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2月18日 · 體溫會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在高溫環境下(比如開暖氣的車內),你的體溫可能會稍有升高,在低溫環境下(比如冬天的室外),你的體溫則可能稍有降低。 在這些情況下,測溫就可能存在誤差,去常溫環境中待一會再測量會比較準確。 推薦閱讀: 醫生! 我是不是發燒了? 體溫多少才算正常呢? 2.早上體溫低,下午體溫高. 人的體溫在一天中,也會略有變化。 早上起床,體溫處於低谷,下午接近傍晚,體溫處於高點,兩點之間的峰值差距大約在0.5°C左右。 3.運動和進餐後,體溫高. 在劇烈運動、勞動或進餐後後,體溫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動範圍不超過1°C。 4.嬰幼兒體溫高,老年人體溫低. 嬰幼兒因代謝率高,體溫通常高於大齡兒童和成人;老年人因代謝率較低,體溫常低於青壯年,所以老人嚴重感染時,可能也僅表現為低熱。

  2. 2022年1月19日 · 1. 沒有接種疫苗的65歲以上長者. 2. 沒有接種疫苗的青少年. 3. 無法接種疫苗的兒童. 醫師更提醒:「以Omicron 誇張的傳染力,只要境外移入個案持續增加,遲早出現類似的破口。 」強調直到除夕後的兩星期為止,台灣社區都將承受極大的疫情壓力,若無法控制這波疫情,「我們只能被迫提早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生活。 」謝宗學說。 面對此次群聚事件,台大公衛預醫及流病所教授陳秀熙表示,要防堵這波疫情不是不可能,但台灣需要符合三大條件: 1. 兩劑疫苗覆蓋率須提升至90% 2. 醫護人員、長照、年齡65歲以上等其他高危險群,盡快施打第三劑疫苗達90%以上.

  3. 2019年7月11日 · 近期連續2週的2例腸病毒重症都在南部,可能是因為氣溫飆升,讓疫情出現升溫趨勢,預估今年五月全台即將進入流行期。 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病程變化相當迅速,尤其五歲以下嬰兒為高危險群。

  4. 2020年2月6日 · 目前,並沒有簡單有效的方式來判斷自己是否為無症狀感染者。 雖然可以做核酸檢測確認,但這樣既增加了去醫院感染的風險,又浪費醫療資源,沒有必要。 臨床在判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時,不僅會考慮到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特徵,患者的流行病學史也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如果你在過去14天內沒有武漢及周邊地區的旅行史,且身邊沒有發生家庭集聚性病例,與疑似、確診病例沒有密切接觸,無症狀或輕微發熱、咳嗽不需要過度恐慌。 如果你有過相關的流行病學史,即使沒有發現症狀,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應及時上報社區或當地管制中心,如實反映過去14天接觸史,進行相應的醫學觀察,結合影像學特徵(肺部CT)進行相應的診療與隔離。 推薦閱讀: 「請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 20個安全出行的建議一定要提前看」

  5. 2022年5月19日 · 【媽媽經編按:今(19日)本土確診數破9萬大關,不少人反應染疫後最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甚至「像刀割一樣」,然而出現喉嚨痛症狀不一定是因為染疫,也有可能是其他更嚴重疾病,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曾表示, 感染omicron病毒與感冒症狀類似,但如果有喉嚨痛與發燒症狀,卻沒有扁桃腺發炎,就有可能是染疫了,另外他也整理出五種喉嚨痛的常見疾病,在兒童身上 有些甚至比covid19更嚴重,他提醒:「若孩子三天沒好轉,最好至診所檢查! 」】 作者/陳亮宇醫師. 最近遇到一位年輕病人來診,說自己喉嚨痛了一個禮拜,這幾天連吞口水都有困難,這才趕快來看醫生。 為什麼拖了這麼久? 他回答:「我想說應該是感冒,加上疫情期間怕看病被感染……」唉!

  6. 2020年2月5日 · 1.症狀較輕的疑似患者. 經醫生判斷後懷疑是新型肺炎,但症狀較輕微的,並明確建議可以居家隔離觀察的患者。 2.密切接觸者. 密切接觸者,就是曾與病毒確診或高度疑似病例有過比較緊密接觸的人。 如果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均屬於密切接觸者,可能需要居家隔離。 請按照衛生福利部要求,盡快聯繫相關機構,以免發生意外: 與確診的患者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有其他密切接觸。

  7. 2020年2月6日 · 我們以數據庫UpToDate的口範圍作為成人發熱標準,即上午口高於37.2 ,或下午口高於37.7 ,則判定為發熱。 那麼,大家在測體溫時: 如果測的是腋溫,加上0.3℃,換算成口,再和上述標準對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