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24日 · 由林君陽執導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大慕影藝製作這部10集的電視劇從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起點延伸出加害者家庭受害者家庭各自在巨大的黑暗創傷中蹣跚前進追尋稀微希望之光的故事第一集賈靜雯溫昇豪飾演的受害者家屬和陳妤飾演的加害者家屬在電視新聞台狹路相逢把立場對立的兩方拋入慣於製造立場的新聞場域中。 《我們與惡的距離》像是一把鋒銳的手術刀,在所謂正義的表面劃出一道又一道的縫隙來,每個人心中竄流不息的小奸小惡如膿血汩汩流出。 我們與惡,若即若離。 即時媒體氾濫、鄉民正義當道,當我們轉開電視收看劣質新聞、或在臉書留言辱罵的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法庭上是否總是鐵證如山? 死刑判決是否沒有瑕疵? 槍響的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 嚴格要求完美受害者的迷思
    • 何以被害者常常無法逃脫
    • 反覆被施暴與創傷,可能導致嚴重的認知缺陷
    • 來自加害者的施壓和威脅

    我們一方面帶著遺憾的心情,一方面也好奇,為什麼被害者無法選擇合理的應對方式?如果被害者無法提出可接受的「辯解」消除大家的好奇心,我們就會把被害者和犯人看成是同一夥人,或是給予被害人「不聰明、不明智」的評價,默默認為是被害者促發了犯罪行為,並在被害者身上印上烙印。 為什麼我們會以這麼不合理又嚴苛的方式看待被害者呢?這樣的行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當然,在互相挑釁爭執之後發生的暴力行為與殺人情況也不在少數,但是即使是這樣的情況,最後決定訴諸暴力和殺人的,還是加害者,而非被害者。犯罪是因為犯人決定以特定人物為目標進行犯罪而發生的,例如:暴力行為是因為「犯人產生想打人的念頭,並且判斷可以毆打對方,因此決定打人」而發生的。亦即當打人時,加害人認為即使被報復或受到法律處罰是值得的。唯有加害人發現這會讓自己...

    幾年前發生了公司高層主管對著下屬職員的臉吐口水、丟東西、肆意辱罵等仗勢欺人的惡劣暴力行為,轟動了世界。事件中的加害者主張,犯罪原因是因為婆家管得太嚴格,導致她的衝動控制障礙,因此請求法院從輕發落。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唯獨在惡言相向與暴力行為受到處罰可能性明顯較低,也就是判斷對方是「可以辱罵與毆打的對象」時,該事件加害者的衝動才會無法控制。 那麼,即使被害者充分具有身體、精神方面的能力,為什麼無法擺脫犯人的手掌心,反而不斷遭受犯罪的傷害呢?為了要了解這件事,我們首先要認同一點,那就是人類不僅具有以合理、正確的方式思考的傾向,也同時具有「以不合理且不正確的方式思考」的傾向。合理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onal behavioral therapy, REBT)創立者阿爾...

    過去5年來,滿14歲以上人口的暴力犯罪被害率為0.37%到0.57%左右,至少與我們擔心的程度相比並不算太高,但成為犯罪被害者的瞬間,被害者的大腦就會將情況理解為「被害的機率為百分之百」,從此在「犯罪隨時都會再度發生」的恐懼之中瑟瑟顫抖。為了應對這種恐懼感,於是進入了長期的警覺狀態,即使事件已經結束了,邊緣系統激活狀態卻難以平息,就算暫時平息下來,只要一有細微的刺激,也會迅速再度活化,啟動生存模式。 這樣會耗盡受害者所有的精神能量,再沒有力氣對現實的要求作出反應。此時的受害者很難集中與維持注意力,所以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失誤,包括健忘、失神、發呆等解離的症狀。不僅如此,只要暴露在與事件類似的情境之中,心理創傷的記憶就會再度活躍,彷彿回到事件當下,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值得慶幸的是,如果沒有特別的...

    不僅如此,即使不是性侵暴力案件,也絕不代表被害者總是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也不代表被害者的說法不會遭到質疑。有位被害者遭到某個突然出現的陌生醉漢強行拖走,被害者反抗之下被醉漢重擊一巴掌倒地,造成牙齒受損。但在裁判過程中,被害者卻被形容成「為了向犯人勒索金錢,被打巴掌後,假裝作秀摔倒在地,結果腳不小心沒踩好,導致牙齒受損」這樣的壞人。犯人坦承自己的確打了被害者巴掌,但主張被害者跌倒的直接原因並非是打巴掌。最終,法院認為此案不構成傷害罪──儘管在遠處的監視錄影有拍到犯人手伸向被害者以及被害者倒下的畫面。 在其他案件中,加害者還曾提出各種反駁,包含互毆、公然侮辱、名譽毀損等情況,反過來控訴受害者。不管這些反駁是不是事實,重點在於,他們知道這是給被害者最有效的威脅,讓被害者在身為被害者的同時,還要在為期...

  2. 背叛的滋味──從投韓到罷韓高雄人等一個專情的市長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5月31日的罷韓遊行隊伍旁,一位市民裝扮成高雄市長韓國瑜爬上行道樹。 (攝影/楊子磊) 六合夜市管委會主委莊其章原是綠營的死忠支持者,當時隨著選前夜市生意的復甦,在韓國瑜身上看到「發大財」的可能性,選擇投給韓國瑜。 (攝影/楊子磊) 六合夜市裡,一位市民的安全帽上仍貼有韓國瑜競選時的宣傳貼紙。 (攝影/楊子磊) 馬英九上任後,大量湧進的陸客給六合夜市帶來巨大商機,老舊的夜市一夕重生。 圖為六合夜市裡攤商放置的馬英九人形立牌。 (攝影/楊子磊) 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執政縣市被中國點名,限制陸客前往,六合夜市因此受到嚴重衝擊。 圖為傍晚時分準備開業的六合夜市商家。 (攝影/楊子磊)

  3. 2021年7月6日 · 退休後受良心的驅使他毅然背叛了自己的體制內角色和自己的過去決裂開始製作批判色彩濃重的獨立紀錄片代表作有還卜琴父以美麗》(2010)、《代言人》(2013)、《陪舞者》(2016豐富了中國獨立紀錄片史上的極權受害者形象

  4. 2021年3月11日 · 這一集C和蔡海如告訴我們,「不敢問不可說如何成為政治犯家屬在創傷年代的共同遭遇——不說是怕被外人攻擊不說更是怕察覺自己心中對受難者家人的怨氣背叛父母當人們在爭論二二八白色恐怖談夠了沒

  5. 她所聯想出的字句都是以那個持續變形的家庭為主題,而家庭也是讓她痛苦及迷惘的主要原因。 根據卡塔莉娜的說法,她的丈夫重複了她父親的作為。 在婚姻中,她發現自己再次身處一個沒有父親的家庭。 她的父親身體中毒;他為一間大公司工作,也為另一個家庭工作。 她的母親和這對年輕夫妻住在一起,而讓她癱瘓的疾病現在也開始在卡塔莉娜的體內萌發。 當卡塔莉娜要生出最後一個孩子時,她被孤單地留在醫院,成為那個沒人要的孩子的母親及父親。 她所提及的一切都呼應了字典內的許多片段,其中描述了一個沒有氣息的孩子使母親窒息: 沒有任何描述足以解釋發生了什麼事。 正如「在時間之外,在理性之外」所描述,她感覺自己的一切都不合時宜 她那彷彿白日夢的描述方式影射出思考上的阻滯,也反映出她迫切渴望逃離那個將自己深鎖的家。

  6. 2018年11月15日 · 寓言化的、嚮往體制內的「典型中國人」. 《暴雪將至》導演董越。. (攝影/蔡耀徵). 《暴雪將至》以犯罪類型片的外殼,包裹時代嬗變的內核,這是喜愛犯罪電影的董越最初就定好的明確路線:「我那時有個明確的想法就是,不希望做一部純粹的文藝片,我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