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5日 · 00:00 00:00. 1x.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15日凌晨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壽83歲。 施明德與肝癌共存20年,早在36歲就發現自己是B肝帶原者,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開始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60歲時發現肝臟有0.7公分的黑點,之後證實罹患肝癌。 施明德曾經歷多年牢獄生活,罹癌後則積極接受治療,他曾說「人生最恐怖的東西就是絕望。 施明德生前曾接受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訪問,以下為原文: 2024-01-15. .文 /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責任編輯 / 高儷綾.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翻攝施明德Facebook. 字級. 收藏. 分享.

  2. 2023年1月5日 · 這可能就是人們口中所謂的「人生走馬燈」。 2023-01-05. / BBC News 中文. .出處 / BBC News 中文. .圖片來源 / GETTY IMAGES. 字級. 收藏. 分享. 近期研究顯示,臨終前,人生的重要片段可能真的會在眼前像「過電影」一樣閃現。 科學家說,他們的這一發現純屬偶然。 加拿大一個科學團隊本來是想測量一位87歲癲癇病患者的腦電波。 但在其腦神經記錄期間,患者突發心臟病並死亡,這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瀕死大腦的意外記錄。 記錄揭示了該名患者死亡前、後30秒的腦電波情況。 它顯示該名男子的腦電波與人在做夢或是回憶時呈現同樣的模式。

  3. 2019年5月2日 · 2019-05-02. .文 / 張雨亭編譯.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我一點都不習慣鎂光燈,我願意接受訪問是因為,大家都說這對CZI(祖克柏夫妻成立的慈善基金)有幫助。 」即使面對美國媒體CNN專訪,普莉西拉依舊直率發言,她是外界眼中的「祖克柏夫人」,但人氣不輸祖克柏本人。 擁有專業小兒科醫師背景,也是CZI共同執行長,更是祖克柏背後最穩定的支持力量。 2018年臉書經歷用戶資料外洩等風暴,是成立以來最風雨飄搖的一年,普莉西拉掌舵的慈善基金或多或少都幫臉書灰頭土臉的形象,稍稍「洗白」一點。 難怪普莉西拉中學老師說過,能遇到普莉西拉這麼努力的人,算是祖克柏運氣好。

  4. 2018年7月11日 · 醫師陳瑩山表示,在門診觀察上, 黃斑部病變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高度近視者長時間使用3C、經常用眼過度,或是工作高度依賴光線者,都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典型症狀以「影像扭曲」、「中心視野缺損」最常見。 為什麼黃斑部病變會造成影像扭曲呢? 陳瑩山解釋,正常的黃斑部感光細胞排列整齊,越接近黃斑部的細胞越緻密、色素越濃,緻密整齊的細胞排列才能形成正常影像;當黃斑部出現病變時,會長出脈絡膜新生血管,感光細胞受到新生血管的排擠而變得排列凌亂,此時感光細胞之間相對位置改變,排列不整齊,使得黃斑部接受到的影像失去立體空間的連續性,就造成影像扭曲變形,導致將直線看成波浪狀。 若病患看到的影像出現扭曲變形的情況,代表黃斑部病變已不只是初期變化而已了。

  5. 2023年7月12日 · 2023-07-12. .編譯 / 梁元齡.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既視感是什麼? 既視感(英文 deja vu)又稱幻覺記憶,該名詞來自法文「déjà vu」指的是「似曾相識」,也就是此情此景已經見過。 既視感是一種怪異的感覺,你好像經歷過某件事,卻同時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經歷過。 最常見的既視感例子如:第一次去某國家玩,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你似乎曾走在同一條路上、去過同一座城市、吃過同一道料理。 這趟分明是第一次的旅行,卻像舊地重遊一般。 既視感感覺如何? 經驗既視感的當下,你可能正在與人交談、或做某件事,霎時間,一股強烈的熟悉感襲來,似乎此時、此地,相同事件曾經上演。

  6. 2015年11月1日 · 許中華求學時中西醫雙修,後來接受西醫內科醫師訓練。 任職署立台北醫院時,他協助院方規劃成立中醫科,但原本答應轉任中醫的兩位醫師卻改變主意,他不忍心看到中醫科胎死腹中,便自告奮勇前去開疆闢土。 他的祖父許丕典是台灣第一位有執照的中醫師,因緣際會回到中醫的道路,等於繼承了家學。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2003年,SARS陰影籠罩台灣,許中華參考古籍中關於瘟疫的記載,開了除根湯及宣扶益氣湯供民眾、病人及醫護人員飲用,結果療效很好,全院無人因SARS而送命,也沒有傳染。 後來他還將用中藥抗煞的經驗寫成論文,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 這次經驗讓他體會到中醫的強大,「像SARS這樣的世紀疫病,西醫拿不出有效的方法,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藥方卻十分對症。 安頓無形癌,別被癌症嚇死.

  7. 2020年11月16日 · 1987年,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決定研究隨著時間愈來愈像的結婚伴侶,至今也還是有科學家會引用他們的理論 :數十年來共享情緒,帶來相似的皺紋和表情,也使得兩人更加相像。 再近期一些,社群媒體也透過熱門貼文和Tumblr的Boyfriend Twin(專貼長相相似的同志情侶)等頻道,放大了夫妻臉情侶獲得的關注。 不過,為何會有這麼多長相相似的人在一起?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雖有「不是冤家不聚頭」之說,社會心理學家萊米勒(Justin Lehmiller)表示,許多人會受到讓他們感到熟悉的人吸引,但這很可能是種下意識的過程。 萊米勒指出,以親密關係而言,某些特質適合兩人相反,例如主導和順從,但大體而言,即使我們並不自知, 「我們熟悉的事物,通常就是我們喜歡、會吸引我們的事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