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8年1月1日 · 書名:重遠寶掌故,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508045306,頁數:310,出版社:華夏出版社,作者:郭豫斌 主編,出版日期:2008/01/01 ,類別:社會科學 ...

  2. 2006年6月1日 · 內容簡介. 作者自詡本書為全東亞兩千年來,對佛教最嚴厲、最尖銳、最深入,也是篇幅最大的批判,所言都有事實、邏輯、科學與文獻的根據。 作者以科學專業的背景,用科學的利刃來解剖佛教的義理,並以佛教的經典與立教的歷史傳承典故,為讀者一一強調佛教內部派別與教義衝突與矛盾之處,在在顯示佛教為一團迷霧,法師擁抱迷霧自喜,還自認深奧,對於佛門醜事卻不自清,對於佛教教義矛盾也不梳理,最終作者認為,應該走出佛教迷霧,提倡原始儒家以人為本的教義。 作者簡介. 進益. E-mail:jimmyakuna@yahoo.com.tw. 目錄. 推薦函──原儒教義 如雷灌頂/葉冠政. 張序──科學利刃解剖宗教? /張揚. 辯佛篇. 壹、基本理論. 第一章 第一因與循環因. 第二章 沒有意義的輪迴論.

  3. www.books.com.tw › products › CN10763216博客來-辨證錄

    2011年5月1日 · 陳士鐸醫學叢書共收錄了現存的陳士鐸的8部著作。 其中《外經微言》是講醫學理論的,《本草新編》(又稱《本草秘錄》)是講組方用藥理論的,《洞三奧旨》是外科專書,《脈訣闡微》是講脈法的,《石室秘錄》《辨證奇聞》《辨證錄》《辨證玉函》都是治療雜病的專書。 值得注意的是,《辨證奇聞》與《辨證錄》(又稱《辨正冰鑒》)為同書異名,雖然在文字上有圈套差別,但內容結構完全相同,《辨證奇聞》是最早的版本,《辨證錄》是後來的增刪版本,比《辨證奇聞》多出近20萬字。 但《辨證錄》流傳最廣。 《外經微言》《脈訣闡微》《辨證玉函》三書部頭較小,今合並一冊。 有專家指出,讀陳士鐸的著作,應首先讀《外經微言》,把書中的理論理解好後再讀《本草新編》。 接下來可以先讀《石室秘錄》,再讀《辨證錄》等其他著作。

  4. www.books.com.tw › products › 0010333427黃帝外經 - 博客來

    2006年6月15日 · 內容簡介. 本書早在西漢就被尊為「醫經七家」之一,包括黃帝內、外經,扁鵲內、外經,白氏內、 外經以及旁篇,與《黃帝內經》互為表?並補其不足,為中醫必讀寶典。 《黃帝外經》全書分九卷八十一篇,在漢代和《黃帝內經》同時傳世,內容都是從歷代醫療與養生經驗中整理而成。 其可貴處在豐富了《內經》的理論,共同形成紮實的中醫理論體系,因此被列為「醫經七家」之一。 《外經》補充了陰陽五行學說的不足,為性命雙修的養生學說奠定堅實基礎;非常清楚地闡述臟象經絡學說及其之間的關係,主張以「六臟七腑」補充「五臟六腑」之不足,詳述「命門學說」及其補養之道。

  5. 2022年1月1日 · 內容簡介. 作為一部影響深遠的史學經典,我們該以何種方式來讀懂《資治通》? 《資治通熊逸版》給出了答案。 這是一項跨越數年的“讀史大工程”,作者熊逸為讀者逐字逐句解讀《資治通》,但並不局限於歷史本身,而是從中出對社會、文化等多維度、立體化的剖析,力求解讀出現代人的大歷史觀。 本書為輯,內容涵蓋《資治通》周紀一、周紀二,以250個問題為抓手,為你展開一幅別開生面的歷史畫卷—— 辨真偽的史料分析:田姓齊國到底有幾任國君? 有啟發的管理經驗:胡蘿蔔和大棒哪個更有用? 有深度的專題研究:戰國是怎麼提高人口規模的? 有對比的世界格局:東西方繼承方案有什麼不同? …… 現在,請你跟隨熊逸老師的腳步,知道歷史的發生,理解歷史的發展,終學會運用歷史的思維。 作者介紹. 熊逸.

  6. 2009年8月17日 · 內容簡介. 《明通》是繼司馬光資治通和畢沅續資治通所作的明代編年史。 在本書以前,有明末談遷的國榷,清季鶴的明紀,都用編年體記述明代的史事。 明紀共六十卷,鶴本人寫成五十二卷,後八卷是他的孫子克家續成,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辛未)由江蘇書局刊行。 國榷的成書很早,因為在當時是禁書,無法刊布,有幾種傳抄的稿本,日久頗多散失,一九五八年才由本局排印出版。 遣兩書似乎本書著者都沒有見到,體例和詳略都不很相同。 國榷有點近乎通長編的性質,分量特別多,字數幾達本書一倍有余。 明紀又太簡略,占本書的十分之四。 本書繁簡較為適當,而且附有考異,便於參考,所以我們在標點本資治通和續資治通出版之後,繼續把本書標點印行。

  7. 2017年8月1日 · 內容簡介. 本書是桑兵教授多年來發表于各種學術期刊上的文章結集,共計十篇。 這些曾在學界引起重大反響的文章,現統攝在「學人與學風」這一主題下,文章間有機結合,既有對學風產生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的高明洞徹之把握,又有對學人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的客觀條理之辨析,同時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學心得於其中,亦對當下的學人與學風有著借和針砭意義。 是史學專門領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對晚清民國學術生態的剖析和呈現,一是有助於讀者對當時的學人及其學術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獲得恰如其分的整體判斷和具體把握,並借反思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學人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同時,書中也寄托了作者對當下學術生態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當下重指標、重名利的學術亂象。 桑兵,河北威縣人,歷史學博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