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4月13日 · 1970年代開始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劑治療精神病人。 很多人可能會問,是不是讓精神病人改服第二代抗精神病劑,就沒有副作用了? 在第二代抗精神病劑剛問世時,藥廠確實是這樣做宣傳行銷的。 但在大量及長期處方第二代抗精神病劑給病人服用後,精神科醫師們發現第二代抗精神病劑雖較少有錐體外症狀的副作用,但它卻有另一種常見的副作用──代謝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 高密度膽固醇過低 。 代謝症候群不像錐體外症狀在藥物治療的初期就會出現(如同劇中應思聰在第一次住院且首次服藥後就有錐體外症狀),而是通常在服用藥物更長的時間後才會出現。

  2. 我在2015年才開始頻繁使用"ice"(亦指安非他命),我覺得它讓我有一些動力可以讓我,走下去。. 也就是說我一不用ice,我就會回到那個不知道怎麼活下去的我,然後整天躺在床上。. 因為最近新聞在報說因為疫情的影響,葉菜類的價格下跌、銷量下跌,所以 ...

  3. 2024年1月29日 · 監製|楊惠君. 文字|黃浩珉、陳潔、楊惠君. 封面攝影|陳曉威. 攝影|陳曉威. 設計|黃禹禛. 編輯|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 曾經與美國和英國比肩前行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爭議接二連三,甚至爆發讓台灣人「生物弱點」全都露的國安風險。 面對急速進展的精準醫療時代,在法規布建、倫理守則、社會溝通的進與失之間,如何「精準」拿捏?

  4. 2017年10月24日 · 許達夫以自身不手術抗癌成功當成出書及診所推行另類療法的「活案例」,事實上,他早年在自己的書中提及,被診斷罹患直腸癌後,曾在和信醫院接受了「術前的化學及放射線同步治療」(CCRT),對此,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在該院2013年出版《圖解大腸

  5. 2023年4月24日 · 台灣,平均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幾乎是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的難題與考驗。 2018年9月,衛福部通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開放6類自體細胞使用可以免除人體試驗規範,由病人全自費接受尚屬試驗性質的療法,提供現行療法反應不佳的病友,多一個機會。 業者亦熱切期待藉由法令鬆綁,能帶動台灣在極有潛力改寫癌症及重症治療前景的生技藍海領域中,取得競爭力。 2018年,更被稱為台灣的「細胞治療元年」。 然而5年過去,《報導者》團隊過去4個月走訪生技業者、臨床醫師到當初推促《特管辦法》的病友協會,也深入社會案件現場,發現《特管辦法》通過5年來,滾動出的卻是一個龐大地下巿場,原本寄望病家、研究和產業三贏,實際上卻是:

  6. 2019年11月17日 · 從小燈泡案、林奕含專訪,到龍發堂解散,《報導者》從2016年至今長期關注精神疾病議題的各個面向,真實記錄其與整體社會複雜多變的關係,相關報導即將由衛城出版社於11月27日出版《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知名導演吳念真特為此書寫下推薦序,透露「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 ...

  7. 台灣. 《麻醉風暴1》/推薦人:孫維仁、黃毓惠、黃致翰. 劇情 一場罕見麻醉併發惡性高熱症奪走病患的性命,負責麻醉的蕭政勳醫師在各方壓力下被迫停職接受調查,之後保險員葉建徳介入,兩人查訪發現醫院有計畫卸責,在真相即將浮現時,和該起手術相關的人接連出事⋯⋯。 專業亮點 該劇拍攝手法不浮誇,接近醫學事實,未把醫師「神化」、什麼病都醫得好。 劇中麻醉科蕭政勳醫師從頭到尾都像是快要睡著了,非常真實,在醫院裡,應該有一半的住院醫師都是這樣無精打采,很多事不是不想做好,而是因為嚴重過勞、心有餘力不足,這是演到心坎裡的,也反映出住院醫師工時過長的問題。 曾是醫師的保險員葉建德,因老師(院長)要保留病床給VIP病人而被迫拒收一名緊急手術患者,也點出醫院階級制度鮮明,上層的權力很大,可以操縱很多事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