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媽媽解惑 / 熱門討論. 離不開父母的分離焦慮. 孩子和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爺爺奶奶、保母等)分離時,呈現焦慮不安、哭鬧等,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 大概在嬰兒5、6個月大時,這時期的嬰兒大概會認得人了,知道平常在照顧寶寶的人是誰,所以會擔心、害怕與其分開,因為孩子還不會塑造主要照顧者的形象,以為主要照顧者離開後,就不會回來了! 研究這樣說. 而有研究指出,如果在嬰兒期提供寶貝一個「安全的情感連結」,等到孩子要去上學時,也會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這樣的孩子也比較願意去探索新的事物、容易與他人相處。 所以一般來說,隨著年齡漸長,孩子了解到「離開」只是暫時的,也就比較可以適應了。 只是當離開熟悉的環境,到了陌生的地方時,不用說孩子,連大人難免還是會有些許的不安、緊張。

    • 什麼是分離焦慮?
    • 為什麼要好好的處理分離焦慮?
    • 蝦咪?媽咪也會有分離焦慮!
    • 克服分離焦慮的五大重點

    孩子到了幼稚園的哭泣、耍賴、抱著爸媽不肯走,當媽咪離開時,孩子緊抱著安撫物、咬手指來降低焦慮,還有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等等的行為,都代表著孩子的分離焦慮。這篇文章所指的分離焦慮並不是DSM-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裡的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而是『幼兒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害怕自身安全及擔心不知何時能再見面,因此表現出超乎預期的過度焦慮,在外顯行為的部分,主要是抱著父母不放、大哭、倒在地上耍賴、恐懼等等。 各位父母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隨著孩子在7~9個月開始進入『選擇性依附』階段,就開始特別會黏某個大人,也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一旦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就會大哭、不安等情形,這狀況直到孩子兩歲才趨緩。

    國外學者Howard(2011)曾針對2080個家庭樣本進行為期五年的縱貫研究,發現嬰幼兒早期曾與媽咪分離一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這樣的孩子在3歲時個性會變得比較消極,3~5歲之後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也比較容易出現負面的親子關係,足見嬰幼兒早年依附關係對其社會適應及認知等發展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害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趁著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會更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及不信任感,因此,如何好好的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減少對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的衝擊,真的是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一般來說,網路上許多親職教養文章提到的幼兒分離焦慮都是指孩子,然而,依附關係是雙向的,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媽咪與孩子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害怕、悲傷、不捨、罪惡、愧疚等等的感受,外顯行為則是依依不捨、欲走還留、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 其實這些屬於媽咪本身的分離焦慮,然而,當孩子感受到媽咪的不安與害怕,或是感受到媽咪不信任幼稚園這個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更加深了。

    (一)生活技能的學習

    許多孩子之所以會不喜歡上學,往往不只是因為與媽咪分離,而是因為上學代表著很多挫折及壓力。上幼稚園之前可能父母覺得孩子太小,因此生活大小事都是父母幫孩子全部打理好,上幼稚園之後要自己穿襪子及鞋子、整理物品,還有上廁所、洗手等的衛生習慣,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及的生活技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練習,如果什麼都不會,孩子很可能因為挫折及壓力而更討厭上學,因此,父母開始讓孩子慢慢學著練習這些生活技能吧!

    (二)提早為進入幼稚園做準備

    國內研究顯示,當孩子在入園前做好進入幼稚園的準備,可降低媽咪及孩子面對新環境時的不安感受,可以如何提早進行呢? 1. 和孩子一起購買入園物品 帶著孩子一起購買進入幼稚園需要用到的產品,除了可以協助孩子增加入園的準備度,也能引發孩子上學的好奇心。 2. 循序漸進地增加團體活動 受到少子化的影響,目前的家庭大多只有1或2個孩子,因此孩子從小與其他孩子一起活動的頻率偏低,不妨在進入幼稚園之前就先從親子課程開始,坊間有許多免費的親子課程、親子共讀活動,先帶孩子從人數較少的小團體開始進行,等孩子比較適應,再慢慢擴展到人數較多的大團體,讓孩子感受到與其他孩子在一起互動時的開心、快樂,以及觀察學習其他孩子的互動方式,也可以減少孩子初次入園的分離焦慮。 3. 規律的生活作息 雖然每個幼稚園的課程活動不同,但是晨間活動、午餐、午睡及點心時間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媽咪能在孩子入園之前就先幫孩子建立生活作息,其實也是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4. 帶著孩子認識新環境與老師 許多孩子是到幼稚園的第一天才看到老師,可以想像到時孩子分離焦慮的強度會很強烈~可以先讓孩子知道從家裡到幼稚園的路線,如果可以的話...

    (三)預告的重要性

    除了初次入學的分離焦慮,其實星期一症候群、放長假後的第一天上學也是孩子分離焦慮很高的時候,預告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降低不安的感覺。例如:拿著日曆跟孩子說:『這一天開始上學,你可以認識新朋友,還有學到好多新東西。』『你看看時鐘短針指到4,長針指到0,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我保證會做到喔!』一旦向孩子預告了時間,家長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發狀況也要跟孩子說,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2. 2019年7月20日 · 1. 確認孩子身心狀況. 2. 養成良好溝通習慣. 3. 育兒小叮嚀. 優惠活動. 請先確定孩子的身心狀況. 聽力相關檢查. 記得我們家老大 5 歲時,有一陣子常讓我們氣到頭皮發麻! 因為平常乖巧聽話的她,開始叫不動、講不聽! 有一天,太太偶然發現她似乎兩隻耳朵的聽力不同,嚇得我們趕緊抓她去看耳鼻喉科。 結果…左耳內有一顆超大耳垢! 清理之後,不但兩邊聽力沒有差異,行為問題也真是改善不少。 經過這次事件,往後當我們發現小孩的行為有明顯的變化時,即使他們已經會說、會表達,第一件事還是確認他們的生理需求:肚子餓? 覺得冷、熱? 有沒有喝水? 不舒服? 通常,這樣的關心與注意都能預防負面情緒的產生喔。 姐姐沒有說對不起!

  3. 2024年1月16日 · 【步驟一】把否定批判憋回去! ——你以為你在否定行為,孩子以為你在否定他. 當我們說:「不準哭! 」「不要鬧了! 」「你又亂丟東西! 」「怎麼那麼皮! 我們心裡可能是想糾正孩子此刻的行為,但孩子心裡接收到的是「媽咪不喜歡我,媽咪在否定我⋯⋯」 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孩子的 自我價值感低落,甚至覺得不被愛,長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我們能做的,就是戒掉一時的嘴快! 【步驟二】描述情境、命名情緒.

  4. 2015年7月31日 · 0~3個月:頭控能力發展. 寶寶的大動作發展,主要是在建立頭控能力。. 1個月:趴著時,頭部可以稍微離開床面一下下. 2個月:趴著時,頭部可以抬著維持在水平角度上;被抱著時,也較能抬起頭而不會垂下。. 3個月:趴著時,頭部可以抬到比身體水平 ...

  5. 2017年11月6日 · 媽咪愛整理了 資深幼教老師提供的「一個心法,五個執行細節」 從實戰面來看,教妳如何擁抱孩子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首先我們要知道,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 當孩子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他其實沒辦法把心中的情緒和想法好好說清楚. 通常眼淚的背後隱含的是「對失去、被拋棄的恐懼」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 當孩子還不太能夠理解「物體恆存」這樣的概念之前. 媽媽的離去,很容易被解讀成「媽媽不要我了」「消失了就不會回來了」等恐怖的念頭,進而產生巨大的恐慌無助.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爸媽會覺得「我都有好好跟他解釋過啦! 為什麼還是一直哭、講不聽? 因為這是感性層面的信念,就算孩子理智上聽懂了,也不代表心裡能接受. 情感上的需求,實在不應該期待用理智就能簡單解決.

  6. 2024年1月1日 · 1. 基本款「從頭按到腳」 2. 調節腸胃「I Love yoU」 3. 防脹氣、便秘「水車法」 第 1 招:基本款「從頭按到腳」 平時在家,媽媽可以於餵奶後或是洗澡後,搭配適量的按摩油或乳液,輕輕、慢慢地幫寶寶按摩做放鬆。 切記兩個小秘訣: 第一,按摩可不等於隨便按壓、隨便撫觸喔! 跳來跳去的方式因為無法預期,容易驚嚇寶寶、讓寶寶產生困惑或不安。 所以由上往下的按摩手法是最好的。 第二,從頭到尾都要輕輕地,不要大力拉扯寶寶的皮膚和肌肉。 所以適量補充按摩油、乳液可以幫助按摩順暢進行。 媽咪也可以趁機多唱唱歌或和寶貝說說話、聊聊天唷! 首先可以從臉開始,畫過額頭、眉毛、太陽穴,輕輕搓揉寶貝的耳朵。 接著人中、小下巴,最後畫一個笑臉。 接著,在小手肘處開始輕輕畫圈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