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盜伐珍貴林木的山老鼠家族供稱,臺灣黑熊自己誤中設在工寮附近的陷阱,他們只好射殺黑熊並吃掉熊肉,全臺恐怕剩下不到600頭的臺灣黑熊遇害,引起公憤。同樣中陷阱,是否被救,取決於黑熊誤中陷阱後,第一發現者是誰

  2. 電影講述因故調派濱海小鎮的女警李英南因為照顧受到家暴的少女道熙彼此有了超越年齡和性別的情愛故事。 道熙,妳知道那位破門而入,將妳父親逮捕銬走的年輕警察,後來是怎麼形容妳的嗎? 「我對道熙感到難過,但我對她有不好的預感⋯⋯她跟其他小孩不一樣,我摸不透她的心思,她感覺不像小孩,有時候像個小怪物⋯⋯」 某些部分,我同意那位警察的說法,縱使他的行事思考還顯生嫩(所以才會中了妳的圈套), 但對妳的觀察,卻意外地準確。 道熙,妳的確和我們習慣理解的孩子不同,相較複雜了許多。 整體來說,我覺得妳比較符合法國歷史學家阿里葉 (Philippe Aries)在《兒童的世紀》中所提的觀點,「童年」其實是現代才發明的概念,以前的歐洲社會,孩子若到了能夠獨自行動的年齡,就會被視為小大人,歸進成人社會之中。

  3. 國家通訊委員會NCC前專門委員喬建中等五人於今年5月從事登山活動於玉山國家公園杜鵑營地紮營引發森林大火經南投地檢署偵查終結25日以涉嫌違反森林法起訴。. 林務局評估彙整消防救災人事成本、林木損失及受損森林的生態服務價值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line. twitter. 內容提供/ 豐年社&青年日報 圖片提供/ 李金龍. 他們的家曾被土石流衝破導致整個部落被迫遷移成為失去家園的魯凱族人走過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漫漫長路來自屏東縣霧台鄉好茶部落的魯凱族人來到瑪家農場禮納里」,在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金龍帶領下不但重建自己的部落還發展出接待家庭的部落產業吸引國內外觀光客體驗魯凱家庭的好客與文化也獲得2017年觀光節慶祝大會的優良觀光產業團體獎。 今年41歲的李金龍出身好茶部落,民國83年憲兵學校畢業後即投入憲兵服役,於民國92年以上尉軍官退伍。 李金龍退伍後從事餐飲服務業,直到民國96年強颱聖帕、民國97年強颱莫拉克連續重創好茶部落,部落受到土石流侵襲被迫遷村。

    • 明星主廚挑戰剩食問題
    • 來自科技、傳統、包裝設計的惜食創意
    • 消費者正在改變市場

    明星主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Michael Bourdain)在2018年過世前1年完成的紀錄片《浪費食物的故事》(Wasted!The Story of Food Waste),片中的他以主廚的視角檢視美國餐飲業及美國人的飲食習慣,還邀請了來自各國的大咖廚師好友現身說法,揭露食物從產地到餐盤上經歷層層關卡的浪費真相:一顆生菜在垃圾桶裡要多久才能腐爛?為什麼只敢吃鮪魚和鱈魚?隨手丟掉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他不改一貫的黑色幽默與嘲諷語調,用食物和影像挑戰觀眾的認知。 無獨有偶,義大利的明星主廚瑪西默.博圖拉(Massimo Bottura)也在紀錄片《五星級明日餐廳》(THEATER of LIFE)呈現剩食經主廚巧手變化後,串起人與人情感的嶄新樣貌。 這個計畫起源於2015年的米...

    除了主廚們努力對抗食物浪費,也有很多人設法運用科技減少食物浪費。法國剩食APP「OptiMiam」、英國剩食APP「Too Good To Go」等團隊與餐廳洽談合作,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列出願意以折扣價格出售剩食餐點的餐廳,使用者只需註冊便可以折扣價格購買剩食餐點,並於指定的時間取餐,通常是在餐廳打烊或用餐高峰後,APP上販售的「剩食」也並非別人吃剩的食物,而是已烹調但未售出的餐點。 不只在餐廳現場,英國非營利組織Feedback創辦人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同時也是《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一書的作者,長期在全球各地對抗食物浪費議題,他從古巴比倫人釀啤酒的方式得到靈感,收集廢棄麵包...

    在臺灣,也有越來越多餐飲工作者意識到自身扮演減少食物浪費的關鍵角色,透過餐點提供及號召活動一起響應不浪費的理念。 新北市2017年創立媒合農友與餐廳的平台「惜食分享餐廳計畫」,讓無處可銷的NG醜蔬果透過平台販售給餐廳廚師,使格外品也能變身佳餚;此外,也出現連鎖餐飲集團籌畫開設以醜蔬果為主要食材的餐廳品牌,這意味著食物浪費議題因為消費者的關注,正在開始慢慢改變市場運作的方式。 《剩食》一書香港作者陳曉蕾認為,惜食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怎麼解決。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絕不要輕忽自身的力量,每一餐的食物選擇、採買方式的調整,都是改變的契機:定時定量購買、寫下購物清單、盡量不衝動購物。願一己之力終能如涓滴細流,匯聚成永續消費的泱泱之河。

  6. 粉色的身體在海上格外亮眼,這印太洋駝海豚 (Sousa chinensis),在臺灣又被稱為中華白海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去年開始調查研究,希望建立資料庫以追蹤白海豚族群狀況。 20日海保署公布2019年目擊研究結果,四季共8航次,目擊到25群(次),其中辨識出47隻白海豚。 比對目擊地域與個體照片,還發現牠們似乎有3個社群。 海保署表示,今年會把調查區域從新竹向北延伸到淡水河口,並且進一步分析牠們的社群活動狀況。 海保署表示,此項白海豚族群調查的海域範圍,從新竹南寮區域到臺南七股的曾文溪口,船隻會在平行海岸線水深約5至10公尺的航線上,拍攝躍出水面的白海豚照片,藉此建立白海豚的個體辨識資料庫。

  7. 保育界知名的東卯山黑熊,因繫放研究編號為711,被暱稱為小7,711兩次誤中陷阱受傷並兩次野放,第二次野放在未侵擾人類農田聚落的情況下不幸遭槍殺,林務局將東卯山黑熊的故事拍成紀錄片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 ,明年元旦將在臺中科學博物館首映。 紀錄片導演顏妏如今(27)日表示,大家守護了這隻黑熊3年,直到牠倒下的最後一刻,都還有人在找牠,這一切過程都這麼有愛,所以決定回頭檢視這一切,不要看錯,而是要好好思考,並記錄下所有參與人員的心聲,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記錄跟東卯山黑熊擦身而過,甚至跟牠接觸過的每一位。 同時透過山村居民的視角看待人熊互動。 林華慶:非常自責 及早落實部落狩獵自主也許能再次救回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