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0日 · 全球憂價格戰廝殺. 《日經亞洲》報導,中國電動車產能遠大於國內需求,並以驚人速度擴張,引發全球製造商擔憂其以極低價格向海外出口。 報導引述中國媒體指出,綜合車商和地方政府規劃,中國 2025 年新能源車產能將達到 3,600 萬輛,預計全年銷量約 1,700 萬輛,因此會有近 2,000 萬輛的過剩產能。 部分中國製造商認為,增加對歐洲及東南亞的出口,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2. 5 天前 · 科技大廠 NVIDIA 公布今年第一季財報表現,受惠於市場對資料中心 AI 晶片的火熱需求,使該公司的淨利年增高達 7 倍,營收也因此飆上 260 億美元,盤後交易股價更首度突破 1000 美元。 根據財報顯示,NVIDIA 營收比重最高的資料中心,其第一季銷售成長為 427% 達 226 億美元,高於分析師原先預估的 213.2 億美元。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表示下一個工業革命已悄然展開,未來 NVIDIA 將持續跟企業、國家合作,打造出全新的人工智慧工廠,同時第二季也會由於新款 Blackwell 晶片的正式推出,再度為公司帶來大量收入。 【推薦閱讀】 【分析師爆料大的要來了】NVIDIA 下一代晶片 2025 登場,代號 Rubin 專為 AI 運算打造.

  3. 5 天前 · 分享本文. NVIDIA 預測 2025 財年第二季度的收入將達到 280 億美元,超過分析師預期的 266.6 億美元。 這一預測使得公司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上漲了 5.9%,突破了每股1000美元的里程碑。 NVIDIA 的強勁表現主要來自其數據中心業務的快速增長,這一業務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 427%,達到 226 億美元。 公司表示,對人工智慧(AI)晶片的需求依然強勁,預計未來數季將持續保持高需求。 NVIDIA CEO 黃仁勳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指出,新一代 AI 晶片 Blackwell 的需求可能超過供應,顯示市場對高性能計算的強烈需求。 NVIDIA 的數據中心業務已經成為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其強勁的增長反映了各行各業對 AI 能力的依賴日益增加。

  4. 5 天前 · 2024-05-23. 分享本文. 去年,生成式 AI 的興起,衝擊許多內容創作產業,在好萊塢還因此引發美國編劇工會(WGA)發動罷工的運動,而同樣以內容產製為主要技能的另一個產業:新聞媒體,已經開始學習將生成式 AI 視為開啟新商業模式的工具。 目前已有多家新聞編輯室包含《紐約時報》、《美聯社》等,都與科技公司合作或投入資源研究,希望可以找出 AI 工具與記者的最佳協作方式。 媒體巨頭向科技公司收取「版權費」,創造新收入. 雖然人們只要餵養生成式 AI 在對話裡輸入:「幫我寫一則關於 XXX 事件的新聞」,並給予相關資料,它就可以洋洋灑灑地寫出一篇報導,但是若沒有新聞媒體根據新聞事實產製的「原生內容」, AI 要從何學習這些新聞事實,進而寫出報導呢?

  5. 2024年5月7日 · 分享本文. 生成式 AI 浪潮襲來,每個國家、企業都在奮力追趕這場軍備競賽。 根據史丹佛大學,光是 2023 年,全球生成式 AI 領域的投資就比 2022 年成長近 8 倍,達到 252 億美元。 或許我們對生成式 AI 企業,如 OpenAI、Anthropic、Hugging Face 和 Inflection 獲得大筆投資、技術革新早有耳聞,但對於哪個國家在全球 AI 競賽中領先,卻知之甚少。 英國新聞媒體《Tortoise Media》公布 2023 年「全球 AI 指數」排名,也將台灣納入評比,讓我們一探究竟! 《Tortoise Media》運用「投資」、「創新」、「實踐」三項指標共 7 大子項目,評比全球 62 個針對 AI 進行投資的國家。

  6. 2024年5月3日 · 然而,近期曝光的一封微軟內部電子郵件卻顯示,OpenAI 之所以可以獲得微軟青睞,其實跟 Google 所帶來的壓力有關。 在 2019 年一封標題為「對 OpenAI 的思考」的電子郵件中,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首席財務長 Amy Hood 與首席技術長 Kevin Scott 共同參與了討論,最終得出結論指微軟應該向 OpenAI 進行大力投資,然而其中最大關鍵卻源於首席技術長 Kevin Scott 對 Google 人工智慧能力所感到的忌妒與不安。

  7. 2024年5月9日 · 蔡銘翰. 2024-05-09. 分享本文. 自庫克於 2011 年接替賈伯斯出任執行長以來,蘋果公司的形象有了相當大的轉變,但現年 63 歲的庫克卻早已比許多同行都來得年長,因此蘋果從現在開始思考下一位舵手,至少從外界的眼光來看,確實是個合乎邏輯的時機點。 事實上庫克出任蘋果 CEO 的時間,已經遠遠多於《財星》500 強公司執行長的平均任期,這段時間以來蘋果的高階主管團隊,其實沒有出現太多改變,除了設計師 Jony Ive 的高調退出外,蘋果管理層幾乎沒有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

  1. 相關搜尋

    長榮股價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