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5日 · 中華民國時期. 各分類歷史. 臺灣主題首頁. 臺灣話 ( 白話字 : Tâi-oân-ōe ; 臺羅 : Tâi-uân-uē )通稱 臺語 ( Tâi-gí / Tâi-gú )、 臺灣閩南語 ( Tâi-uân Bân-lâm-gí )或 臺灣台語 [7] [8] ,是源自 閩南語 泉漳片 、通行於 臺灣 及 澎湖群島 的語言,為 閩南裔 ...

  2. 臺灣主題首頁. 臺灣話 ( 白字 : Tâi-oân-ōe ; 臺羅 : Tâi-uân-uē )通稱 臺語 ( Tâi-gí / Tâi-gú )、 臺灣閩南語 ( Tâi-uân Bân-lâm-gí )或 臺灣台語 [7] [8] ,是源自 閩南語 泉漳片 、通行於 臺灣 及 澎湖群島 的語言,為 閩南裔臺灣人 的 母語 ,現並為 中華 ...

  3. 臺語、臺灣語、臺灣話 關於「臺語」一詞的使用,於清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清咸豐三年(1853年)之間,擔任臺灣府儒學訓導的福建省 侯官縣人 劉家謀,曾經在其創作於咸豐二年(1852年)的《海音詩》中的「耗費饔飱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一詩的後面 ...

  4. 臺灣話名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目次. 序言. 臺語、臺灣語、臺灣話. 爭議. 臺灣閩南語. 爭議. 福佬話、學佬話、鶴佬話、河佬話、河洛話、和樂話. 其他. 臺灣話名稱. 臺灣正體. 本條目為 臺灣話 的名稱。 臺語、臺灣語、臺灣話 [ 編輯] 關於「臺語」一詞的使用,於 道光 二十九年(1849年)至 咸豐 三年(1853年)之間,擔任 臺灣府儒學訓導 的 福建省 侯官縣人 劉家謀 ,曾經在其創作於咸豐二年(1852年)的《海音詩》中的「耗費饔飱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一詩的後面加註道: 吉凶事皆用「 紅龜粿 」。 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 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1]

  5. www.wikiwand.com › zh › 臺灣話臺灣話 - Wikiwand

    臺灣話 通稱臺語( / )、臺灣閩南語()或臺灣語,是源自閩南語泉漳片、通行於臺灣及澎湖群島的語言,為閩南裔臺灣人的母語,現並為中華民國國家語言之一。 其起源為荷治時期由荷蘭當局召募至台灣開墾的福建移民,以及伴隨着1661年明代末期鄭成功率領泉漳鄉親軍隊自同安縣之金門渡海出兵征服大員而傳播至台灣,且自此始接連被明鄭與清治台灣政府視為教育語言。 其後之日治時代則命名為臺灣語(日语:),以同安話或廈門話為標準音,官方並授權或主編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 相對於閩南語發源地福建,台灣話主要特點是有日語借詞,且整體而言聲調相當統一,與福建之同安話聲調相近,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現在個別韻母。

  6. 臺灣國語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國語 是指帶有明顯地 臺語 腔調或用詞的 中華民國國語 ,與中國大陸理解之「臺灣腔」乃指「帶有臺灣地區口音之華語」之含義有所不同 [1] 。 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在官方網站所列的研究重點中,將臺灣國語列為臺灣本土語言分項下,並做為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2] 。 定義. 官話渡臺始於清朝雍正朝廷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的公用語(即 明清官話 ),並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鳳山、彰化、諸羅也設。 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3]

  7. 概述 [ 編輯] 台灣閩南語 ,通稱 台灣話 、 咱人話 、 鶴佬 等等,在台灣是除了國語以外,最廣泛使用的語言。 台灣話被歸類在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南語-泉漳片 (或稱閩片),口音上混合了泉漳一帶的口音,其中台灣內陸的腔調及宜蘭一帶偏漳州風,北部偏泉州風,鹿港等地的口音則滯古,稱為海口腔或老泉音。 其餘地區如台南、高雄等多為上述三者的混合,又高雄地區的混合式口音逐漸占主導地位,又稱第一優勢腔調。 使用地區 [ 編輯] 閩南語泉漳廈臺片通行於廈門、漳州、泉州、台灣地區。 各地口音與詞彙差異通常維持在可通話的程度,但台灣話與同片較遠的龍巖等則不一定能順利對談。 語音 [ 編輯]

  8. www.wikiwand.com › zh-yue › 台語臺灣話 - Wikiwand

    臺灣話粵拼toi4 waan1 waa6*2,閩南語白話字:Tâi-oân-oē),亦稱為Hō-ló-oē(鶴佬話),習慣上專指喺臺灣所使用嘅閩南話方言,同廈門話非常之接近。

  9. 概論 [ 编辑] 文字 [ 编辑] 白話字. 羅拼音. 臺語注音符號. 台語聲調教學 [ 编辑] 台語是相當能夠表達音韻之美的一種語言,聲調較為豐富,有「台語八音」的說法。 然而台語八音的說法常有爭議,有一說法是第 2 與第 6 聲相同,所以其實只有 7 個聲調;不過在《白話字基礎教材》裡頭提到,海口腔保有第 6 聲,這裡的第 6 聲不同於其他 7 個聲調,以此定義,則確實有 8 個音調。 對於初學台語的人來說,聲調是比較難以學習的一環。 而即使以台語為母語者,也需要花一點時間重新學習聲調的表示與閱讀,因為即使從小就會說台語,卻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台語聲調的變化。

  10.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台灣話. 外文名 :Taiwanese、Amoyese、Hokkien. 亦稱 :台語. 習慣上專指 :在 台灣 所使用的 閩南語. 不同稱謂. 台灣話主要有下列幾個名稱: 1,“ 台灣話” :台灣社會的傳統習稱;但有人也認為“台灣話”應該指廣義的台灣話。 2, 台灣語 :日本統治時期日本人對台灣話的稱呼。 台灣日治時期. 3, hok-lo話 (客語發音):客家人早期稱閩南人為“福佬人”,而閩南語即為“福佬話”。 有人認為此稱原有貶義,於是出現中性字辭“河洛”。 4,河洛話 :閩客族群都能接受。 例如台灣閩南人亦自稱為“河洛人”,稱自己語言為“河洛語”。 “有學者認為這與台灣話來自古代 中原 河洛地區相關。 河洛”為“Hō-ló”的 音譯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