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3月27日 · 原住民「傳統領域」指的是原住民原本的生活領域,包括部落所在地、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也包括海域與河流,但數百年來隨著外來政權的進入,這些土地屢遭侵奪。 今年2月14日,行政院原民會公布了《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 乍看之下,原住民有了主張土地權利的管道,實際上,其中關於「傳統領域」的劃設規則仍然排除了「私有地」,讓許多原住民無法接受,從2月23日起露宿總統府前表達抗議,至今已超過月餘。 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土地觀並不一樣,「傳統領域」的概念不是「所有權」。 今天若有一塊民眾或財團的私有土地被劃入原住民傳統領域,它的所有權不會改變。 凱道上的原住民團體所訴求的僅是,當傳統領域要進行商業性的大規模開發時,例如興建大飯店或開採礦產,需徵求部落的知情同意。

  2. 2020年7月28日 · 以經營非洲、歐洲高價旅遊團為強項的佳繽旅行社總經理彭文欽,近期轉向開發台灣南投、坪林茶業旅遊,目標是吸引本地以及歐美潛在客戶。 (攝影/張家瑋) 對彭文欽來說,台灣的茶園是最好的機會。 他先與白俄羅斯、歐洲、非洲等地的旅行社了解他們對台灣的興趣,其中,茶就是亮點。 於是他盤點台灣各地茶園,並多次走訪當地,替合作的農人重新訂製遊程體驗等,還從消費者的角度教導茶園主人如何介紹自己的故事,創造感動。 彭文欽觀察,台灣茶園不少都經營了兩代、三代以上,有自然環境、獨立性,加上台灣喝茶、製茶的文化,不管對內對外都是賣點。 他認為台灣的商家都有潛力,但因為少有經驗,所以溝通成本高。 投入資源之後,除了疫情下希望能以國內旅遊帶來有限的收入,他也寄望未來,外國旅客能夠透過他來體驗台灣茶園文化。

  3. 2020年4月15日 · 台灣等待收養的孩子,一年不到3成可以真正找到第二個家。 漫長收養流程,更至少需要1到2年的時間,考驗收養者的耐心和決心。 2018年有多少等待收養的孩子找到家? 245個孩子被收養國內收養137人國外收養108人)。 有594個孩子沒辦法順利找到家。 被收養的孩子多在1歲~未滿3歲。 原生家庭出養孩子前3原因為:經濟狀況不佳、家庭無法提供照顧或教養、未婚生子。 收養者以40~49歲最多。 單身收養者僅5人。 收養孩子3大原因:生育困難、喜歡孩子、願意照顧有需要的孩子。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整理:張靜慧. 收養申請比懷胎生子還長.

  4. 2019年6月18日 · 我嘗試從以下3點梳理出一些可能開展的方向: 1.開創精神障礙者居住更多元的想像.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精神障礙者會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 大多想到的是精神科病房或是相關的封閉安置機構;若是詢問專業人員,可能會多出一些答案,如康復之家、精神護理之家、慢性療養院或是回家等選擇。 除了回家之外,上述居住機構或多或少都帶有醫療色彩,也就是居住在這邊並非因為自身權利,而是因為疾病需要接受治療。 但是精神疾病的居住環境只能有這些嗎? 精神障礙者在康復之家居住後,是否有妥善的返家計畫? 長期居住於慢性療養院的精神障礙者,在高齡之後,是否只能有精神護理之家的選擇? 精神障礙者面臨老化議題時,能夠脫下精神疾病的標籤,回歸成為一個人、選擇自立生活嗎?

  5. 2017年4月24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生與死的兩難:安樂死在台灣? 2018年,台灣將正式踏入「高齡社會」,每7人就有1名65歲以上的長者。 這樣的社會,多數人仍忌諱「談死」,但有一群人,對自己生命最後一哩怎麼走很有想法,有人替自己辦了生前告別式,有人鼓吹安樂死立法;甚至有人飛到瑞士,尋求協助自殺的組織幫忙,結束一生。 去年年底,台灣舉行了第一場以安樂死為題的政策公聽會,這是台灣社會近年來第一次對此議題有公開、正式的討論。 贊成者和反對方各抒己見,在「生命權」和「自主權」之間,辯論著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如果生命的終點來臨,你會選擇怎麼告別? 安樂死合法倡議者傅達仁。 (攝影/余志偉) 生在台灣,是我們無法決定的偶然,那麼,面對必然發生的死亡,在台灣的我們,可以選擇怎麼離開嗎?

  6. 2017年12月14日 · 首先,育幼院有著一套規律且重視團體行動的生活作息。 週一到週五上學日,白天我們過著一般學校生活,晚上回家則要一起幫忙打掃生活環境、輪流洗碗、洗衣,以及晚自習,我們不太能夠有課外的娛樂活動,如跟朋友相約看電影、聽演唱會,因為凡是無法配合院內作息的活動規劃,機構皆難以應允。 再者,育幼院的物質資源通常有限,不容易回應每個院童的個別需求,如一位和我同住在育幼院的朋友因為常在數學科目上感到挫敗,向院方爭取補習的機會,但是院方回絕:「院裡有提供課輔,你為何不好好珍惜,若只給你,那其他人怎麼辦?

  7. 2019年8月27日 · 從平均壽命看見原漢健康不平等. 根據 原民會2019年7月的統計數據 顯示 ,目前全台灣原住民族人口,總計約56萬人,其中有超過4成比例的人口(約27萬人),居住於都會地區。 當多數人以為,原住民族已然在台灣長久的族群融合過程中,找到屬於自身的安穩定位時,我們卻可以從諸多冰冷的數據統計報告裡,看見自身處境的不安定與邊緣化。 據原民會最新統計報告,2015年台灣原住民族的零歲平均餘命,為71.9歲,低於全國平均的80.2歲。 過去10年來,兩者差距始終維持在8.2至9.4歲之間。 面對此般嚴峻的現況,身為都原第二代的我,不禁深感好奇,原住民族人的健康狀況何以致此? 面對政治經濟歷史發展下所有最難堪的事實,原住民族人的整體健康情形、生存前景,又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