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2日 · 分布在 重慶市 到 湖北省 宜昌市 的 長江 幹流上大壩位於 長江三峽 西陵峽 內的 宜昌市 夷陵區 三斗坪 ,並和其下游38公里的 葛洲壩水電站 形成梯級調度電站。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水電站 ,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水壩 [2] 。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瓩(700MW)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瓩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瓩,年發電量約1,000億 瓩·時 ,相當於計熱電發電效率後燃燒標煤0.319億噸的發電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 2020年全年累計發電量1,118億瓩時,超過南美洲 伊泰普水電站 於2016年的1,030.98億瓩時,創造了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的世界紀錄。 [3]

  2. 2024年4月22日 · 分佈在 重慶市 到 湖北省 宜昌市 的 長江 幹流上大壩位於 長江三峽 西陵峽 內的 宜昌市 夷陵區 三斗坪 ,並和其下游38公里的 葛洲壩水電站 形成梯級調度電站。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水電站 ,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水壩 [2] 。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佈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千瓦(700MW)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 千瓦·時 ,相當於計熱電發電效率後燃燒標煤0.319億噸的發電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

  3. 其他人也問了

    • 地理概述
    • 自然景觀
    • 人文景觀
    • 三峽水電

    長江流過四川宜賓後,經重慶江津到湖北宜昌段被俗稱為「川江」,是歷史上巴蜀、黔(通過烏江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通往中國東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國大陸第二級階梯巫山山脈,形成了長江上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因而該區域被合稱為「三峽」。

    長江三峽風景秀麗。北魏時酈道元《水經注》描述三峽: 三峽中有許多著名景點。著名的夔門,位於三峽的入口處。兩岸山崖刀劈斧砍,十分壯觀。自古就有:「夔門天下雄」的說法。巫峽南北兩岸的巫山以十二峰最為壯觀,而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具魅力,相傳它是幫助大禹治水並為船工導航的仙女化身。西陵峽則中有著名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黃牛峽、燈影峽等。長江三峽亦有「瞿塘雄、巫峽秀、西陵奇」之稱。

    東晉袁山松《宜都山川記》中述三峽壯景:「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李白詩《早發白帝城》中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即描述此地。

    自1919年孫中山《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構想以後,長江三峽陸續考察、爭論建壩事宜持續了接近100年,直到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44年國民政府聘請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來華考察,薩凡奇對三峽進行了10天的考察,隨後寫下了著名的《揚子江三峽初步報告》。此計劃呈交國民政府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後,引起轟動。 195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南寧召開,三峽工程第一次被拿到正式會議上討論,並引起激烈論戰。最終擱置了工程上馬。此後30年,三峽工程又經歷了多次爭論。80年代初,工程再次被提上日程,經過反覆討論、考察,工程上馬再度被延緩。1992年3月6日,可行性報告被拿到七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審議。同年4月3日人大2633名代表投票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但在此次投票中...

  4. 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 西陵峽 出口— 南津關 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 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 長江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 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 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 工程上游流域面積約100萬 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14,300 立方米 /秒,水庫總庫容15.8億立方米(三峽大壩水庫393億立方米)。 安裝發電機組21台,總裝機容量271.5 萬 千瓦 (三峽2,250萬千瓦),投產後,通過擴建一台機組和實施兩台機組改造增容,現裝機容量為277.7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57億 度 。

  5.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諡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 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的社會寫實著稱。 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多自稱為杜陵人。 曾任左拾遺、檢校 工部 員外郎,後曾隱居成都草堂,世稱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