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日 · 花蓮地震為何特別多? 事實上,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台灣島是板塊擠壓形成的島嶼,以地質年代來說,台灣島相對年輕,因此活躍的板塊運動是台灣島的宿命。 花蓮所在的位置——花東縱谷——為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帶,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8公分的速率朝西北與歐亞板塊聚合。 根據台灣地理學者余水倍等人的研究,台灣東部地區消耗了40%的聚合能量,因此該地區的地質活動顯著。...

  2. 最近地震 |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地震報告. 高溫資訊. ::: 地震. 最近地震. 看更多地震. 表格最大震度顏色. 未達下列標準之地震。 芮氏規模5.5以上,最大震度4級以上。 芮氏規模6.0以上,最大震度5弱以上。 芮氏規模6.5以上,最大震度6弱以上。 不是打錯字! 5弱、5強、6弱、6強是什麼?

  3. 臺灣位於活動的板塊邊界上,是島弧和大陸碰撞的焦點,碰撞所產生的巨大壓力,不但推擠出一道高聳的山脈,也壓得岩盤不斷地破裂,地震因而隨之發生。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臺灣每年有近千次的有感地震,5級以上的地震年年發生。 在集集大地震後的一年內,有感地震更高達三千次以上,其中6級以上超過十次。 這些旺盛的地震活動,充分顯示臺灣的造山運動仍十分活躍,岩盤還持續破裂。 我們身處如此動盪的地質環境中,想要地震不發生是不可能的,只有心平氣和地接受大自然的安排,勇敢去面對它。 「要面對它,就要了解它」。 雖然臺灣的地震頻繁,但震央並非無所不在,它的分布和規模有脈絡可循,我們可以從板塊的構造和運動方式,配合地震和地質資料來加以探索。 板塊構造. 臺灣位於兩個板塊的交界上。

  4. 其實陸地的移動並非如我們想像中靜悄悄回想一下我們生活裡常感受到的地震搖晃或是新聞裡曾看到過的火山爆發這些其實都是陸地移動的證據也就是板塊運動。 什麼是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之原因。 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稱為岩石圈,其厚度平均約100公里。 岩石圈之下的軟流圈為黏度高的固態物質所組成,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岩石圈與軟流圈. 而板塊其實就是浮在軟流圈上的岩石圈,隨著隱沒板塊的拉力及軟流圈的熱對流作用被帶動,相較於軟流圈為較硬、較脆,因此分裂成十幾個板塊,而板塊間的相對活動,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板塊運動。

  5. 2022年3月23日 · 23日凌晨1點41分在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6地震後續大小餘震不斷。.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指出,這是該地區從1973年來,第一次發生 ...

  6. 全世界有超過70以上的地震發生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而臺灣更地處於其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之樞紐點上屬於典型板塊碰撞所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每年約有15,00018,000個大大小小的地震在此發生。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推斷,菲律賓海板塊約在六、七百萬年前開始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臺灣島遂得以誕生並成長,此造陸運動迄今仍在持續進行,也持續引發頻繁的地震活動。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方向前進時,與歐亞大陸板塊之碰撞作用,造成呂宋島弧對臺灣所造成的強大擠壓變形。 菲律賓海板塊相對於歐亞大陸板塊之板塊運動約每年7~8公分,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

  7. 2024年4月3日 · 從中央氣象署已公布的歷史資料來看台灣自1990年觀測紀錄以來總共發生過9次規模7以上地震其中以1999年的921地震規模7.3最大震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且震源深度僅8公里於全台各地皆造成災情。 這也是觀測紀錄中唯一一次發生在內陸、且規模超過7的地震。 在921地震以後,台灣在2004年至2023年間,共發生過4次規模7以上的地震,都發生在台灣外海附近,且震源深度都超過40公里以上。 本次花蓮外海地震規模達7.2,因位置靠近陸地,且屬於極淺層地震,深度為15.5公里,因此全台各地(含離島)都會感受到震動,而位處高樓或盆地的民眾,感受到的震度會更強烈。 吳健富也說明,地震初步測量為7.2,後續不排除有調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