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1月12日 · 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 2014.11.12. 諮詢/新莊惠欣婦幼診所院長 黃光大醫師. 自然生產有多痛? 沒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 據研究,「產痛」是疼痛指數最強的一種,有媽媽說痛到要狠狠咬老公一口才解氣,也有媽媽說痛到不敢再生第二。 「痛」是媽媽們在生產最後一關會遇到的問題,也是媽媽們卸貨前的恐懼。 所幸,醫療進步的現代,怕痛的媽媽們可以選擇「無痛分娩」的生產方式,悠然的渡過產痛的煎熬。 「無痛分娩(硬脊膜外腔麻醉)」是子宮頸口開2指時,在背後腰椎部位放入一條透明的軟細導管,導管送入硬脊膜外腔,在注入局部麻醉劑或止痛藥物後,可以減輕分娩陣痛時的疼痛感。 廣告.

  2. 2014年8月13日 · 準媽媽最困擾的事:懷孕未滿3個月,到底要不要說?. 撰文者:黃慧雯. 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 2014.08.13. 據說有這種習俗,從懷孕開始,孕婦周圍就有「胎神」常伴左右。. 「胎神」可以護佑胎兒平安誕生,也護佑新生兒健康長大。. 懷孕前3個月,「孕事」更是不 ...

  3. 2024年2月23日 · 本文作者是一位3歲小孩的母親。 有感於社群上的以馬寶寶 」討論,她分享,從小孩滿2歲,她就從情緒面、生存面著手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 她認為只有做好「能讓小孩好好離開家長」的打算,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才會足夠喜歡自己,也有勇氣嘗試、有能力走進想要的世界,並且也能主動因為愛、快樂,自願和父母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 我養小孩的目標,就是希望孩子最後能好好的離開我。 同樣是給小孩一輩子的禮物,比起音樂和排滿課表,我情願孩子擁有的,是自由、自主和自我調節能力。 過於強調成就,會忽略人生的主要課題. 就用我先生來舉例,他雖然是做為進入醫學系畢業生的考試制度勝利者,但卻做過「把雞蛋直接丟進微波爐加熱」這種極其不符合生活常識的危險行為。

    • 重視家庭、強調傳承,東亞生育率為何持續探底?
    • 平平都是生育率,有什麼不一樣?拆解ptfr、Ctfr
    • 年輕夫妻不想生?低生育率關鍵:未婚人口越來越多
    • 翻倍增加的單身男女
    • 為何她/他們還沒結婚?傳統婚育的壓力
    • 大齡女子想結婚?沒那麼容易
    • 更多實證研究,更友善彈性的婚育文化

    「新生兒再創新低」、「生育率全球最低」,臺灣生育率警訊年年登上新聞。多年來,政府從育嬰假、生育津貼、第二胎獎勵等各式政策輪番端上桌,但生育數據卻似乎鐵了心,一去不回頭。 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了?許多人直指低薪、高房價、工時過長,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則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她直言:「經濟結構有它的影響力。但我認為,放到東亞文化脈絡來看,低生育率和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在美國主修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鄭雁馨,5年前開始投入生育議題的量化研究。她發現過去30、40年,臺灣的家庭模式經歷劇烈變化,晚婚日趨普遍、同居逐漸不再是禁忌,但同時許多傳統價值依然延續,例如香火傳承、孩子必須在婚姻關係中出生。 鄭雁馨運用戶政資料和社會調查進行人口研究,爬梳數據背後的婚育圖像,試圖從更廣泛的文化視角,探...

    東亞家庭與性別文化,交織出臺灣特殊的生育圖像。一大特色是:相較於西方多數國家,臺灣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沒有「回血」的跡象。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時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以2020年為例,計算方式是:將1971~2005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 歲)後會有幾個孩子,以此推估婦女一生的平均生育數。 這項指標方便快速,能立即呈現生育景況,不過也有盲點。由於計算方式混合了35個世代,一旦社會急速變遷,大量女性晚婚晚育,讓15~30歲的生育率明顯大幅下降, PTFR便會被低估而失真。 「時期生育率(PTFR)適合用來比較全世界的生育概況,描繪出巨觀的圖像。但...

    「同時參照PTFR和CTFR,才能掌握低生育率的真實結構,進一步分析為何臺灣或東亞生育率無法回補。」鄭雁馨強調。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臺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獨特的「婚育包裹」文化,讓不結婚幾乎等同不會生孩子,因此分析CTFR、並對照未婚率,便能拆解生育率的結構。 那麼比對數據,究竟是「誰」不生孩子了? 1965年之後出生的女性,同一世代生育率開始低於2人。然而,一直到近年,已婚婦女的平均生育數依舊達到2人,世代生育率下滑,其實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沒有結婚。以6年級中段班(1975年出生)為例,世代生育率為1.6人,但已婚人妻平均生育2名子女,細究來看,原因是有20%未婚女性。 「 一窩蜂只關注時...

    1980年代以前,「不結婚」這個人生選項鮮少出現。若3字頭還是孤家寡人,左鄰右舍、叔伯阿姨早已爭相出手牽紅線。 當時,40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5%。 如今,大齡單身男女不再鳳毛麟角, 45~49歲仍未婚的比例已近2成。鄭雁馨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臺灣40~49歲男性未婚比例很可能將超過30%、女性超過 25%。換言之,假設非婚生育仍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幾乎也就預告了生育率一路下滑的劇本。 想要打破冰凍三尺的生育率,進一步理解這些未婚者的生命狀態,至關重要。「如果因為負擔不起成家壓力,提升薪資水平、生育補助或許有效;如果多數人是不婚主義,經濟政策自然無濟於事。」

    結婚不好嗎?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另一條路?他們是堅持不婚?渴望成家卻找不到另一半?受限經濟壓力不敢「婚頭」?或者,想有孩子但不想結婚? 從臺灣社會變遷調查來看,越年輕的世代,越傾向不把婚姻視為人生必選題,認同「未婚也能幸福和享受生活」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敗犬」標籤慢慢被「一個人也很精采」取代。 然而,許多單身者其實並非是不婚主義者。根據2013年主計處調查,未婚女性裡學歷越高、結婚意願越強,而且45~49歲仍有2成考慮成家。那麼,她們單身的原因又是什麼? 除了學生族群以外,「尚未遇到適婚對象」在各年齡、學歷都壓倒性勝利,尤其以大專以上最明顯。顯然,並非徹底拒絕結婚,而是難以找到共度人生的「牽手」,是不少單身女性的難題。雖然結婚和生育是兩個人的事,但弔詭的是:社會調查很少詢問男性未婚的原因,所以...

    走入婚姻,需要直面傳統文化壓力,但單身者卻也可能被同一套價值,無情拒於門外。 鄭雁馨研究發現,2字頭的未婚男女,未來結婚的機率兩性相差不大;但若到了35~39歲,往後10年,女性結婚的機率就遠比男性下降許多。 研究突顯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在婚姻市場裡,大齡是女性的「被扣分項」。背後不僅隱含父權文化對性別角色、形象的期待,另一個關鍵原因仍是生育——好不好生、生得好不好,經常被歸責在母親身上。 鄭雁馨直言:「十幾年來,我們的公衛體系依然不斷強調『34歲以前是黃金生育年齡』,而且主要針對高齡女性。但現實是,整個社會有一半女性 (和男性)此時還沒有進入婚姻,但她們已經被貼上不好生的標籤。」 隨之而來,也是她們在婚姻市場上將面對的歧視與擇偶困境。事實上,高齡生育風險不僅存在女性身上,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

    當社會結構急速轉變,家庭與文化價值變動緩慢,齒輪時不時被卡絆,凍結的人口成長有機會回溫嗎? 「我們必須認清,人口萎縮是必然的。」鄭雁馨認為,生育率下滑已非一日之秋,現階段只能減緩速度。綜觀來看,已婚夫妻的生育狀況並不悲觀,了解結婚率下滑的原因是較直接的目標。但相較於日本早已進行系統性研究,臺灣對未婚圖像的掌握始終蒼白貧乏。 「如果高生育率奠基於昔日女性必須犧牲受教和就業權,人生只有育兒持家一個選項,那當代的低生育率或許沒什麼不好。」鄭雁馨直言:「但如果很多女性想成家卻無法實現,政策應該更努力解決,包括未婚而想當父母的人,我們能否有更彈性開放的思維,達到生育自主。」 有多少人渴望成家?有多少人因為低薪高房價,不敢組成家庭?又有多少單身者只想要孩子?更多細緻的實證研究,是思考生育政策的重要基礎。...

  4. 2016年5月28日 · 撰文者:採訪:武美齡/攝影:林以涵. 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 2016.05.28. 華正群、任中鳳夫妻經營「Mom & Dad」粉絲專頁,一支「生小孩前vs.生小孩後」影片點閱率破400萬,引起廣大爸媽認同。. 先成家、後立業的他們,是標準台北市雙薪家庭、沒車沒房 ...

  5. 2017年9月15日 ·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2017.09.15. 廣告. 電子報. MBA明星講師開講、企業如何戰勝不景氣 都在《管理趨勢報》!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廣告. 幾年前我工作的托嬰中心有九個寶寶。 入中心的年紀平均是四個半月大。 其中有個女寶寶在這裡叫她小甜好了),是家中的第一個寶寶。 小甜活潑好動,有雙十分機伶的眼睛。 笑起來極甜,但哭起來驚天動地,而且不.

  6. 2015年12月15日 · 用這3種方法糾正錯誤,教小孩面對「得失心」.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47339015. 撰文者:jiabin. in媽咪育兒新知 2015.12.15. 你有個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嗎?. 知道成果有誤,會非常懊惱?. 或是不能接受被糾正?. 通常,這類孩子會出現兩種狀況:一種是不斷的努力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