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PM2.5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美國胸腔學會指出PM2.5會引起下呼吸道發炎影響肺功能引發氣喘惡化及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加呼吸道疾病惡化及死亡率甚至引發肺癌。 此外,PM2.5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來自戶外空污數據,但室內空污的角色,包括室內PM2.5卻因數據不足,仍無法獲得結論。 近來由於民眾對空污意識抬頭以及技術普及,目前國內已有商品化的空氣盒子可於自家室內使用,並將監測的數據同步上傳形成大數據庫,未來將可補足空氣品質監測站分布不均及缺乏室內空污數據的不足。 這次我們就以台灣最近一年發表的研究數據進行探討。 癌症相關. 近年來台灣抽菸人口日漸減少,但肺癌發生率卻仍逐年增加,特別是抽菸人口很低的女性,且肺癌的組織型態也由與抽菸相關的小細胞肺癌及鱗狀上皮癌轉而以肺腺癌為大宗。

  2. PM2.5 的直徑相當於人類頭髮的 1/28,這樣細小的粒子在大氣中飄散,無法被阻擋於體外,有毒物質經由鼻腔、咽喉、肺泡進入人體,隨著血液循環全身。 長期下來,不僅會引起嚴重過敏甚至氣喘,還會增加心血管及肺疾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承認 PM2.5 是一級致癌物! 您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道路揚塵、車輛排放的廢氣、營建施工、工業排放、境外污染、露天燃燒等,都是 PM2.5 的主要來源。 PM2.5標準會影響空氣品質指標(AQI)?

    • 什麼是pm2.5?
    • 環境來源
    • 暴露途徑
    • 對人體的影響與存在風險
    • 防治方法及管理策略
    • 少pm2.5的產生?

    空氣中有許多類似灰塵的漂浮粒狀物,被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這些懸浮微粒充斥在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裡。雖然相當微小甚至肉眼難以辨識,但仍有尺寸上的差異;其中,粒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則被稱之為細懸浮微粒,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PM2.5」。 由於PM2.5無法被呼吸道中的纖毛和黏液過濾,一但吸入便可直達並積累在肺部,因此又被稱之為「可入肺顆粒物」。長期吸入或暴露在高濃度PM2.5的環境下可能會引起過敏、氣喘、心血管疾病和提高死亡的風險,對於過敏族群的影響也更為顯著。

    PM2.5的來源可以分成「原生性」及「衍生性」。原生性為自然界或人為直接排放而產生,例如海鹽飛沫、野火燃燒、交通運輸廢氣、工業排放、畜牧業排放等;衍生性則是在大氣中經過一連串複雜的化學反應及光化反應後所形成的,由於太陽輻射有助於光化反應進行,因此接近中午時PM2.5的濃度會提高。 台灣境內的PM2.5有30-37%為移動源(機車、自用小客車、大貨車等),27-31%為工業源(電力業、鋼鐵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等),32-43%為其他汙染源(道路揚塵、營建工地、露天燃燒、裸露地揚塵等)台灣大氣中的PM2.5除了來自於本土排放外,亦會受到境外移入所影響。環保署擴散模擬資料結果指出,境外傳輸對我國PM2.5濃度的平均影響佔比為34.0%(有66.0%為境內來源),尤其在季節轉變的秋冬兩季(分別為...

    PM2.5是透過兩種方式:呼吸道吸入及作為接觸過敏原兩種方式,前者直接影響我們從鼻腔到肺部,進而影響全身組織與器官;後者讓我們的皮膚和眼睛一直會癢、極不舒服。兩者之間的途徑與影響如下: 1. 呼吸道吸入:細懸浮微粒(PM2.5)會經由鼻腔、咽喉,進入氣管、細支氣管,再進入肺泡中作氣體交換。當PM2.5,進入肺泡被巨噬細胞吞噬,影響免疫功能;或是穿過肺泡,進入血液運送全身,影響全身組織與器官。 2. 接觸過敏原:大量PM2.5顆粒容易附著在皮膚表面,堵塞毛孔,除了加重痤瘡的發生外,也可能會作為過敏原,引起皮膚過敏或眼睛癢、乾澀、發紅等問題。

    在2013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將空氣汙染物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其中,懸浮微粒進入肺部,會依不同顆粒大小及化學性質對人體產生不同影響。許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PM2.5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會引起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 Wang F et al.,2021的研究指出,在控制其他變項的情況下,PM2.5濃度每增加1 μg/m3,到醫院檢查呼吸道疾病比率的勝算會增加1.316 。此外,Shen YL et al.,2018結果指出暴露PM2.5和睡眠呼吸障礙(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有相關。以及...

    掌握PM2.5情報:養成查詢氣象的同時也查詢一下空氣品質,試驗帶人必須的生活習慣。 空氣品質指標(AQI)為依據監測資料將當日空氣中臭氧(O3)、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及二氧化氮(NO2)濃度等數值,以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別換算出不同汙染物之副指標值,再以當日各副指標之最大值為該測站當日之空氣品質指標值(AQI)。 根據空氣品質指標(AQI)對應的健康影響及活動建議如下表: 1. 保護口、鼻呼吸道:建議外出可戴口罩,口罩應儘可能與臉部密合,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之暴露。 2. 尖峰時段少出門:應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尤其是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3. 提升免疫力:生活作息...

    A.個人 1. 食: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調的食物,少吃燒烤食物。 2. 衣:多選擇天然纖維材料或環保衣物 3. 住:多綠化環境、節約用電;少吸菸。 4. 行: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健走 5. 育:多瞭解空氣汙染及自我防護知識;少紙張浪費,可使用再生紙或電子化。 6. 樂:多參與環保活動、宣導環保祭拜方式;少焚香、燒紙錢,可減量、集中焚燒並使用環保炮竹。

  3. 2022年9月23日 · PM2.5濃度過高跟毒氣一樣危險! 簡單來說,懸浮微粒的濃度愈高,對人體的影響愈嚴重。 許多人可能認為,不過就是空氣比較髒一點,吸幾口又不會怎麼樣,但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懸浮微粒的濃度變化,跟死亡機率有直接相關,當某地的懸浮微粒數值極高時,是有機會「致人於死」的,如同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TheGreatSmog)。 倫敦素有霧都之稱,身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大量燃燒煤炭造成了二氧化硫(Sulfurdioxide)與懸浮微粒不停的堆積於城市上空,將整個倫敦壟罩在霧霾之下。 該事件發生於1952年12月5日,受到天氣影響,當日城市中的煙塵更加難以散去,由於時值冬季,家家戶戶燃煤暖氣與工廠煙囪所排放的大量廢氣,彼此聚集、融合,使煙霧變成厚重且致命的黃色氣體。

  4. 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是頭髮直徑的28分之1,紅血球直徑的三分之一,可以輕易經肺泡組織穿入微血管而進入人體,隨著血流到全身各器官。 PM2.5會導致動脈斑塊沉積,引起血管內壁發炎和動脈粥樣硬化,最後可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其他腦血管問題。 所以,當空氣中的PM2.5濃度長期高於10µg/m3 ,死亡風險就會增加。 例如,PM2.5濃度每增加10µg/m3 ,總死亡風險會上升4%,心肺疾病死亡風險會上升6%,而肺癌死亡風險會上升8%。 也因為這 些PM2.5懸浮粒子極易吸附多環芳烴和重金屬等汙染物,導致它們經肺泡穿越微血管進入體循環,引起過氧化基及各式不良反應,導致細胞基因突變、癌變,致畸胎等等結果。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已把PM2.5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質。

  5. 2024年1月2日 · PM2.5是什麼? 認識台灣三大常見空汙及標準!對健康會有甚麼危害?如何有效長期預防? 2024 年 1 月 2 日. 居家空氣品質、換氣知識 / 換氣教室. 台灣四季經常空污來襲! 何謂空氣污染?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空污的威脅,其中境外的空氣污染約佔四成,而本島的工業生產、交通排放以及其他活動(農業燃燒、餐飲油煙)則佔了六成。 這些看不見、摸不到又無邊無界的細懸浮微粒和臭氧空氣污染,在全球造成的超額死亡估計每年有 834 萬人。 大多數(52%)的死亡負擔與心臟代謝疾病有關,特別是缺血性心臟病(30%),由此可知空氣污染不只是造成健康疾病問題,更可能威脅到生命! 資料參考來源: https://www.bmj.com/content/383/bmj-2023-077784.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