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風眼是強烈熱帶氣旋中心天氣情況相對平靜的區域,通常呈圓形,直徑大多在30到65公里之間,周圍由眼壁環繞,後者是環狀的強烈雷暴區,通常是氣旋中天氣最惡劣的地方。
什麼叫颱風眼?其形狀及大小為何? 颱風眼為颱風環流中氣壓最低之處,其形狀大部分呈圓形、橢圓形、卵形和多邊形等形狀,其平均直徑約為45公里左右,最小的為10至20公里,大的可達100至150公里,即使是同一颱風,於不同時刻,其眼的直徑也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颱風眼的大小有隨颱風的增強而逐漸縮小的趨勢。 在此區域內既無狂風亦無暴雨,天上僅有薄雲,能見天日或星斗。 當颱風眼通過某地時,常被誤認為颱風已過去,實則此時係在颱風眼內,約20至30分鐘後,狂風暴雨又會再度出現,颱風眼經過前與經過後的風向恰恰相反。
什麼是颱風? 2. 颱風是如何生成的? 3. 侵襲臺灣的颱風是由何處來的? 4. 除了臺灣之外,其他地區有颱風嗎? 5. 為何颱風多發生在夏、秋之際,而冬、春較少? 6. 颱風發生的頻率如何? 7. 颱風是怎麼命名? 8. 颱風內部的結構如何? 9. 什麼叫颱風眼?其形狀及大小
颱風眼,即颱風 中心,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強烈天氣系統,從外圍到中心最初逐步增加,然後迅速增加,但到了直徑數十公里的中心區域內,風力迅速減小,降雨停止,出現了白天可看到陽光夜晚可見到星星的少雲天空。
為什麼颱風有眼? 颱風眼的形成,係由於颱風內的風是反時針方向吹動,使中心空氣發生旋轉,而旋轉時所造成之離心力,與向中心旋轉吹入之風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強風不能再向中心聚合,因此形成颱風中心數10公里範圍內的無風現象,而且因為有空氣下沉增溫現象,導致雲消雨散而成為颱風眼(如圖3)。 圖3 圖中顯示颱風之衛星真實色彩影像,颱風中心的無雲區域,即為颱風眼。
風眼是颱風中心一個約略為圓形的區域,其大小不一,直徑可小至10公里以下,亦可大至200公里,但一般約為30至60公里。 風眼內風勢相對輕微而天氣較為良好,雨勢輕微或甚至於沒有下雨,有時可看見藍天或星星。 風眼內是整個颱風內氣壓最低(圖二、三)而溫度最高的地方,其海平面的溫度比周邊地方高2℃以內,而在高空12公里處,比周邊地方可高10℃或以上。 風眼受眼壁包圍,眼壁是圓環形的厚雲,風眼內是下沉的空氣,而眼壁內有很強的對流 (即上升氣流)。 眼壁是整個颱風內風力最強的地方,有很強的降雨。 圖四顯示2003年颱風杜鵑襲港時,流浮山的風速變化,當杜鵑的眼壁接近時,風力顯著上升,但眼壁經過後,風力急速下跌。
風眼是除反氣旋外其他風暴內氣壓最低的地區,其中又以海平面處之氣壓最低。 形成 由於氣體迴旋時氣旋中間產生的一個空洞,大家叫它“風眼”,這“風眼”的大小與壓強和通道中的風速有關,“風眼”是相對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