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雷射近視 相關

    廣告
  2. 大學眼科堅實醫療團隊,30年豐富臨床經驗讓近視雷射更安心!精準x快速x安全,馬上諮詢. 林宥嘉:「能輕鬆的看清楚,是一件自在舒服的事!」術前評估+術後完整照護,清晰視力生活更輕鬆

搜尋結果

  1.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真的假的? 雷射筆發明和愛因斯坦有關? 8月初, 香港浸信大學學生購買10隻觀星用的雷射筆,被香港警方逮捕 ,引起反送中運動又一波爭議更讓雷射筆突然備受關注。 雷射光對人體有殺傷力嗎? 又是誰發現與證實了雷射光? 讓我們從科學專業的角度來了解這道「20世紀最重要的一道光」。 從人造紅寶石獲得人類第一束雷射. 最早提出「雷射光」概念的人是大名鼎鼎的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他在論文中已經預測了「受激放射光」(Stimulated emission)的特性,只是當時技術仍不足以在實驗室中證實。

  2. 2022年9月19日 · 中研院地球所副研究員黃信樺解釋光纖所含雜質少傳輸時能量衰減低約5%至10%的能量都可反射回來觀測儀器具有收發功能每秒發射1,000至1萬次的雷射光只要接上光纖便可捕捉那些碰到雜質而反射回來的微弱訊號

    • 影像載體的探討:後設攝影
    • 雜訊的流變狀態
    • 量子力學的革命:隨機、不穩定、不確定
    • 波與粒子的互補運作
    • 個人與集體的記憶政治
    • 小結:形式化的危險與抵抗的可能

    一般來說,我們在看照片時通常會穿透照片,看到照片中的內容(比方說自己的自拍、美麗風景等等之類),然而李浩卻對這種「透明性」質疑,他更多是將照片回返到自身的物質性載體。因此,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關於「照片的內容」,而是「照片的照片」,也可說是「後設攝影」。 那麼,這種「後設攝影」的行為又要如何發生?李浩透過有如前作《重複的機制》的強迫症方法,不斷的透過各種重複的儀式行為(有如強迫症般),激進的逼顯攝影的載體。比方說,在螢幕拍攝照片後上傳雲端(轉換螢幕載體後)再次拍攝螢幕、影印機重複掃描同一張照片、以及用手持掃描機掃螢幕等等,都是讓攝影不斷地回返到它自身的「媒介」狀態。

    在我看來,這些雜訊很大程度干擾了我們對照片的「同一想像」──我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照片應該如何再現現實的制約想像;這些雜質逼顯出照片最激進的「本體」。而這種本體也非某種固定不變的同一本體,而是透過隨機的方式不斷跳耀、閃爍、互相碰撞的「流變本體」。

    說到「本體」,物理學背景的李浩,也透過量子力學作為《我看見我讓我看見他》的基礎,進而跨越「攝影/藝術/科學」之間涇渭分明的界線,並在「中間」不斷擺盪。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聽到量子力學時,總是很容易跟某種宗教、故弄玄虛、談神祕的精神狀態等等搞混。然而,李浩卻是以「硬科學」的方式來談世界的樣貌,而非上述提到的那種玄虛狀態。但,也是因為「硬科學」加深了觀者理解作品的門檻。假若我們沒有量子力學的先備知識,單純直觀看李浩作品也會少了一些概念上的振盪。

    關於波跟粒子,我們也能在李浩的照片中看到大量的這「兩種狀態」。比方說前述的山海風景瀰漫的高ISO粒子,經過手持掃描機掃描螢幕後的波浪模糊、不斷重複影印老照片(粒子)的凹折狀(波型)等。在在的呼應了上述的狀態,而我們也不能單純分開看這些照片,而得將它們合併共存觀看。 有趣的是,李浩也在展場重演了雙狹縫實驗。在波的部分,他在展場中做了「投影片、實驗水槽等疊加」的實驗裝置。在當中他透過震動儀來讓水波不斷震動,並投射出水波震動的畫面,重疊在老照片以及幻燈片的照片上。關於粒子的部分,他則是透過單束雷射光直射展場,而我們仔細觀看的話,也能看到在雷射光中散布的空間粒子(灰塵等)。上述種種複雜的實驗又或是李浩作品的狀態,都讓我們意識到世界是透過「粒子與波的基本元素組成」。

    儘管「唯物的世界」是由波跟粒子所交織而成。但李浩也同時考慮「意識的問題」,又或說是關於我們「記憶的問題」。這同時回返到他個人的家庭老照片,然而他卻不正面展示這些照片,而是讓我們看到照片的背面,於是觀者只能看到這些照片的背面痕跡,而無法直接看到這些照片(有趣的是展場中那張模糊又波狀的家庭老照片也是不清不楚)。 這些老照片也讓人想到集體與個人記憶之間的關係。到底什麼是照片?照片能被更改嗎?更改後的記憶還是真實的嗎(有如電影《銀翼殺手》對記憶的提問)?我們的集體記憶是如何被權力所控制? 在我看來,我們的記憶並非連續的線性結構;而是碎裂、片段、充滿隨機性的交織。而這種隨機性,也跳脫了權力者的掌控(他們往往希望歷史或記憶是單一的宏大敘事),打開了另一種未被安排好的全新可能。換句話說,李浩作品當中的隨機...

    李浩這次的展覽,乍看下有許多「山與海的日常環境」跟「個人/集體記憶的辯證」,他的操作手段則是透過不斷的「重複儀式」,實驗性的逼顯「影像的物質載體」,進而對照片的透明性提問。當然,最後環扣一切的最基礎理論是量子力學。 然而,過多與複雜的探討讓展覽過於發散,假如我們不了解上述的複雜內容,那麼照片也很容易停在「絢麗吸睛的實驗形式」。那麼,我們要如何逃逸這種形式主義的可能呢? 在我看來,我們與其注意影像的形式,不如考慮這些影像如何對我們產生作用,又或是這些影像的運作方式(李浩儀式般的重複與差異)。而作品所提供的多種疊加現實的可能性,也逃離了固化形式的想像侷限。比方說,放在展場最後的錄像裝置,則是透過鏡淵反覆映射的方式,快速折射出整個展覽的影像作品,並配合人類第一次用電腦模擬出人聲演唱的〈Daisy ...

  3. 2023年6月5日 · 全台灣最繁華的台北市信義商圈,一群觀眾搭著彼此肩膀,手持白手杖,在影廳外排隊等待入場,興奮討論觀影經驗。 他們是熱愛電影的視障者,用耳朵「聽」過無數電影。 去年(2022)11月4日起,國片 《罪後真相》 成為台灣第一部搭配口述影像服務首映的電影,首週全台共有53場「明盲共融」場次。 今年春季檔期上映的《本日公休》、 《黑的教育》 也推出口述影像版。 過去,視障者只能在特映會、影展,晚了視力正常的「明眼人」好幾年,才得以「聽」一場電影;如今全台有8間戲院已更新設備,包含光點華山電影院、威秀影城等,只要該片提供口述影像服務,聽障者不必預約或額外付費,即可向櫃檯借用專門設備。 對先天全盲的視障者楊聖弘而言,這一刻,他等了25年。 15年前,那場用口述影像聽見的《海角七號》

  4. 發展華人常見疾病風險評估演算法、優化台灣精準醫療基因型鑑定晶片、發展精準醫療臨床應用模式及特色個人化醫療,更宣聲要向下扎根精準健康科普教育、與企業攜手打造精準健康生態系。 但不到2個月,TPMI爭議接二連三爆發,為增加召募民眾的誘因,把過往已授權給廠商的藥物基因檢測的位點收入鑑定晶片裡、原計畫主持人郭沛恩除了敏感的外籍身分,更一度傳出要把國人基因資料與全外資控股公司做商業合作,2022年底黯然中止收新案,喊出的百萬國人基因資料庫目標腰斬,計畫總主持人換人、合作醫院下架網頁。

  5. 2019年9月19日 · 南投縣九九峰是最具代表性的火炎山地質區,但在921大地震中,遭受巨大衝擊與改變;農委會在2000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我當時任職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並擔任復原監測計畫的主持人,開始瞭解及喜歡它。 現在每天早上打開書房窗戶,便面對著它;我也常會走入持續恢復中的九九峰,並進行固定監測點的拍照及觀察。 回顧及對照齊導留下的經典照片,意義非凡。 歷經20年,九九峰愈見雄壯氣宇、渾然天成與原生純樸;我也深深體認:自然生態系有很大的恢復能力,我們應避免不當的人為干擾或介入。 這種獨一無二的地景與生態系,是人類共同襲產,捍衛它的價值,落實在地保護與管理是國民的共同責任。 九份二山,左起1999年(921大地震後)、2004年(恢復狀況)。

  6. 2022年12月26日 · 不對稱作戰關鍵:無人機成本低於戰機、沒有人員傷亡問題. 台海爆發戰爭後,躲過中共第一波飛彈攻擊的戰機、戰艦以及各種反艦飛彈仍是國軍反登陸的重要武器。. 但相較一架將近1億美元(約新台幣31億元)的F-16戰鬥機、每枚造價約新台幣1億元的雄風系列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