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蔣統治中國大陸近20年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後帶領 中華民國政府 和 中國國民黨 遷往台灣 ,並在復任總統後於 台灣 進行 統治 ,直至1975年過世 [10] :456 。 稱呼. 家庭背景. 蒋(右)、元配 毛福梅 (左)、母親 王采玉 (中)与 蔣經國 (前) 清朝 光绪 十三年 農曆 九月十五日( 公元 1887年10月31日),蔣生於 浙江 奉化 溪口鎮 武嶺 玉泰鹽鋪 樓上 [13] :70 。 蔣自稱是 後梁 明州 評事 蔣宗霸 及 宋代 光禄大夫 蔣浚明 後人 [31] :2 。 曾祖父蔣祈增,字懷盛;祖父 蔣斯千 ,字玉表;父親 蔣肇聰 , 齋號 肅庵,或字肅菴;母親 王采玉 [13] :70 。

  2. 2015年6月14日 ·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 [註 1],譜名周泰,學名志清。 浙江 奉化 人 [8] :1461 , 中國 政治人物、 軍事家 [9] :472 。 歷任 黃埔軍校 校長 、 國民革命軍 總司令 、 國民政府主席 、 行政院院長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委員長 [10] :456 、 中國 ...

  3. 基本介紹. 中文名蔣中正. 外文名 :Chiang Kai-shek. 別名 :蔣介石.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縣溪口鎮. 出生日期 :1887年10月31日. 逝世日期 :1975年4月5日. 職業 :國家元首. 畢業院校 :東京振武學校. 信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二戰時期 中國戰區 最高統帥. 妻子 :宋美齡. 子女 :蔣經國、蔣緯國.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蔣介石父 蔣肇聰 繼承祖業經營鹽鋪,1895年病歿。 蔣介石由母親 王采玉 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 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 箭金學堂 就讀。 1906年初肄業於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 陳其美 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 青年蔣介石.

  4. 蔣中正總統1887-1975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為中華民國行憲後第1任至第5任總統蔣中正的一生與中華民國的發展歷史關係密切本展透過呈現蔣中正參與革命東征北伐抗戰以及戰後遷臺統治折衝國際外交事務等相關文物檔案照片等資料以中正紀念堂原文物展視室展品及蔣中正總統與臺灣特展 相關資料為基礎),提供觀者認識中華民國發展史的一個視角。 早期求學與投身革命. 蔣中正出生於1887年,為浙江奉化溪口鎮人(今寧波市區西南方),9歲喪父,少年時期在母親與外祖母陪伴下度過。 1908年至1910年蔣中正進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就讀,期間革命風潮瀰漫留學生界,入學第一年即加入以孫中山為總理的「中國同盟會」,投身革命。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蔣中正蔣中正 - Wikiwand

    蔣中正 (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 字 介石 [註 1] ,譜名 周泰 ,學名 志清 。. 浙江 奉化 人 [8] :1461 , 中國 政治人物、 軍事家 [9] :472 。. 歷任 黃埔軍校 校長 、 國民革命軍 總司令 、 國民政府主席 、 行政院院長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委員長 [10] :456 ...

  6. 蔣總統中正先生1887-1975),字介石浙江省奉化縣人留學日本振武學校期間加入同盟會以革命為志業自許。 民國13年,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5年7月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率軍北伐,17年北伐告成,膺任國民政府主席。 民國26年七七事變,領導全國抵抗日本侵略。 30年12月日本突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 我國與同盟國一致對日宣戰,就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32年1月和美國、英國簽訂平等新約,廢除英、美在華領事之裁判權;10月與美、英、蘇聯銜發表「四強宣言」;11月出席開羅會議,確定日本歸還東北及馬關條約割讓的臺澎失土;復和美國、英國、蘇聯共同發起創立聯合國。 民國37年當選行憲後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 旋因中共全面發動內戰,於38年1月引退。

  7. 蔣中正 (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 字 介石 , 浙江 奉化 人, 中國 政治人物、 軍事家 。 歷任 黃埔軍校 校長 、 國民革命軍 總司令 、 國民政府主席 、 行政院長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委員長 。 蔣到臺灣後復職重任 總統 ,此後一再連任四屆,並連續當選 中國國民黨總裁 。 蔣在1887年出生於浙江,早年視清政府喪權辱國,在日本留學期間,結識陳其美等革命黨人士,遂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1年 辛亥革命 爆發,蔣協助陳其美攻克上海(華界)、南京等地,翌年大清滅亡。 中華民國成立後,蔣繼續追隨國民黨的主張,參加反對北洋政府的革命行動(如: 護國戰爭 、 護法戰爭 ),獲得孫中山的青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