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4日 · -雞蛋和家禽. -穀類及烘焙食品. -水果和蔬菜 (包括土豆) 結論是,丹麥初級生產和食品行業的浪費其實非常少,許多廢物被用於生產沼氣、動物飼料、化肥或藥用物品—這是循環生物經濟的縮影。 例如:變質的蔬菜可以用以生產沼氣、破碎的雞蛋可製作成水貂飼料,多餘的牛奶則可以提供給牛隻。 丹麥糧食和農業理事會首席執行官安妮 • 拉瓦茨 • 阿赫農對該報告發表評論:「丹麥在降低食物損失、浪費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原因是我們找到了食品生產剩餘物和副產品的多種用途。 多年來,丹麥的食品產業一直注重資源的再循環和有效利用,這不僅遵循了循環生物經濟的本質,也有利於實現雙重目標—即社會貢獻和財政平衡。 將糧食損失和浪費降至最低,不僅有利於氣候,也有利於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畜牧生產浪費較少.

  2. 2024年2月2日 · 《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於112年12月通過,除了擴大推動營養及健康飲食教育以提升人民健康飲食知能外,也鼓勵可多選擇在地農產品。 其實要想吃的均衡又營養、遠離慢性疾病,不一定要大費周章的選購進口食材,只要簡單採買台灣就近的當季、在地食材就能夠做到囉!

  3. 2021年9月1日 · 為了提供更好的食物品質,超市、超商與量販店往往會將賣相差的 NG品、超過最佳賞味期限的過期品丟棄,每日現烤出爐的麵包店也會丟掉大量的隔夜麵包。 根據環保署106年3月到107年4月統計,台灣連鎖超市、量販店及超商的食物浪費非常驚人,而且全球有「最終產品重量的三分之一」,通常在購買 ...

  4. 2022年1月3日 · 萬幸的是,「從產地到餐桌」,全世界目前正在興起「從產地到餐桌」善用野生植物,同時解決糧食及永續挑戰的「野菜復興運動」風潮。. 例如在產地端,去年我與學校裡三位來自非洲坦桑尼亞的女學生一同規劃「Wild to Diet」的氣候變遷行動計畫 [3]。. 而位於 ...

    • 飲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多少?
    • 從原產地到餐桌,你的每日飲食有多環保?
    • 糧食系統里程最高是肉類;蔬果的運輸碳排卻最多
    • 愛地球不做白工,調整飲食你可以這麼做

    這篇論文刊載於《自然-食品》期刊(Nature Food),研究範圍涵蓋 74 個地理區域、農業化工和器械等 37 個經濟領域,以及 4 種運輸模式。研究方法方面,作者們選擇採用「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藉以評估在整條糧食供應鏈中,各環節所造成的碳排量多寡。 不同於過往相關文獻只著重從「產地」到「消費者餐桌」的距離與碳排量,為了做出區別,研究團隊特別稱之為「糧食系統里程」(food-system miles)。

    研究結果發現,以目前糧食供應鏈的設備使用、運輸效能為基準,全球一年所製造出的食物系統里程,加總起來達 22 噸的「噸公里數」(tonne-kilometers) ,約等同於 30 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比先前研究預估的數字還高出 3.5~7.5 倍之多。 此外,研究團隊也檢視了選購當季食材的減碳效益──無論是過往文獻與媒體傳播,都經常視之為大眾日常減碳的有效方法。然而這項新研究指出,就算人類成功終結所有跨國糧食運輸,也只會削減當前 9% 的糧食系統里程數。 因此除了關注糧食里程碳排量,我們勢必得考量其他飲食原則,才有機會延緩氣候變遷衝擊。

    從畜牧放養所需的大片土地、牲畜飼料的製造,到末端之肉品加工生產,消費者對肉類食品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並不陌生,這項新研究也指出所有糧食系統碳排量中,光是肉品就佔了三分之二;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只有 4% 的糧食運輸碳排量來自肉食。 另一方面,蔬菜和水果雖然只貢獻全球五分之一的糧食系統里程數,在運輸碳排量上,佔比卻超過三分之一;這是因為整趟蔬果運輸過程都必須冷藏(因此高耗能)以確保新鮮,而且由於本身含水量,蔬果比起其他食物類型更重;再加上消費者的非當季需求,往往是針對蔬果商品,也難怪單單是冷鏈運輸與銷售,就導致全球糧食系統 5% 的碳排放量。

    團隊指出此項研究的下一步,會是從社會與個人層級出發,更詳細地去探討不同飲食原則所導致的糧食系統里程數,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影響。而有心落實減碳行動於日常的消費者,可以遵循以下幾個飲食守則:採買原產地食材、減少肉食與肉類製品的消費,且優先選擇「當季」蔬果,這些行動累積起來,都能為我們的下一代守護更健康的地球居住環境。 延伸閱讀: 【速食業的永續轉型】肯德基正在定義未來產品新方向,以後會不會只賣素雞? 農業機械遭駭會甩態停擺?食品商雙手奉上鉅額贖金,糧食危機再添一擊!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

  5. 2022年2月24日 · 今年開春不但北部雨勢綿密、彷彿看不到盡頭,連原該乾旱的南部也因雨量激增,造成國境之南的洋蔥、蓮霧產量受影響。氣溫上升、降雨型態改變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不斷衝擊農糧生產。為此農委會率先宣示,2040年達成農業淨零排放,透過「減量」、「增匯」、「循環」和「綠趨勢」,增強 ...

  6. 2020年10月7日 · 我們正在見證人類歷史上最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被注入生物圈,這個現象將造成人類糧食中的其他養分被稀釋掉。 」羅拉澤接受《政客》(Politico)雜誌採訪時憂心的說。 這篇專訪的標題就是「全球營養大崩壞」。 2004 年的一項指標性研究顯示,從 1950 年至今,人類栽種的植物所含的養分,隨便舉四個例子:蛋白質、鈣、鐵、維生素C,已經降低多達三分之一。 每一樣東西都愈來愈像垃圾食物,連蜂花粉的蛋白質含量也少了三分之一。 隨著碳濃度升高,問題變得愈嚴重。 最近有科學家估計,在 2050 年以前,發展中國家將有多達 1.5 億人有蛋白質缺乏的風險,因為貧窮人口大多仰賴農作物而不是動物的肉攝取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