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0月31日 · 當槍口朝向自己──今年已6警自殺,警察精神危機亟待正視. 警察專科學校中,教官指導學生持握槍姿態。. (攝影/余志偉). 今年警察自殺事件頻傳,警政署署長黃明昭特別於9月發表 公開聲明 ,關注警察的身心狀況。. 第一線的執法者,為何將警槍朝向自己 ...

  2. 2020年12月24日 · 2020.12.24 最後更新. 2010年、2015年,台灣兩度在「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進行的「死亡品質」(Quality of Death)評比中名列世界前茅,更高掛亞洲第一。 2012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通過撤管條文、2018年完成亞洲首部保障病人生命自主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台灣儼然是世界善終的模範國度。 然而,真實的醫療現場中,仍有許多落入灰色地帶的生命難關,如長期呼吸器依賴者,迄今流浪在各醫院間,面對標準不盡相同的判決,善終不僅難以「自主」、還要靠「運氣」。

  3. 2018年12月11日 · 隨著高齡化社會後多死時代來臨安寧療護與安樂死醫助自殺辯證更為激昂安寧療護把死亡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不延續無效醫療但照護到病人自然死的最後一刻講求生命權」;安樂死則主張生命一旦過於不堪應有主動喊卡的自主權利講求死亡權」。 「生命權」與「死亡權」的選題,考驗的不只是醫療能量、法律制度、更是家庭價值與人生哲學。 《報導者》 藉由推動台灣第一個安樂死公投的婦產科醫師江盛、因家庭照護風暴而梳理父子親情的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雲的經歷與體悟,凸顯善終與照護不同的信仰與掙扎;並盤點全台安寧病房及人力,呈現目前全台安寧資源「四缺」的窘況,善終在台灣,如同「天邊的彩虹」,好美、卻好遙遠⋯⋯ 。 台灣社會要一起思考的是:安樂死的需求,是善終不該迴避的選項? 還是臨終照護不被滿足的出口?

  4. 2018年5月23日 · 2015年8月底印尼漁工Supriyanto在台灣遠洋漁船上死亡距離出航才3個月。 2016年12月15日,《報導者》推出 「造假.剝削.血淚漁場」專題 ,追蹤這起屏東地檢署在2個月內快速簽結「病死」的案件,揭露船上疑似虐待,印尼漁工被船東、仲介人口販運來台的過程。

    • 第一代的記憶戰爭
    • 民主未完成
    • 無法平反的傷痛
    • 一點點地贖回歷史
    • 長出白色恐怖的眼睛

    從曹耀東先生的家出來之後,我無法忘記握過的曹先生的手,那是握著歷史的感覺,但同時這讓我想到近日讀過的一份寫作綱要,是一個猶太裔的美國年輕學者的出版計畫。他提到2020年「猶太人向德國索賠協商會」(The Conference on Jewish Material Claims Against Germany)針對美國1,350位超過18歲的民眾進行調查,其中40歲以下世代超過6成不知道大屠殺造成600萬猶太人死亡 (大多認為低於這個數字),更有將近十分之一的人沒聽過大屠殺(Holocaust)這個字。 對這位年輕學者來說,他提出的問題是,隨著倖存者與見證者的凋零,沒有「活」的歷史,未來的世代將走入純然歷史的認識,這樣的記憶會如何?對類似的暴行又有什麼參考性?在二戰後開啟的,關於大屠殺該怎麼記...

    轉型正義的基本特質,是民主之後的延遲課題,在過去時代不可能討論的事情,必須等到民主之後才存在。這個延遲的特質不只發生在新興國家,在許多有轉型正義課題的國家如美國的種族、原住民問題,也同樣如此。隨著民主的時間愈長,意涵與象徵更加多元,「歷史」也必須不斷被重述。而這些延遲的正義討論,也因與民主的進程同步發展,從而定義了一個國家的民主體質。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也影響過去地下黨人是否該被平反的討論,而民進黨政府雖然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設立促轉會,但總統蔡英文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與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開幕時,認為蔣經國「堅定『保台』的立場,毫無疑問也是當前台灣人民最大的共識」,蔡英文的發言讓人想起關於兩蔣經常出現的「功過並陳」論調。雖然脈絡不完全相同,但白羅斯曾出現一方面清查政治受難者的人數,但幾年...

    製作《無法送達的遺書》增訂版的時候,我經常回想起自己透過出版品是如何認識民主的。2013年出版《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3冊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是在一個結論的位置,回望台灣民主的「正向」發展。直到2015年《無法送達的遺書》的出版,第一次觸碰到白色恐怖與政治犯的題材,這當中的記憶與修復課題,才讓我意識到,民主之後,真正的難題才開始。 7年前有一件事至今難忘。還記得這本書發表會前幾天,我致電給一位家屬,她在電話中跟我說,「我願意去新書發表會,但請不要認出我,也不要叫我的名字。」當天她來了,帶著受傷畏懼的眼神認出我是出版社的編輯,但我們什麼也沒說。我在會場角落靜靜看著這位女士瘦小的身影,像被擠壓了的小黑點,自以為這本書的誕生代表被壓抑的從此可以發聲,一股難以言喻的心情在我體內炸開。 傷害是無...

    編輯的工作,經常充滿著偶然與想像,但以面對白色恐怖的意外最多。經常在這些解凍與縫隙般窺探的工作中,過去被威權教育體制封存的感知才獲得打開的機會,得以真正走向那個時空,在那些革命與肅清的背後,社會體制彷彿才浮現。那是研究者林易澄在《無法送達的遺書》書中郭慶篇〈他一定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不斷猜想的,一個雲林青年是怎麼在1940、50年代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那是研究者林傳凱這幾年跟他的同伴,要把白恐案件帶給遺族、帶回地方的歷史鄉鎮化的努力。這些政治案件的當事人不是紀念碑,我們走向他們,是為了更完整面對歷史,那些被體制掩蓋的遺址,需要被指認曾經生活過的樣子。 幾天前,剛從倫敦回台灣的黃溫恭外孫女張旖容來到辦公室,討論她正在書寫的屬於政治犯第三代的家族記憶。張旖容可說是遺書歸還運動開啟的源頭,我問她,妳...

    比曹賜讓早100年落難流放的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我長出白色恐怖的眼睛後,這個青年時期曾經鍾愛過的小說家,他的人生與作品似乎也變得不同了,就地變得親近,不再那麼「異邦」。杜斯妥也夫斯基監禁的時候,唯一寫信的對象是他的哥哥米哈伊爾,或許就像曹賜讓寫信給曹耀東一般的情感。南國悶熱的軍法處與西伯利亞或許並不遙遠。 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傳記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他在10年流放後重返聖彼得堡,加入了一個團體,專門在幫助重返社會的政治犯,為此,杜斯妥也夫斯基甚至自願上舞台演出募款。官方補償或賠償舊時代的政治犯其實是非常「當代」的事情,然而不論權力體制是不是認為這件事重要,重點還是民間的互助,我想從19世紀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就是如此。然而我們也確實與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此不同,我們更有機會改變體制,我們是如此見證「...

  5. 2017年12月10日 · 測量生命的刻度──聽見自殺者遺族(三). 台灣自殺率在2001年首度達到每10萬人中11.7人,此後未曾低於全球平均。. 自殺率居高不下,但社會對於自殺議題的關注,絕大多數僅停留在自殺者身上,化作研究統計數字、成為媒體標題下的悲劇或傳奇,但在 ...

  6. 他知道你不喜歡嗎? 」莊喬汝強調這些問題都是在責難當事人許多人因此懷疑是自己拒絕得不夠明確而受到二度傷害。 她說, 真正該做的是詢問行為人/加害者,「對方有同意讓你碰觸嗎? 台灣#MeToo運動爆發後,勵馨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團體聯合聲明:「性騷擾帶來的創傷不亞於性侵害。 」在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羅燦煐的研究中,她也發現, 不論性騷擾或性侵害,都擁有不被受害者接受、違反受害者意志的特質,同屬為性暴力(Sexual Violence),兩者間還具有連續性。 Q2:性騷擾者常營造的兩大情境? 目前台灣「性別平等三法」分別為《性別平等工作法》 (簡稱《性工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 (簡稱《性平法》)及 《性騷擾防治法》 (簡稱《性防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