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剝皮寮 (臺語:Pak-phê-liâu)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173巷,北臨 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1] 歷史. 剝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大正11年 (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 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 2003-2009
    •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側),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東側)
    • 牌樓厝(騎樓)
  2. 臺灣正體.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剝皮寮 (臺語:Pak-phê-liâu)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173巷,北臨 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1] 歷史 [ 編輯] 剝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3. 4 天前 · 2种语言. 大陆简体. 阅读. 工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剥皮寮台语Pak-phê-liâu位于 台湾 台北市 万华区 康定路173巷北临 老松国小 ,东至昆明街,南面广州街,西接康定路,为台北市今日硕果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台北市政府于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录为历史建筑。 [1] 历史 [ 编辑] 剥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称即出现于艋舺地契中,推估剥皮寮聚落成形于清代早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清治时期的剥皮寮,名称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态,且皆已街名称之,表示具相当发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剥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4. 剝皮寮 (臺語:Pak-phê-liâu)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173巷,北臨 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1] 歷史 [ 编辑] 剝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大正11年 (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5. 萬華區 ( 臺灣話 : Bān-huâ-khu ; 客家話 :Van-faˇ-kiˊ),舊稱「艋舺」,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西部,是於1990年由原 龍山區 、 雙園區 大部份區域及 城中區 、 古亭區 小部份區域合併而成的行政區。 發展歷史較早,境內擁有不少古蹟,也有青少年與國際觀光客喜愛前往的徒步商圈 西門町 ,整體呈現新舊融合之發展景象。 位於境內的果菜批發市場,是供應臺北市新鮮食材果菜與肉類的重要運銷中心。 地名考究 [ 编辑] 主条目: 艋舺. 「萬華區」是個行政區名,若「萬華」一詞被指為地名,則是專指 艋舺 這一地區;萬華又稱為艋舺, 日治時 ,因艋舺以 台灣話 發音(Báng-kah),與佛典中 日語 發音的「 万華 〔 萬華 〕 /まんか 〔 まんくわ 〕 Manka ?

  6. 永興亭 是始建於 臺灣清治時期 的商業建築,位於今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 163號至171號。 台灣日治時期 知名報人 林佛樹 在此成立「 臺灣經濟日報社 」, 戰後 仍繼續營業至民國45年1956年遷出為止後又曾租與臺北市第一家眼鏡行三光眼鏡行為店面。 今屬 剝皮寮 歷史街區的一部分也是該區保存之建物中規模最大者建築風格頗具特色。 沿革. 永興亭在清代從事帆船貿易,由 福建 福州 進口 杉木 後在此浸泡,等候剝皮處理 [1]:59 [2] 。 日治時期曾任《 臺灣新民報 》經濟版 主筆 、《民報》共同發起人的知名報人林佛樹居住於此。 民國35年(1946年)林佛樹成立「臺灣經濟日報社」,以臺北糧食行情為主要報導內容,每日發行千份。

  7. 萬華區 ( 臺灣話 : Bān-huâ-khu ; 客家話 :Van-faˇ-kiˊ),舊稱「艋舺」,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西部,是於1990年由原 龍山區 、 雙園區 大部份區域及 城中區 、 古亭區 小部份區域合併而成的行政區。. 發展歷史較早,境內擁有不少古蹟,也有青少年與國際觀光客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