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17日 · 論文傳送門 MIT 開發鎖孔成像技術,用雷射光的反射算出房間內的物體 其實非視線成像由來已久了,但無法否認,這的確是一項聰明的技術。 以前,該技術已經利用了像地板或牆壁這樣的平面,這些平面一般處於相機和被遮擋物體的視線範圍內。

    • 時間晶體早在 2012 年被提出,但是否存在始終備受爭議
    • 「時間晶體」到底是什麼?
    • 時間晶體有什麼特性?
    • 時間晶體的應用有望破解「量子運算」難題
    • 近年量子電腦的重大發現

    時間晶體的假設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Frank Wilczek 提出:「時間晶體經歷週期性運動,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到最初的形態。」 同時,時間晶體不需要輸入,但能一直保持週期性運動,因為這個系統處於超穩定的平衡狀態。不過遺憾的是,在 2014 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證明了這個想法是無法被實現的。 之後,在 2015 年的一篇論文中,普林斯頓大學和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相結構(pi spin-glass phase),即第一個多體非平衡相。該研究基於一種週期性驅動的 Floquet 系統。比如用特定頻率的雷射光刺激晶體,其中雷射光的強度,以及它對系統的影響強度會發生週期性的變化。 他們在計算和模擬中發現,當用...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用冰塊來舉個例子。 當冰塊被放在水杯裡時,兩個獨立的實體(冰塊和液態水)就會以兩個不同的溫度相互接觸。當時間一久,水會開始變涼,冰塊則會變熱,最終,得到的就只是一杯室溫的水。 這個過程被稱為「熱平衡」。 所有其他已知的相,如剛才說的水或冰,都處於熱平衡狀態。組成它們的原子會進入環境溫度所允許的最低能量狀態,而且它們的特性不會隨時間而改變。 「時間晶體」則是第一個「非平衡」相,即使處於激發態和演化態,它仍然有秩序和完美的穩定性。 根據經典物理學,宇宙總是在向熵增的方向發展。熵增原理也可以簡要地表述為,孤立系統的熵永不減小。根據熵增原理,不可逆絕熱過程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的,而可逆絕熱過程則總是沿著等熵線進行的。 而理論上,「時間晶體」的熵可以始終保持不變。

    晶體結構在物理世界中的形成是因為,不管出於什麼基本的科學原因,其中的原子「想要」存在於某些確切的點。 「時間晶體」則是物質的一個新階段,就像有一片雪花在兩種不同的構型之間不斷來回循環,這一刻是七角晶格,下一刻是十角晶格。 神奇之處在於,當「時間晶體」在兩種不同構型之間來回循環時,它們不會損失或使用任何能量。 用蛋糕舉個例子,「時間晶體」可以具有一個蛋糕,也可以吃完這個蛋糕;同時,「時間晶體」可以從吃完蛋糕的狀態,循環到仍有蛋糕的狀態。 理論上,「時間晶體」可以永遠這樣做。 最重要的是,「時間晶體」可以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做到這一點。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吃下蛋糕,然後神奇地讓它永遠重複出現,而不需要使用任何燃料或能量。

    時間晶體可能是量子運算需要的奇蹟。 量子電腦被認為是可以用來解決真正困難的問題。 然而不幸的是,建造它們很難,維護它們很難,讓它們做任何事情都很難,甚至更難解釋它們給出的結果。 這是因為有一種叫做「退相干」(decoherence)的東西,它的作用很像熵。 量子電腦由「量子位元」組成,而量子位元具有量子力學的一個有趣的特徵:它們在被觀察時的行為與它們在不被觀察時不同。 這也就使得對量子位元狀態的任何直接測量(讀取電腦的輸出)變得困難。 但「時間晶體」是連續的。因此,把「時間晶體」放在量子電腦內,用它們來進行運算處理,有可能起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重要作用:確保量子的相干性。 不過這只是達成量子運算的一個小進步。Google 所做的,是證明人類有製造「時間晶體」的可能。 那麼,為什麼這如此令人興...

    •量子電腦商業化的重大突破:人類首次在量子運算晶片上運行量子作業系統 •量子電腦遇到瓶頸?MIT 實驗發現,「宇宙射線」會影響量子運算的性能 •微軟開放 Azure Quantum 量子運算平台,還教大家使用 Q# 寫量子程式 (本文經 新智元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100多位作者聯手!谷歌用量子計算機造出「時間晶體」,挑戰熱力學第二定律〉。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The Next Web、Quantamagazine

  2. 2021年5月19日 · 研究論文 傳送門. 用半金屬鉍作為電極,有望實現 1 奈米晶片. 科技部與產學界合作,組成產學大聯盟,合力研究半導體等技術。 其中,台大與台積電共同投入超 3 奈米前瞻半導體技術研發,在新穎材料分項部分,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研究共同發表,首度提出利用「半金屬鉍(Bi)」作為二維材料的接觸電極,大幅降低電阻並提高電流,突破了二維材料原本的缺陷,使其效能幾與矽一致,有助實現未來 1 奈米以下、原子級的電晶體。 臺大-台積電產學大聯盟自 102 年開始推動,投入半導體前瞻技術研發,成效豐碩,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前瞻關鍵技術專利布局、新興科技人才培育做出極大貢獻。 而本次是由產學大聯盟計畫團隊臺大電機系暨光電所吳志毅教授、臺大光電所畢業的周昂昇博士與 MIT 畢業的沈品均博士合作研究。

  3. 2021年6月9日 · >> 完整論文傳送門 << 參考資料:PHYS.ORG、sciencealert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下半身思考」有了科學依據!最新研究:與大腦共享92%蛋白質,器官工作流程驚人相似〉。首圖

  4. 2021年7月9日 · 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 Andrew Gelman 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的電腦科學教授 Aki Vehtari 詳細列舉了過去 50 年中最重要的統計學思想。 研究論文 傳送門. 作者將這些統計學思想歸類為 8 大類別: 1. 反事實因果推斷(counterfactual causal inference) 2. 自舉法和基於模擬的推斷(bootstrapping and simulation-based inference) 3. 超參數化模型和正則化(overparameterized models and regularization) 4. 貝葉斯多級模型(Bayesian multilevel models) 5.

  5. 2020年10月6日 · 研究團隊將論文發表在《npj Quantum Materials》期刊上。 研究論文傳送門 研究團隊發現電極化強度與磁場的非線性關係 一個晶體的電性與磁性是否耦合,取決於內部的對稱性,若晶體高度對稱,例如一側的晶體結構是另一側的鏡像,它理論上就沒有磁電效應。

  6. 2020年8月18日 · 近期波士頓大學教授在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提出對泡泡破裂機制的最新研究並指出 20 年來人類對泡泡的錯誤物理知識這裡是研究論文傳送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