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3年9月20日 · 2023-09-20. 瀏覽數 4,600+. 詐騙手法千變萬化防不勝防社群網站上仿冒名人一頁式假購物廣告已不稀奇最近更出現AI變造聲紋的影音。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Austin Distel. 聽遠見. 你經常網購嗎? 你會在臉書或LINE群組加陌生好友或點選網址嗎? 甚至,你的個資是否曾遭外洩? 還是,你已經在投資群組裡跟著老師賺大錢了? 光今年上半年就1066件、財損逾6.7億元. 編輯部製表. 疫情造就線上活動活躍,各國詐騙案揚升. 「台版柬埔寨事件」震驚全台,不法集團以「假徵才真詐騙」的手法誘騙求職受害者上門。 取自165全民防騙粉絲專頁. 165日接千通電話,能擋詐騙變形蟲? 當民眾發現受騙,可透過165聯絡銀行第一時間執行「圈存止扣」,避免款項被提領。

    • 養:取得新韭菜信任
    • 套:以高獲利套住韭菜
    • 殺:狠敲一筆之後失聯

    透過line加入好友,持續跟被害人互動一個月取得新韭菜的信任(「養」信任感、塑造自己投資專業形象) 開戶在多數人知道、可信賴的「幣安」交易所(投資幣圈的人知道幣安),然後叫投資人下載一個交易平台App,轉出金額透過這個App下單(結果那個App公司根本就是一家冒名公司)

    一開始先投資10萬,然後對方一直秀自己高獲利的對帳單,塑造投資高報酬的假像,然後被害人陸續再匯入190萬、200萬元,一共400萬元,每次錢很快就轉出到交易平台App。(用高獲利「套」住人性的貪婪,韭菜的宿命)

    當獲利100%時,投資人要求贖回獲利時,對方還要求支付10%所得稅費用(最後再狠狠敲你一筆錢),後續要求出金後,對方的Line就完全失聯找不到人了(最後才發現原來你被詐騙,這時候你已經被「坑殺」了) 這個案例的受害人是借錢投資,除了報案165,其實很難有其他申訴管道,而且網頁及App全部都是跳轉的,你根本找不到人。

    • 只是設定密碼保護還不夠,定時更換密碼才能真正有效保護。在數位化的年代,小到從照片、文件延伸,大至存款、保險等,都可視為數位資產。而保障這些數位資產最基本的步驟就是「密碼保護」,且無論個人或是家人的數位資料及資產都應同樣的重視。
    • 開啟雙重驗證。沒有一年,網路上不會發生情節重大的個資洩漏事件。2021年4月,5.33億筆臉書用戶個資,遭不明人士張貼在駭客論壇上兜售。外洩資訊包括用戶電話、臉書ID、全名、生日、住址及個人簡歷,有的還有電子郵件信箱,引發了人們對網路的信任危機。
    • 不要輕忽「網路上」個人資料外洩所帶來的風險。大多數人會輕忽個資外洩對自己的傷害,所以通常都是到了事情發生後才意識到嚴重性。劉彥伯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路上如果有人要求你填寫一個問券時,大多數人會留意不要真的都填寫真實個資,以免被人利用,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網路上時,可能因為手機上填寫資料的行為變簡單了,大家就會不經意地忽略也要保護一下自己的個資這件事。
    • 別成為資安外洩事件的「邊緣受災戶」。全球每年都會發生上萬件的資安事件,例如常見電商、公司行號、醫療院所等,都有可能因為遭到駭客入侵,導致在這些平台上購物過的客戶資料被盜取,進而導致客戶損失等問題。
  3. 2022年8月19日 · 2022-08-19. 瀏覽數 51,700+. 心理師發現被詐騙者往往都有一些共通的特質。 pexels. 雖然柬埔寨的新聞一報再報但還是依然有人要去這些人是執迷不悟還是被詐騙者的心理不一樣隨著柬埔寨Cambodia打工的詐騙事件愈來愈猖獗殘酷的真相也不免令人心惶惶──詐騙集團打著高薪無經驗可包吃包住的優渥待遇好似沒有什麼夢想是不能在異鄉實現的只是很多年輕人可能從沒意識到他們這一趟出國可能永遠沒辦法返鄉…… 在這類型於柬埔寨等東南亞的工作機會裡,工作產業不外乎賭場、博弈、線上遊戲,被害者只要一抵達金邊,便會有專人收走護照和手機,再走特殊通道直接通關,就這麼非常有效率的被載往美其名是經濟園區的詐騙聖地。

    • 外表:外型條件優秀者容易被信任。如果你不認識他,但他的外表長得好看,就比較容易被信任。這是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
    • 個性魅力:卡里斯馬(charisma)有的人特別具有領袖氣質,英文叫charisma。有的人則是很好相處,也很樂於助人,有點像工具人,在某些情況下你會相信他,覺得他會替人服務,比如幫買飲料,也不會懷疑他會在飲料裡面吐口水。
    • 血緣。這就是前面提到的「認識」,一個人最認識的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們,而且普遍相信親人不會騙自己,因此血緣的詐騙反而更容易成立。有時是親人被別人騙,比如別人騙他投資什麼,他就拉你進來說我們只要湊足一百萬,獲利可以到五百萬之類的情況。
    • 親友(介紹)這跟第三點有點關聯。親人或同學朋友間往往是間接詐騙,先透過一個人,然後再去找其他人,像是撒網捕魚,比如傳銷或拉保險很多都用這種方法。我們常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親友說誰誰剛去了新公司上班啊,麻煩你支持一下,保個什麼險,一年只要繳3千塊,總共5年之類的。
  4. 2020年8月5日 · 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一書以下為摘文在遇到一百個說謊的人中我覺得我可以正確分辨出謊言_____。 雖然我們並不認識你,但我大膽的預言你寫下的數字會極為接近五十,如果要再精確地猜,應該會是五十五左右。 這個數字乍看很高,不過,這種辨識率其實就跟丟銅板是一樣的。 在第二章第三節〈愛情的騙子〉中,我們曾提過,研究發現人類並不擅長辨識謊言。 這個結論不只針對一般大眾,也同樣適用於那些以辨識謊言維生的人—好比警察與法官。 此外,年齡、性別與教育程度,都無法有效提升我們辨識謊言的準確率,就算是認為自己很會辨識的人,他們的辨識率其實也沒有高到哪去。 不過的確也曾有篇研究提到一個例外,若一個人愈擅長說謊,他就愈擅長辨識謊言,準確率可達65%。

  5. 2022年2月14日 · 2022-02-14. 瀏覽數 41,450+. 圖/《Tinder大騙徒》,取自Netflix官網. 編按知名女藝人傳遭網路愛情詐騙損失金額上千萬網路詐騙屢見不鮮但相似的詐騙路數為何仍屢屢奏效讓我們從心理學拆解龐式騙局吊橋效應來看清真相。 為什麼這些女孩子會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當? Simon Leviev使用了什麼不同的手法? 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詐騙、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 這篇文章,我想要以NLP、催眠及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探討。 相似的詐騙路數,為何屢屢奏效? 《Tinder大騙徒》 (The Tinder Swindler)是一部Netflix推出的紀錄片電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