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陽台遮雨棚 相關

    廣告
  2. 自然木質空間,住宅改造新選擇。 打造完美雨遮、讓你晴雨天都能從容自在優質木結構遮雨棚、雨遮,遮陽棚、多年施工經驗

搜尋結果

  1. 說到味道,不只是嗅覺感知,走在有遮雨棚 的天橋上,如同時光隧道一般,散發基隆數十年來沒有改變的氣味,或許老舊,或許樸實。2016/7/5 曾原信/如果文化有味道 2016/7/5 有你才有報導者 ...

  2. 說到味道,不只是嗅覺感知,走在有遮雨棚 的天橋上,如同時光隧道一般,散發基隆數十年來沒有改變的氣味,或許老舊,或許樸實。2016/7/5 曾原信/如果文化有味道 2016/7/5 林官賢/基隆物語 ...

  3. 2017年1月14日 · 說到味道不只是嗅覺感知走在有遮雨棚的天橋上如同時光隧道一般散發基隆數十年來沒有改變的氣味或許老舊或許樸實

    • 在土地上延續萬年的人類活動
    • 八仙洞,是遺址也是信仰所在
    • 何以「侵占」?
    • 遺址只能是單一文化展演?

    筆者與老瓦進一步談到當地除了供人參拜與靈修,同時也是住持與修行者的生活起居之所時,老瓦靜默了一會說:「如果八仙洞的廟宇對某些群體是具有情感上的連結的話,確實,我就會再多想一想⋯⋯。」當八仙洞的意義從基於考古學或自然景觀的立場,意識到八仙洞實際上也牽涉當地人或廟宇師父與修行者的情感及宗教層面,顯然隨著個人本身的經歷脈絡,在價值認同上的共鳴也隨之改變。 在八仙洞遺址上,人類生活的痕跡一直都在,從3萬多年前,到今日此刻,都一直有人居住。從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到新石器時代的細繩紋陶器使用人群及麒麟文化活動遺留,到鐵器時代都有人群在八仙洞上活動。然而人類活動的紀錄就到2000年前就結束了嗎? 根據潮音洞賴先德師父口述,潮音洞是由日本師父所帶來的禪宗,早期數任洞主為客家人,而賴師父自己是屏東內埔的客家人...

    約莫由2013年開始,網路平面媒體上多可見洞內廟拆遷議題,且著重考古遺址的發現與重要性、廟方應拆廟歸地為主要論點。廟公「佔地」──這樣主流的論點,直到2016年,透過文化工作者劉佳蕙的報導,才開始得以在國定遺址美名之下,看見被掩蓋的廟方意見與廟宇發展的在地記憶。 筆者曾詢問劉佳蕙:「妳關心潮音洞的拆遷問題,那妳對八仙洞的最早印象是什麼?」她尷尬地笑著回答:「其實我從小對八仙洞的印象就是廟,從來都不知道有個國定遺址。直到去了一趟八仙洞,才知道這裡有遺址。」當在地居民知道她要去八仙洞走一趟時,被問到:「廟都拆光光了,去那裡幹嘛?」對於這樣的回應,她談到:「八仙洞是具有宗教精神寄託的地方,會有很多人會想去,(廟拆掉後)突然間大家不知道去那邊要做什麼?」 賴師父曾說過:「留住廟,總是希望有人來可以拜...

    若於網路搜尋中鍵入八仙洞、廟宇等關鍵字,或是翻開八仙洞遺址的相關報告便不難發現:占用國有地、侵占遺址、破壞遺址與自然等評論。過去公共電視曾經針對八仙洞的洞內廟做專輯報導(2001),平衡地呈現廟宇師父、東管處、遊客、信仰者的觀點,提及東管處對廟方侵占國有土地的告訴。當時已點出現今仍存在的廟宇信仰與八仙洞遺址保存的爭議,對於「侵占」的評斷似乎也有意凸顯,但未引起關注與重視。 「占」,顧名思義,具有外力強行奪取,據為己有之意。在此,若借助史學界探討日本殖民時期,對日本「統治」、「佔據/佔領」、「治理」等字詞使用的論述,「日本佔領」意味著暫時或戰時性的佔領與佔據,是一種情緒性兼價值判斷的抗議字眼;換言之,「佔領」在某方面來說並非是客觀事實描述,由歷史脈絡上而論,廟方在當地生活許久是確知的事實。 早...

    現今處理文化資產議題,好像是在處理事情,為求解決事情就好,如同劉佳蕙曾說:「像是眷村,好像政府介入處理了,人搬出去了,地方就死了。」當今台灣的遺址,大抵給筆者就是這種感覺,原本活著的地方,考古團隊來了,被政府指定之後,理應要透過考古學家對過去的描繪及研究成果讓其活起來,怎麼反而在現代重新遺址化了?過去筆者也曾造訪趟八仙洞,當時靈巖寺還未拆除,當日雖然遇雨,但相較一旁的遺址展示館,廟宇遊客來去參拜,仍顯得人氣許多。 目前無論是文化主管機關或考古學者,仍是以單一角度將地方文化排除在主流的考古文化論述之外。要說考古學只著重地下逝去文化,這也無可否認,畢竟考古學是利用人類遺留與遺物去重建對過去的認識。但這表示考古學者只能關心「考古文化」嗎?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的倫理規範中,開宗明義提到,考古學是...

  4. 2017年7月19日 · 說到味道不只是嗅覺感知走在有遮雨棚的天橋上如同時光隧道一般散發基隆數十年來沒有改變的氣味或許老舊或許樸實

  5. 2021年5月8日 · 說到味道,不只是嗅覺感知,走在有遮雨棚 的天橋上,如同時光隧道一般,散發基隆數十年來沒有改變的氣味,或許老舊,或許樸實。2016/7/5 曾原信/如果文化有味道 2016/7/5 有你才有報導者 ...

  6. 報導者結合Google衛星圖資與重要文件史料橫越時空演變試圖還原這起貫穿台南市區的重大公共建設其決策過程與一路的爭議這項工程完工後台南城市景觀和鐵路運輸將大幅改變這是340戶居民遷移捨棄家園所換來的今年7月從南鐵最後拒遷戶之一黃春香家的陽台向外望去原有的住宅已成一片空地。 (攝影/楊子磊) 世居在此的黃春香、陳致曉、曾肇陽和呂瑞成4戶,堅持到最後仍不願遷移。 但2020年7月20日,在鐵道局以鐵圍籬和上百警察人牆包圍下,除了陳致曉,其他3戶已簽下了「自拆同意書」。 其中,黃春香家屬於半拆戶,徵收線從屋攔腰劃過,樓梯正好在邊緣。 9月20日是她「自拆」房屋、換取補償金的最後期限,因樓梯保留問題未解,黃春香已寄出律師信要求撤回自拆切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