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30日 · 2021-07-30 14:45. 北京.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之遥.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的大地震无数高楼在强烈的摇撼后变形崩塌……地震伤亡情况惨烈到极点。 地球上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上万次地震,只有掌握更多的安全防护知识,才能在灾难来临时自救或是救助更多的人。 地震发生时,是建筑底部更容易被破坏,还是顶部更容易被毁坏? 到底该往上跑还是往下跑? 高层住户该怎么办? 随着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了解这些知识更是非常重要。 现代城市中的众多高层建筑(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为什么地震波会导致建筑倒塌? 地震导致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共振。

  2. 2020年7月13日 · 字号.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无疑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其对于震区社会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未消除。. 但是与建国以来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和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其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

  3. 2020年7月13日 · 2020-07-13 06:31. 来源:澎湃新闻. ∙ 绿政公署 > 字号. 7月12日6时38分河北唐山古冶区发生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为何44年前一场7.8级的大地震至今还会产生余震? 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一名地震专家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根据余震判断依据,古冶区位于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带上,且震级小于当年主震震级,因此,这次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较强的远期余震”。 前述地震专家介绍,对于余震的判断,主要是看震中地区是不是发生在原来地震的地震带上,而且震级小于主震震级。

    • 抗震志气钢,我们勇往直前!在43年前的大地撕裂中。矿工刘江失去了父亲。钢厂工人冯林棣失去了2岁的儿子。冯林棣所在的“王益元炼钢小组”中。组长夫妇、老组长的。三个孩子和两名组员。
    • 孤儿不孤。唐山大地震后。4204名孤儿。成为无数人心中。最揪心的牵挂。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仅两个月。孩子们要怎样长大?他们的未来又将如何?资料图片:育红学校的负责人董玉国(右二)、保育员和孩子们在一起。
    • 用一生来感恩。张祥青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孤儿。但他的记忆深处。不只有痛苦。资料照片:张祥青。“那时解放军为我们救助建房、分发救灾物资,他们每天天亮来、天黑走,不吃一口我们的粮食。”
  4. 2018年7月29日 ·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近日为地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地震一书所作序言中写道唐山大地震的灾难除了未能作出短临预报之外城市没有进行抗震设防人们对地震灾难缺乏心理组织准备缺乏基本的知识和自救互救常识等等也是蒙受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 减轻地震灾害不是单纯的科学行为,也不是仅靠地震部门就能完成和实现,而是一项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 序言也提到了上述习总书记2016年7月在唐山所说的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论断。 郑国光表示,这段话精辟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处理好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责任编辑:蒋晨锐.

  5. 2016年7月25日 · 课题组历时半年采访了近百位参与唐山大地震救援的医疗工业建筑规划及解放军指战员讲述他们救援唐山的过程及亲历的多次余震。 此外,也采访了众多当时地震中的幸存者。 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罗英在回答编辑这套书最大的体会时给出的答案是:我们面对生命的态度是什么? 唐山人民,上海救援者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人性的光辉是生命高于一切。 金大陆在后记中写道:唐山一震,举国惊叹。 上海的“工农兵学商”戮力同心,众志成城,前赴后继地奔向唐山——为救死扶伤,为重建家园,奉献出了上海人民的大勇和大爱。 然而,四十年了,属于上海人民的光荣和骄傲的这一页,却因种种非常的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和整理。

  6. 2016年7月25日 · 2016-07-25 16:48. 来源:澎湃新闻. ∙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1976年那个特殊的时代尽管那是一次官方通报7.8级实际为8.2级的大地震但当时拒绝一切外援也拒绝一切人民群众自发的内援。 参与抗震救灾的人不许拍照片,因此,那段历史显得尤为珍贵。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主持下,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联合上海文化出版社,共同出版了《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口述实录卷)。 课题组历时半年,采访了近百位参与唐山大地震救援的医疗、工业、建筑、规划及解放军指战员,讲述他们救援唐山的过程及亲历的多次余震。 此外,也采访了众多当时地震中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