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16日 · 2018年5月,為了即將到來的40歲生日,召集14位老團員以每個人的生命經驗為基底,演出曾於1983年首演的《演員實驗教室》。 透過導演金士傑的提問:「和戲劇的初戀故事? /為什麼你是現在的你? 你喜歡嗎? 不喜歡嗎? 你愛什麼? 怕什麼? 最難為情? 惹你失眠的/一個謊言、一個背德、一個圓滿、一個高潮/一個有關健康/靈魂的問題/一個和劇場有關的小故事/我與性感的關係/我與偉大/死亡最靠近的一次? /我與憂鬱/最痛/最快樂的一天/最難忘的一張臉/最喜歡的一堂課? 」演員們回顧自身,提供故事,在舞台上幻化出歲月的體悟。 金士傑:一場演出就是一個生命,幕啟,這生命就開始了. (攝影/劉振祥;圖片提供/大辣出版社) 金士傑(金寶) 1951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東港鎮共和新村。

  2. 台灣安寧緩和照護成績向來受到國際肯定,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進行的「臨終病人死亡品質(Quality of Death)」調查,在80個受評比國家中,台灣名列第6、亞洲第1。. 然而,實際上,台灣雖是亞洲第一個通過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

  3. 2018年12月11日 · 58歲的江盛,是醫師作家侯文詠的北醫同學、曾是醫學中心主任級的大醫師,坐鎮診間時,病人總會恭恭敬敬說聲:「拜託了! 」但為了推動安樂死,大醫師反過來要向路人低聲「拜託! 」蓄著似「妹妹頭」的灰白長髮,少了白袍「加持」,有些路人甚至當他是騙子,還得立即掏出名片讓人「驗明正身」。 名醫上街照吃排頭,路人轉過身、撇過頭,避免眼神與他交會的尷尬狼狽,經常發生。 偶爾也能得到些許熱情回應,有人向他訴說自己照顧過好幾個末期病患的經歷,因為感同身受,爽快簽下連署書,便令他開心;三不五時還有「額外回饋」,菜販除了連署書,也讓江盛一起帶走一把蘆筍、一片冬瓜。 故鄉在嘉義的江盛,2年前因照顧年邁父母重回故里,「拉業績」也會就近到友人開設的牙醫診所、彩券行等,留下空白的連署書,他笑稱是找「樁腳」。

    • 「生命權」與「自主權」的兩難
    • 求個好死很難嗎?
    • 那些「廣義安樂死」合法的國家

    作為提案人,64歲的賴台生說,母親和岳母都因病拖磨多年才離世,「我岳母中風,7年來都是兩種表情,不是很難過,就是不耐煩。」生前最後的日子毫無尊嚴。他認為,人沒辦法控制怎麼來到這世界,至少得能決定是否死得漂亮,「我不要把生命最後的決定權交給別人,我傾向自己決定去留,把善終權找回來。」他形容,如果人的「賞味期限」到了,就要順勢而為,不要逆天而行,「這不是殺死,是解脫!」 而會議記錄上,教醫學倫理的中山醫學大學教授戴正德則說:「基本上人類對生命,並沒有決定生死的權利。⋯⋯如果一個人活著可以讓別人感受到活著是有價值的,就有活著的責任。」他認為,荷蘭很多選擇安樂死的人,其實還能活下去,從這角度來看,無異於浪費一條寶貴生命。 賴台生和戴正德的想法,正好各自對應「生命自主」與「生命價值」的立場,這是討論安...

    從安寧緩和醫療的觀點來看,若安寧緩和醫療普及且品質優良,能緩解90%以上病人的痛苦及尋死念頭,而且根據《經濟學人》委託新加坡連氏基金會的「2015年死亡質量指數」調查,台灣排名世界第6、亞洲第1。 臨終醫療質量並不差的台灣,何以安樂死仍呼聲不斷? 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推行多年,2014年約有2萬6千多位病人接受安寧的照顧。但實際上,仍有供給量不足、品質良莠不齊的進步空間。2016年5月,監察委員江綺雯糾正衛福部,認為該部沒有建立整合性的安寧照護體系,不僅未讓服務普及,也無能確保安寧緩和醫療的品質,而有失當。這背後牽涉到包括醫師教育、健保給付、公衛宣導等複雜面向。即使相關組織推廣不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通過17年後的今天,健保卡上註記意願書的人數仍僅約42.7萬。 像是俗稱「泡泡龍」的罕病先天...

    大家對於「去瑞士赴死」應不陌生。從好萊塢愛情電影《我就要你好好的》(Me Before You),到甫獲英國影藝學院(BAFTA)提名最佳電視紀錄片的《西蒙的抉擇》(How to Die: Simon's Choice),主角都到瑞士尋求死亡協助。 片中,西蒙原是事業成功的商人,但他在57歲時得知自己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病程進展快速,他對身體的控制權極速流失,漸漸無法講話,也無法書寫。知道自己很快將剩下動彈不得的軀殼,他決定赴瑞士尋求協助自殺。在58歲生日當天,西蒙在妻友環繞下,按下替自己身體關機的按鈕。他給還在世間的85歲媽媽留下了這樣的紙條:「雖然這件事很悲傷,但這是最好的決定,謝謝你當我媽媽。」 實際上,由他人注射致命藥物的「安樂死」(Euthanasia),在瑞士仍非法,真正合法的是...

  4. 失智症走失,2019年9月才新增為失蹤人口統計一項獨立分類,具體而微反映出「失智失蹤」在當代台灣社會已成為一個難以忽視的社會問題。 目前國內專責失蹤協尋的單位為內政部警政署,2020年警政單位受理失智症走失1,544件,2021年略攀升為1,616件,2022年上半年(截至7月底)則已受理1,004件,凸顯 失智者失蹤協尋的需求逐年攀升,成為警政單位重要的業務和課題。 然而,由於過往社會普遍存在 失蹤協尋需24小時才能報案的迷思 ,許多家庭也可能評估走失時間尚不會構成危機,選擇先由家人自行尋找,或不確定是否、什麼情況下可以向警方求助等,種種未報案的因素都為走失統計添上黑數,失智者走失的真實狀況必然比統計資料顯示的更為嚴峻。 尋找失智外婆的親身經歷中,看見家庭內部的變化與張力.

  5. 2023年10月6日 · 警車喧鬧的鳴笛聲響徹街巷這是恐怖份子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組開場鏡頭當我穿梭於民生社區時與影像情景交融的感受愈發強烈首先來到富錦街359巷1弄這裡是刑警老顧顧寶明飾攻堅賭場之處攝影師小強馬邵君飾在旁偷拍隨即 ...

  6. 2022年12月15日 · 1978年12月16日是台灣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骨牌般倒下的外交困境,在這一天迎來最後一個沉重打擊:美國宣布與中共建交,揚棄台灣這個「自由世界」在亞洲的堅實盟友。 同時間的台灣社會,從政治( 中壢事件 、 美麗島事件 )到文化( 鄉土文學論戰 )都為整體社會掀起一連串驚濤駭浪。 台灣最著名的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就創立在交織各種矛盾與衝突的1970年代;其1978年在嘉義首演《薪傳》的那一天,恰好就是 美國單方面宣布跟台灣斷交 的時刻。 這齣首度直面漢人移民台灣歷史的作品與悲憤的集體情緒匯流成巨浪,乘載著台灣人對自身命運與腳下土地的認同與關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