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13日 · BBC指出香港浸會大學在2021年7月進行疫苗猶豫研究結果發現長者接種疫苗普遍低落原因包括認為自身身體不佳擔心疫苗的安全性副作用因此不願接種疫苗

  2. 結果發現都能有效激起抗體不過全劑量的莫德納疫苗效果最好抗體提高32倍BNT則提高11倍但莫德納的副作用包括發燒喉嚨痛等程度也較高若一般健康的青壯族群補種第三劑疫苗也要在潛在的副作用與提高保護力之間做評量

  3. 2022年4月21日 · 後稱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可供選擇輝瑞適用對象為511歲兒童莫德納則是611歲兩者皆屬於mRNA疫苗在疫苗安全性上mRNA疫苗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腫痛頭痛全身肌肉和關節痠痛噁心和倦怠等除了這些輕微暫時性的不良反應最令人擔憂 ...

  4. 台灣面對疫苗最猶豫的族群之一是75歲以上年長者他們感染病毒容易重症風險較高卻是目前二劑接種率全年齡層最低僅68%長者猶豫的關鍵在於一方面擔心被病毒感染一方面也害怕打疫苗承受不了副作用有人則選擇以研發較久相對安全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來當成替代預防COVID-19的安慰劑」,一名80多歲的苗栗退休教師阿輝受訪時便說: 「我看我們這個年齡啊都是在90歲左右就差不多了,我打疫苗也是再活5年,不打疫苗我也可能也再活5年,所以我在這種情形下,我想不如快樂一點,不會心理上有什麼負擔(擔心副作用),所以我就決定不打 。

    • 一波三折的疫苗採購引發論戰
    • 疫苗在社群媒體上的藍綠爭議
    • 疫苗作為政治認同的象徵
    • 結語

    從5月15日後國內疫情升溫,確診與死亡人數節節攀升。「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一詞從去年(2020)熱門但未有切身感覺的議題,一躍成為近在咫尺的迫切危機。此波COVID-19疫情的傳染速度超乎預期,讓國人對新冠疫苗的關注度大增,特別同期間看到從去年底受疫情嚴重肆虐的國家,開始大規模施打疫苗後,疫情有下降趨勢,部分國家開始解封,因而感受落差巨大。 去年底國內東洋藥品想取得由德國新興生技公司BioNTech(簡稱BNT)與輝瑞藥廠(Pfizer)合作研製之BNT疫苗的授權代理,最終破局一事最近又浮上檯面。由於BNT疫苗保護力高達95%,與莫德納疫苗並列為目前防護效力最高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 mRNA)疫苗,相對之下AZ疫苗效力約80%,因此出現許多批評...

    我們使用Facebook數據洞察工具CrowdTangle的粉絲專頁趨勢看板,搭配自寫之爬蟲程式,就5月22日至31日間,5,194個粉絲專頁上共40,264篇粉專貼文提到「疫苗」的貼文進行分析比對,標註社團之藍綠黨派屬性並分析其貼文之正負情緒比(PN值),共得出701篇來自泛藍社群的貼文及1,725篇泛綠社群的貼文。 整體來說粉絲頁對於「疫苗」這個議題的討論正負情緒起伏大致相同(表1),但會隨著粉絲頁的藍綠立場而呈現差異。表2則顯示偏綠的粉絲頁對疫苗的正向討論明顯比較多,而泛藍在莫德納運抵台灣當日的正面情緒貼文略增,但旋即恢復主打疫苗議題,情緒轉為負面。 對於莫德納疫苗,我們使用「Moderna」、「莫德納」、「默德納」等不同名稱擷取貼文,可從表3發現,直至5月28日第一批莫德納疫苗抵台前...

    我們使用自建之線上網路問卷平台於5月29日至30日間對全台年滿18歲的公民實施線上自願樣本調查(opt-in online surveys),共收集到1,040位有效樣本的回應,居住地涵蓋全台縣市(除台東縣以外),雖然各縣市樣本數未能完全反映縣市人口所占全國的比例,但也能初步窺探台灣民意的走向。 本次調查的部分結果,對比去年底所進行的類似調查(有效樣本918人),發現民眾對個人防疫措施的看法在過去半年間有極大的改變。 首先,隨著疫情的惡化,回答「願意」(49.5%)及「非常願意」(40%)接種疫苗的民眾較去年底大幅增加了,其中尤以「非常願意」者增加幅度最高(表9),顯見台灣民眾對疫苗愈來愈有急迫心態。 同時,調查結果亦顯示,民眾在眾多疫苗中最偏好接種的是莫德納疫苗,其次則為近期引發熱議的BN...

    疫苗獲取政策的本質,在於取得有效的反疫藥劑,對尚未染疫的民眾施打,防堵疫情擴散。無奈台灣當前藍綠對立的政治氛圍,使疫苗的研發與採購沾染濃厚的政治色彩,前面所示的調查結果顯示,即便台灣民眾因染疫風險增加而提高疫苗接種意願,他們對於疫苗生產國的偏好較半年前有著顯著的差異,而對疫苗廠牌的偏好則依黨派立場而有所不同。在國產疫苗仍存有不確定性的前提下,對國產疫苗原有諸多期盼的民眾轉為偏好經實測驗證的外國疫苗,實為一種避險的合理行為。相反的,儘管莫德納的效用獲得藍綠兩派民眾的普遍認可,但在黨派立場的大旗下,民眾對疫苗廠牌的偏好卻呈現出藍-BNT/綠-莫德納的分野,在講求科學防疫的當下,此現象絕非吾人所樂見。

  5. 2021年6月29日 · 「COVID-19第一波的疫苗戰是新科技打敗舊技術mRNA並不是全新的平台過去多用在癌症等其他疾病研究因為有其副作用的疑慮沒能敢真正使用但它若要置換一個變異序列可能只要15秒時間比傳統疫苗重新培養快速很多緊急傳染病大流行下就取得優勢,」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人類免疫與感染醫學實驗室教授顧正崙分析。 今年2月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也指出,世界三大製藥商GSK、默沙東和賽諾菲第一時間失利,是對 新技術(即mRNA) 抵抗,優先考慮自家長久驗證的方法。

  6. 2022年3月29日 ·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緊急狀況下這支疫苗罕見在未正式上巿時即先以緊急授權的EUA方式施打對其可能副作用和傷害了解有限衛福部修訂了 更改判定條件致使從審議排程救濟權益到基金分配引發連串骨牌效應。 【變調的疫苗救濟制度系列報導. 1986年桃園一名男童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後出現類小兒麻痺症狀雖無法證明是否為疫苗所引起但疫苗廠與家屬達成和解因而催生出台灣預防接種救濟制度。 由於疫苗必須透過集體接種,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或增進公共利益效果,但疫苗對少數個人可能存在未知的風險, 救濟制度針對特殊受害者的救濟,真正目的在於消除民眾對預防接種可能導致副作用的疑慮,而能鼓勵民眾配合接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