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9日 · 心臟科專科醫生李楚山解釋先天性心肌橋是心臟血管天生異常的一種正常的人冠狀動脈是生長於心臟肌肉表面而患有先天性心肌橋的人則會長在心臟肌肉內。 當心臟肌肉收縮時,就會令到血管受壓,導致缺血的情況出現,因而產生胸口不適、劇痛的症狀。 先天性心肌橋是一個天生的病症,不過卻很少人會在年輕時候發現。 通常是當年紀漸長,心血管的流量和結構出現變化,就有病發的可能性。 他說臨床也有不少個案患有先天性心肌橋,男女均有機會患上,而且多屬隨機性,亦未必與遺傳有關。 但情況大多很輕微,也未必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只是偶然做體檢或看醫生才發現。 有機會從不病發. 患有先天性心肌橋,有機會出現心絞痛、心律不正等病徵,嚴重情況會導致心臟病發、休克甚至死亡。

  2. 2019年5月29日 · 中醫藥在改善血管堵塞,降低復發率上有顯著功效。 通波仔屬於緊急治療手段,着重於局部阻塞的血管,但容易造成「氣虛血瘀」。 因裝上支架後會削弱心臟功能,阻力增大導致「氣」不夠引起血瘀。 中醫治療對整體心臟功能的調節有優勢,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血瘀和痰濁的問題。 手術後的冠心病患者通過中醫進行調養扶正,能夠有效降低復發率,改善心臟及整體機能。 中醫藥治療是手術以外的一個較佳選擇,因可以有效緩解症狀,預防病情惡化,而部分病人亦可避免手術,減少術後復發。 研究亦證明,中藥成分有效改善心臟和整體功能,毋須承擔手術風險,治療成本亦較低,更適合一些年紀較大、體質偏弱、伴有各種長期疾病的患者。 撰文 : 張琛 註冊中醫師. 欄名 : 危疾知多啲. 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並非做了一次便一勞永逸。

  3. 2019年11月23日 · 3款食療紓緩氣管敏感. 自行Google症狀 惹不必要焦慮. 身體有不適時自行Google有關症狀,可能發現與某些嚴重疾病的病症脗合,因而憂心忡忡、愈陷愈深,隨時患上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a)。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學者研究首次發現,在網上提供認知行為治療(CBT),例如學會在審視自己症狀時拒絕「諗埋一邊」(見表),有助減輕有關症狀。 所謂疑病症(hypochondria)其實一直存在,並非新興現象,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Brian Fallon,患者會持續至少6個月臆想生病或誇大病症,患上某種疾病成為患者個人身份的關鍵部分,以致影響人格及人際關係。 互聯網愈趨發達,更延伸網上版的疑病症。

  4. 2021年12月4日 · 她稱長者因流感入院以及發生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併發症的風險也較高多達8成由流感引致死亡個案均為長者因此長者應盡早接種流感疫苗以減低受感染及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長者禦寒小貼士. 1. 穿衣要夠暖. 內衣要保暖及貼身,外衣則應較鬆身,但手腕及頸位可較貼身,讓內、外衣之間有一層空氣可保溫。 仍未夠暖可穿上冷背心或羽絨背心,讓雙臂保持靈活,如有需要才再穿長袖外套,一般已能應付室內狀況,外出時則可加上頸巾、冷帽及手套等等。 2. 適當進食. 確保有足夠營養,有需要可增加食量,糖尿病患者宜更頻密「篤手指」監察血糖;飲酒無助暖身,反會令血管擴張,加快熱量流失。 若要進補,則要留意會否與所服用的藥物有相沖。 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室內空氣流通能有助減少病菌傳播。 4. 洗澡要擇時.

  5. 2019年5月16日 ·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表示,頸動脈撕裂是指血管內膜撕開,通常也不會爆破出血,但因血管出現如「披口」的損傷,於是形成擾流,若有血塊產生便可隨血液走上腦,阻塞引起中風,若頸血管完全阻塞則可引起嚴重及大型的缺血性中風。 動脈撕裂可致中風出血. 他稱,臨床個案顯示,除了血壓高外,頸動脈撕裂不少也是運動期間發生牽涉頸部的輕微創傷有關,例如打高球時扭動頸部,滑水或滑雪「chok」到頸,又或做瑜伽時倒立的壓力,甚至是按摩時「啪頸」等。 他說,市民或以為進行低撞擊性運動很安全,但他們平日可能少運動,再加上熱身不足,不為意下造成創傷。 瑜伽及高球等運動的撞擊性低,但亦可導致頸動脈撕裂。 (網絡圖片) 病徵未必即時顯現.

  6. 2020年5月16日 · 想知道有沒有Sarcopenia,可透過兩三個簡單的測試: 握手力度測試. 最容易是Handgrip Strength(握手力度),男士應在三十公斤以上,而女性在二十公斤; 步行速度測試. 另一個極易的測試,是步行速度,步行六公尺試着能否在六秒內完成. 若兩項測試俱不達標,醫生便應進一步詳細檢查。 想知道肌肉流失主要原因,請按【 下一頁 】 撰文 : 莫樹錦. 上回說到老人家「月入三『慢』」--手慢、腳慢、眼慢,領會到民眾普遍認識骨骼疏鬆,但對肌肉流失問題卻可能缺乏認知。 Sarcopenia這醫學名詞並不常用,惟近年老人科專家才對這問題投以關注。

  7. 2021年3月20日 · 中醫師有三大建議.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1/03/20 13:00. 分享: 若每日睡覺超過12小時,醒來後仍覺睏倦,想繼續睡,或是無論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一坐下來就會入睡,這些都屬嗜睡現象。 註冊中醫師徐思濠認為,嗜睡的原因源於腎精不足,導致無精神。 嗜睡的人當中,一種為先天不足導致腎精虧損,因身體虛弱而易累、無神,另一種則因脾胃吸收功能差,導致精的生成不足,因而體虛及氣血不夠,常常疲累想睡。 飲食與情緒也可致嗜睡. 除了上述因素,飲食、情緒和工作習慣也是導致嗜睡的成因。 若常常過於勞累,即使獲得充足的腎精,又會因消耗過度而致虧損不足,常常都想睡。 若再加上精神壓力大,工作常常用腦費神,也會加劇消耗;患慢性病,經歷大病或產後的人士,身體需消耗更多腎精去恢復體力,也會導致嗜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