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近年來美國農業雇工平均年齡持續上升自2006年的35.8歲增加到2021年的39.7歲平均年齡的增加主要為移民雇工高齡化造成平均年齡增加7歲增加20%),進而拉高整體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勞動力高齡化為重要的問題因為年長者在高勞力的工作中生產力會較低在面臨到越來越多雇工已經接近退休年齡但是缺少年輕的勞動力進入農業就業時勢必影響農業生產力。 美國農業雇工的女性比例也從2006年的20.3%增加到2021年的28.1%,此一比例變化有部分與經濟狀況程度有關,經濟衰退時會有較多男性進入農業,女性占比因而減少,在經濟復甦期間女性占比又會上升。

  2.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最新的「2020年全球糧食與農業-統計年報(Statistics Yearbook)」,首度提供數位互動與可供下載資料。. 年報內容提供全球糧食與農業最新情形,包括農業趨勢、投入物質使用、農業勞動力狀態、糧食安全與營養、溫室氣體排放與農業對 ...

  3. 執行調查的豐年社副社長蘇登呼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農校生對從農與到農企業工作有意願但需要更多機制引導農校生到農場與農企業見習與就業由於農校生普遍無法接受低薪農場與農企業想吸引農校畢業生前往工作薪資福利制度應多加留意與提升

    • 臺灣蛋雞產業 從百廢待舉到規模化聚落
    • 禽流感屢挫家禽產業 Covid-19與戰爭擴大漲價效應
    • 生物安全防護系統有待改進 氣候變遷須以現代化禽舍因應
    • 確實掌控第一線生產 對症下藥才是轉機

    臺灣蛋雞產業專業化的發展始於1960年代。1949年以前,臺灣畜牧業主要採取傳統的後院養殖方式,戰後面臨百廢待舉的局面,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身)推廣農村養雞及副業式的蛋雞生產;1961年以後開始進口蛋種雞,出現專業化養殖蛋雞的農企業,1969年統計蛋雞飼養約300萬隻。 1981年是很重要的時刻,臺灣經濟開始起飛,非農就業機會增加,人工與土地成本持續高漲,臺灣畜牧業真正進入集約專業化時代,朝集中生產及專業分工(蛋種雞場、孵化場、中雞場及蛋雞場)的趨勢發展,採用擴大經營規模,應用立體籠式自動化設備、配合高架式或密閉式雞舍,並形成聚落形態,種田的紛紛改養雞,占了雞蛋市場供應量45%的彰化產區,就是這時期的代表區域。 早期沒有負壓禽舍,因此1980年代大量興建的禽舍,...

    2015年臺灣再度爆發大規模的禽流感疫情,除了重挫養雞產業,鴨鵝等水禽也大舉發病。當時疫情來得又猛又急,禽流感防疫應變層級從農委會提升為行政院,召開「行政院禽流感緊急應變處理小組」,卻難以查明禽流感發生的確切原因,只能針對感染禽場進行撲殺;原本鵝隻產量最多的農業大縣雲林,因沒有警覺、未及時接收到訊息與養殖戶延遲通報,出現集體暴斃情形,加上防疫撲殺,臺灣鵝產業養殖規模從原來每年約200萬隻,2015年縮減為不到44萬隻,原本在臺灣街頭常見的鵝肉店幾乎一夕之間消失,逐年雖有復養,直到去(2022)年100萬隻左右,較2015年以前規模仍是減半。 時隔7年,禽流感再度於去年大舉來襲。有了2015年的血淚教訓,無論中央與地方的防疫體系,或是家禽產業從業者們,勇於投資升級現代化禽舍、兢兢業業於生物安全...

    防檢局的疫情監測分主動監測與主動通報,限於人力多為主動通報。主動通報是讓雞農自主監測,案例場3公里內的其他養雞場須採血清,由各縣市政府打電話通知雞農,由雞農自行採樣給獸醫師,然而養雞場一旦確定感染就會全場撲殺,雞農將損失慘重,造成自主監測難以落實。 在我參加的幾次會議上,防檢局均以主動通報的案發場,說明禽流感撲殺僅占全部數量0.64%。殊不知現場去年開始,雞隻已經發生大量的死亡。姑且不論發生什麼疾病,我們的動物疾病主動監測系統顯然未能很好地發揮功能。 無論如何,禽流感確實成為蛋雞產業的重大挑戰,幾乎每幾年就捲土重來。禽流感之外,2019年蛋價創20年新高,則是2018年中的豪雨災情,導致蛋雞大量損失,活下來的老蛋雞生產力明顯下降,新的蛋雞青黃不接,正是大家關切的氣候變遷議題。氣候變遷是長期發...

    危機也是轉機,未來幾年加速改建禽舍或是讓不適合的地方離牧,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在某種程度也可以改善生物安全。但如果再有更頻繁的禽流感病毒進到臺灣,光藉由禽舍改善,並非預防禽流感的萬能解方,除了硬體建設,雞農在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提高,以及產業鏈上游生產的掌控,都必須配套性的強化,把真正的缺蛋原因找出來,對症下藥才是轉機。 產業鏈上游生產的掌控上,必須有多層次的統計數字調查。現階段蛋雞產業的數據,主要是由中華民國養雞協會每個月輪流調查全臺養雞協會會員的在養隻數,然而地方政府也應該掌握本身在養量,包括牧場登記證的變更情況。現行地方政府農業局的防治所,是戰後初期(1963年)產生的單位,當時因為臺灣開始發展畜禽產業,動物疾病多靠防治所獸醫師協助診斷處理,在該時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規模化飼養且交通方...

  4. 隨著台灣基本工資的調漲,目前引入外勞的成本,加上勞健保、就業安定費和食宿管理費,每人每月約為四萬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其實已經具備引入擠乳機器人的條件。

  5. 美國的農業勞動力組成主要為自家人力以及雇工兩種,然而自1950年到1990年之間,農業勞動力人數逐年下降,直到1990年開始導入機械耕作,使得農業生產力提高,進而減少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因此1990年後農業勞動力人數變動逐漸和緩。 然而自家勞動力減少的數量遠比雇工減少的更快,根據美國農業部農業勞動力調查(Farm Labor Survey,FLS)資料顯示,自家人力從1950年的760萬人下降至2000年的206萬人,減少比例高達72.9%,而雇工數量則從233萬人減少至113萬人,減少51.5%,雇工占比逐年增加。 美國力逾7成移民+高齡化 近半為非法雇工.

  6. line. twitter. DCIM100MEDIADJI_0029.JPG. 文/林宜潔. 圖片提供/豐年社. 首圖攝影/林良懋. 臺灣農業長期面臨勞動力短缺,行政院農委會去年開始大量投入資源協助訓練、招募人力,並建置農業人力資源平臺。 但面對大量人力缺口,上述方式能滿足的需求有限,產業仍有開放農業外勞的聲音,尤以畜牧業最為殷切。 但有農友與專家提醒,開放農業外勞只能解決短期的問題,未來長期管理才是挑戰。 勞動部代表則說,不應僅從滿足人力需求角度思考引進農業外勞議題,還應審慎評估對臺灣整體社會的影響,因此目前沒有規劃開放農業外勞的計畫。 解決長期問題,須邁向機械化生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