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1月20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4-1 中資篇. 理想大地案外案:傅崐萁引中資買地? 【編輯室報告】 花蓮縣長傅崐萁有2個稱號,顯示台灣社會對他的極端看法。 「五星縣長」,證明他在花蓮基層民眾中的高人氣,是一名閃亮的政治明星;「花蓮王」,則形容他行事作風的霸氣與爭議,讓他在知識份子與社運團體間備受抨擊。 由於花蓮地方近年盛傳傅崐萁引介中資買地,《報導者》記者於今年5月起開始調查,發現傅崐萁及家族在「理想大地案」中,涉及引介中國國營企業「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來台買地(按:北控集團至今尚未買下理想大地土地)。

  2. 慕情/開放是立法院唯一的路 套套邏輯的死路,不會讓原先的爭議落幕,相反的,會激發更多的不信任與衝突。新國會與新政府若真有心創造新氣象,在新聞自由一事上的舊觀念,除了完全丟棄、摒除,別無他途。

    • 精神障礙者的社會性陷落
    • 從「人權」角度思考精神障礙服務
    • 開創精神障礙者居住更多元的想像
    • 健保制度給付的變革
    • 讓台灣成為精神障礙友善的國家

    精神障礙者,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後,就開展了與疾病共生共存的歷程,對於自我的存在開始懷疑恐懼,原先人生的想像天翻地覆地轉變。跌跌撞撞地進入「正統」醫療體系之後,精神疾病診斷這件衣服從此就穿在了身上,有些時候覺得被標籤化、汙名化,有些時候也覺得安心,彷彿終於找到了一種方式,來回應與解釋自己的遭遇。 然而,社會性陷落作為醫療主導的服務模式的副作用,其實並非個別成員所刻意造成。任何正式服務發展之初,都是為了減輕精神疾病所帶來的影響。政府官員有鑑於精神醫療的不足,積極地拓展、開放精神醫療病床的設立;病人家屬基於對精神醫療的信任,認為精神障礙者待在有醫護人員照顧的環境之下,是最好的療癒場所,因此盡全力送病人前去治療,並希望長期留院;而醫療人員在這樣的期待之下,只好建構出一個一條龍式的服務(排除少數唯利是圖...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對於台灣精神障礙者服務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提醒,提醒著服務設計者的思維必須從「醫療」模式轉移到「人權」模式,改變的焦點從個人能力的缺損,調整為具有通用設計思維的社區融合過程。 換言之,過去一個精神障礙者,準備從醫院或是機構返回自家社區居住時,需要經過重重關卡評估、再三確認是否符合正常的標準;甚至有些時候,精神障礙者的能力早就有辦法適應社區的生活了,卻還是會被留置在機構當中。 原因是對於機構來說,同樣都是照顧一個病人,當然會選擇狀況較佳者,因為相對容易照顧。但這樣本位主義地思考,使得有些時候,「障礙者功能較好」像是個懲罰。但回觀CRPD精神,除...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精神障礙者會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大多想到的是精神科病房或是相關的封閉安置機構;若是詢問專業人員,可能會多出一些答案,如康復之家、精神護理之家、慢性療養院或是回家等選擇。除了回家之外,上述居住機構或多或少都帶有醫療色彩,也就是居住在這邊並非因為自身權利,而是因為疾病需要接受治療。 但是精神疾病的居住環境只能有這些嗎?精神障礙者在康復之家居住後,是否有妥善的返家計畫?長期居住於慢性療養院的精神障礙者,在高齡之後,是否只能有精神護理之家的選擇?精神障礙者面臨老化議題時,能夠脫下精神疾病的標籤,回歸成為一個人、選擇自立生活嗎? 整體來說,居住時間過長,顯示機構與社區間缺乏順暢流動的機制;過度集中在醫院安置,除了源於某些病人的需要之外,社區居住費用訂價過高,也增加了精神障礙者離開醫院...

    根據衛福部中央健保署2017年的統計,思覺失調症等相關疾病,佔健保總支出第10名,佔1.81%;若將住院單獨拉出來看,排名提升至第7位,佔3.81%。由這些數據可以得知,精神疾病的整體健保支出佔健保支出重要的比例。然而重點不在於花多少錢,而是在於這些錢被如何使用,是否做過妥善分析與評估。 精神疾病的治療大致上來說還是以「論量計酬」(fee for service)的給付方式為主,雖然目前有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希望透過這樣的設計提高回診率、降低再住院率,以預防代替後續問題發生的治療,然而如此以「獎勵」為主的方案,並未根本改變整體的醫療行為。 因為在論量計酬的框架之下,醫院必須要維持住一定的「產值」來維持醫院的營運,然而,當大家都在這樣思考的邏輯之下,所有的醫院都在「提升」治療的數量,整...

    精神障礙者在返家之後,所需要的不是一個特別同情、處處退讓的環境,而是一個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可以理解的環境,就像是在荷蘭的「侯格威失智村」(De Hogeweyk)當中,工作人員不是要去治療失智的病情,而是創造一個空間,讓人即使失智了,但也可以享有作為一個人基本的權利。 台灣可以創造另外一種典範,讓精神障礙或其他身心障礙者,在真實生活中可以被感同身受的理解,也可以看到除了精神疾病之外,那個跟我們一樣的基本人權與需求:自在的用餐、交通、戀愛、工作與生活。 精神障礙的人權復元模式,需要從日常生活開始,學習不要從媒體、而從生活中去認識精神疾病;我們可以找到除了醫療之外,與精神障礙者開放對話的機會;在治療精神障礙者的過程中,不會只看到症狀消除,而是關注到與社會的連結。 友善的環境需要從重新認識精神障...

  3. 2021年10月20日 · 10月21日上午,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公布 2021社會公器獎 ,成立6年的《報導者》獲得這項殊榮。. 社會公器獎評審召集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元輝教授在記者會上,肯定《報導者》以調查報導、深度報導文類走出台灣媒體的一條新路,並以非營利方式開創 ...

  4. 《報導者》影響力報告用「擴大能見度、主動發聲、產生回應、促成改變」 四大指標,追蹤調查報導的影響力視覺化,邀您在看見新聞促成的改變後,加入贊助《報導者》的行列。

  5. 3月15日晚在台北一家餐廳老闆娘特地為24歲的香港記者胡戩送行他第二天晚上就要獨自飛去波蘭幫總部位於台北的海外香港媒體 《同文 Commons》 做烏克蘭戰爭的難民報導。 他2021年3月來台,初來時經濟拮据,在餐廳打工賺生活費。 同樣在2021年來到台灣的前香港《蘋果日報》記者Elly,也在3月13日的台北街頭採訪「台灣支持烏克蘭和平大遊行」。 報導以即時新聞形式供給另一家總部不在台灣的海外港人媒體,報酬很少,來回車費也要自己負擔。 但她仍然想做。 「在台灣見到這些集會,就覺得香港沒可能見到了,可能兩、三個人在街上聚集,喊幾句口號就被抓。 」這是她見到台灣有集會遊行的感受,也是對記者在台灣仍能自由報導的感受。 「所以當一個地方還可以發聲,是很難得的。

  6. 2021年12月13日 · 《報導者》整理正反雙方論點,並採訪學者專家,提供民眾在政黨動員之外的思考空間。 第17案|重啟核四 必須面對的問題. 位於新北市貢寮的龍門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1999年動工,2014年封存。 (攝影/陳曉威) 公投主文: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 若通過:核四安全測試、商轉時間、增加經費、核廢料處理仍待解. 正方認為,核四的建照、環評等相關程序都能同時進行,最快只要5年、500億元就能商轉;反方則認為正方評估過於樂觀,重啟核四需要建照、環評、地質調查、安全測試、確認廠商合約等程序,即便全數通過,商轉最快要10年,經費至少要800億元以上。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杜文苓強調,啟封是「想不想? 」的政策問題,商轉卻是「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