦是一位藝術鑑賞家及 古董 收藏家,別號「八不居士」(不大不小企業家,不多不少收藏家,不高不低佛學家,不得不說為大家) [5]。 生平. [編輯] 曹興誠生於 北平,一歲半時隨父母到台灣,其父來台後曾於台中縣清水高級中學任教中文及歷史等學科。 臺灣省立清水中學(現 臺中市立清水高級中等學校)初中部畢業、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 畢業、 臺灣大學 電機系學士,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 1974年,進入時任經濟部長的 孫運璿 所推動的財團法人 工業技術研究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