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黃志輝說,「Miniball」詢問度高、消費族群廣,讓他覺得相當有市場潛力,因此號召班員種植,目前產銷班全班6人種植約1萬株,他自己販售3公斤裝禮盒(5或6顆)可賣到1,000元,價格很好,在農友種苗管控品種栽培數量下,栽培就容易有利潤。. 農友種苗今年與 ...

    • 明星主廚挑戰剩食問題
    • 來自科技、傳統、包裝設計的惜食創意
    • 消費者正在改變市場

    明星主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Michael Bourdain)在2018年過世前1年完成的紀錄片《浪費食物的故事》(Wasted!The Story of Food Waste),片中的他以主廚的視角檢視美國餐飲業及美國人的飲食習慣,還邀請了來自各國的大咖廚師好友現身說法,揭露食物從產地到餐盤上經歷層層關卡的浪費真相:一顆生菜在垃圾桶裡要多久才能腐爛?為什麼只敢吃鮪魚和鱈魚?隨手丟掉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他不改一貫的黑色幽默與嘲諷語調,用食物和影像挑戰觀眾的認知。 無獨有偶,義大利的明星主廚瑪西默.博圖拉(Massimo Bottura)也在紀錄片《五星級明日餐廳》(THEATER of LIFE)呈現剩食經主廚巧手變化後,串起人與人情感的嶄新樣貌。 這個計畫起源於2015年的米...

    除了主廚們努力對抗食物浪費,也有很多人設法運用科技減少食物浪費。法國剩食APP「OptiMiam」、英國剩食APP「Too Good To Go」等團隊與餐廳洽談合作,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列出願意以折扣價格出售剩食餐點的餐廳,使用者只需註冊便可以折扣價格購買剩食餐點,並於指定的時間取餐,通常是在餐廳打烊或用餐高峰後,APP上販售的「剩食」也並非別人吃剩的食物,而是已烹調但未售出的餐點。 不只在餐廳現場,英國非營利組織Feedback創辦人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同時也是《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一書的作者,長期在全球各地對抗食物浪費議題,他從古巴比倫人釀啤酒的方式得到靈感,收集廢棄麵包...

    在臺灣,也有越來越多餐飲工作者意識到自身扮演減少食物浪費的關鍵角色,透過餐點提供及號召活動一起響應不浪費的理念。 新北市2017年創立媒合農友與餐廳的平台「惜食分享餐廳計畫」,讓無處可銷的NG醜蔬果透過平台販售給餐廳廚師,使格外品也能變身佳餚;此外,也出現連鎖餐飲集團籌畫開設以醜蔬果為主要食材的餐廳品牌,這意味著食物浪費議題因為消費者的關注,正在開始慢慢改變市場運作的方式。 《剩食》一書香港作者陳曉蕾認為,惜食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怎麼解決。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絕不要輕忽自身的力量,每一餐的食物選擇、採買方式的調整,都是改變的契機:定時定量購買、寫下購物清單、盡量不衝動購物。願一己之力終能如涓滴細流,匯聚成永續消費的泱泱之河。

  2. /詹欽翔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廖勁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作物改良課稻作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圖/馬佳文. 都歷部落族群以阿美族為主,農業為其主要產業。 部落族人以擅長編織聞名,現今除種植水稻外,另有小米、紅藜、檸檬等多種作物,更發展小規模養蜂,經營形態多樣豐富,形成另類風貌。 吳筱帆,部落文化重要推手. 都歷部落生物多樣性豐富,往昔部落族人為追求作物高產而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使生態環境面臨嚴峻的考驗,外加人口外移,讓部落繁榮不再。 為生態永續利用,吳筱帆女士在部落積極推動有機耕作,輔導部落轉型。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近年來有高達6,000名的青年農民返鄉,為農村注入一股活力,然而,許多青農過去並無務農背景或對補助項目不熟悉,往往在走向擴大經營的階段「卡關」,農委會今年續推「青農創新加值經營計畫」,邀請更多青農加入提案或延續提案,總補助金額從3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助向前「衝衝衝」的青農 ...

  5. 蘇紹保種植草莓長達15年,在湖酒莊後方經營湖草莓觀光休閒農場,除了提供遊客採果、零售、批發外,也在附近的泰安山區培育草莓種苗。 國內草莓感染炭疽病、鐮孢菌萎凋病或紅蜘蛛、線蟲,讓農民傷透腦筋,不過蘇紹保的草莓植株卻能維持健康的生長表現。

  6. 研發光電溫室栽培模式,兼顧種菜與發電. 農業走向科技化,溫網室屋頂架構太陽能板發電、屋下室內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綠電生產共構共享模組」,在臺灣發展已有一段時間。. 農委會為了避免業者將良地發展賺取綠電收益為主的光電溫網室用途,已經修正 ...

  7. 20210110. 訂房網站一打開,從經濟實惠的背包客棧,到頂級奢華的度假飯店,爭相吸引旅人「下次來住一晚好嗎? 」在設備、服務、價格什麼都要比的旅宿廝殺戰外,城鎮中的老旅社顯得特立獨行──滿頭白髮的經營者、簡易的服務、老式的裝潢,彷彿時光在此慢下,隔絕外界的瞬息萬變。 即使老旅社不易獲得青睞,只要有人推門而入,經營者便樂意親自接待,並將旅社的故事、地方的起落無私道來。 沉浸於數十年前的氛圍,細聽北投溫泉鄉的那卡西、大林的紙醉金迷、屏東的昔日繁華、關山的勞動身影。 老旅社見證了當地的黃金歲月,而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有的靜靜走下去,也有的因為現實關門歇業,就此走入歷史。 舊火車站前、狹路窄巷中、熱鬧市場裡……,每個城鎮都存在著佇立良久的老旅社,無論亮燈或荒廢,都等待有緣人前來寄宿、走訪或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