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鮮奶優格饅頭看見堅持天然的禾香自然就想帶回家。 凌晨4點,是酪農一天的開始。 來到牧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場長巡視牧場,觀察牛隻;小牛班長準備小牛的早餐;負責拌草的夥伴先將昨天牛隻吃剩的草料收集成堆肥,才能放新的;搾乳室則 ...

  2. 集合眾家私釀漬物的神祕瓶區。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3年7月號. 標籤. 小菜攤. 手作食物. 桃園楊梅. 精釀啤酒. 臺北萬隆. 菜市人生場. 鄉間小路4907. facebook. line. twitter. 我家附近貼著山壁的巷子裡,有個閒置已久的鐵皮屋小空間,不過呢,目前有個週末菜攤駐紮其中。 一年沒來,早忘了開攤時間,索性挑個不三不四的9點半過來,將抵達時,沒有預期聽見的喧嘩,只遇上幾個老太太正在散步。 轉進巷子,發現鐵門關著──我心已打烊──我的下週伙食啊! 準備返家,迎頭碰上一位太太,她見我就高喊「來了來了」,納悶轉頭,發現一輛休旅車尾隨我駛進巷子。

    • 復育甘蔗從頭開始
    • 百年糖鄉持續飄香
    • 蔗是寶 烏糖的多元變化

    寶山鄉除了有科學園區外,在過去更是重要的甘蔗產地,產製的黑糖香甜濃郁,盛極一時。隨著經濟起飛,年輕人口外流、糖廠關閉、農地休耕,整體發展逐漸停滯。2004年在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的基礎上,王翎鳳的婆婆召集地方鄉親成立社區關懷據點,長輩可以互相陪伴,志工還會訪視送餐,也規劃課程、舉辦活動,「長輩種甘蔗製糖一輩子,撐起了寶山鄉,現在換我們回饋了。」但資金哪裡來?婆婆媽媽們利用寶山的黑糖,製作起黑糖爆漿饅頭,在訪視時送給長輩,口耳相傳後打開知名度,順勢成立品牌及網路、實體通路,「我們是新城社區嘛,這裡風又大,就取名新城風糖。」 要延續寶山鄉的黑糖產業,最重要的就是復育甘蔗。王翎鳳表示,給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通過後,隔年他們便開始復育甘蔗田,「問題來了!這些我根本不懂,更何況甘蔗有很多品種。」來自海南島...

    選定甘蔗品種即可開始規模種植,栽種季節屬春、秋最適合,「種甘蔗不是直直一根插進土裡面,要把農地挖出一條溝,讓甘蔗躺在裡面。」一年一種可收成兩年,兩年後須換地種植,農友也會利用空檔種地瓜與蘿蔔,讓原有的蔗田恢復地力。採收甘蔗也有訣竅,從根部砍掉,但切忌全部砍完,底下得留一節讓甘蔗繼續生長,「節裡面不只一個芽,最多可以長出二、三十根甘蔗。」就這樣一步一步,寶山的甘蔗從兩分地慢慢拓展到15分地。聊起復育甘蔗,王翎鳳侃侃而談,也提起當初契作甘蔗遇到的困境,因推廣自然農法、友善種植,不能噴農藥、灑除草劑,「跟農友溝通比較花時間,要改變長輩長久以來的習慣不太容易,尤其人工除草很累。」 「黑糖的客語唸作vuˋtong,我們的烏糖名字而此而來。」新城社區客家人居多,烏糖製作流程也與一般古法熬糖不同,不是直火...

    保有淡淡蔗香味的烏糖,應用範圍廣泛,煮甜湯、泡咖啡、做蛋糕是基本,放在料理中更是加分,「例如滷炕肉時不是會加糖嗎?改成烏糖甜而不膩。」王翎鳳表示,團隊也陸續研發不少新產品,包括慢火熬煮的黑糖磚,還有結合尖石鄉原住民種植的老薑熬製成薑糖,是冬季相當熱賣的產品。 1. 標籤 2. 復育甘蔗 3. 百年糖鄉 4. 黑糖爆漿饅頭 5. 寶山糖廠 6. 新城糖廠 7. 寶山鄉 8. 烏糖 9. 新城風糖 10. 蔗裡有糖 11. 鄉間小路4904 12. 甘蔗 13. 新竹縣 14. 製糖 15. 黑糖 16. 蔗糖 1. facebook 2. line 3. twitter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外號饅頭的黃薪芳今年27歲小麥色的健康肌膚笑起來一口白牙比陽光還亮稱她木瓜西施也頗合理年紀輕輕種木瓜卻有十多年經驗高中念曾文農工時就和媽媽李美珍一起務農母女兩人管理大內到麻豆約一甲地的木瓜園

  5. 羊二代黃怡菁與牧場、家人間濃濃的愛,讓她決定返鄉創業,以羊奶為橋樑,向大眾分享產地知識,開創羊酪產業多元發展。 文/楊雋珩 攝影/黃毛. 還記得上次喝羊奶是什麼時候嗎? 在睡眼惺忪的早晨喝到一瓶剛送來家裡或學校的熱羊奶,是許多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但誰說羊奶只限定早上、小學生、熱熱喝的組合? 「我想讓羊奶更生活化、更活潑,碰撞更多可能! 」黃怡菁從小在牧場長大,曾在外闖蕩,最終選擇帶著歷練返鄉創辦品牌「乙木羊」,「以前是羊養大我們,現在換我們為羊工作」。 身為彰化埔心養羊二代,第一代打拚的奮鬥史和職人精神,黃怡菁最是清楚。 起初父親黃振浪養羊純粹當興趣,後因脊椎開刀,無法再勝任原本焊接師傅的工作,想開羊肉爐店,母親又擔心孩子年幼沒人顧。

  6. 20231130. 粿葉樹. 文字/攝影 陳怡君. 在饅頭紙玻璃紙還沒有問世之前早期的長輩都會隨炊粿的大小尋找不同的粿葉」,作為炊粿紙或蒸墊使用常見包含黃槿葉月桃葉香蕉葉桑葉玉米葉林投葉等種類眾多長輩口中的粿葉成為一種統稱。 其中,黃槿被稱作「朴子叢」、「粿仔樹」或「粿葉樹」,尤以雲林縣土庫鎮、虎尾鎮一帶,遠至高雄市林園區,使用黃槿葉作為粿葉最為普遍。 臺灣原生物種黃槿,是錦葵科木槿屬常綠灌木或喬木,幾乎遍布全島平野或濱海地區;有時野外會發現類似黃槿的植物,如山芙蓉、木槿、刺芙蓉、木芙蓉等都是親屬關係,很難從單一特徵區別。 之所以作為粿葉,歸功於黃槿葉子平整寬大,最大可達十五公分,葉狀近愛心或圓形,成熟的葉面光滑油亮,質感彷彿皮革。

  7. 20180220. 文/林書帆、李盈瑩 攝影/王正毅. 糕仔,既是早期農民、體力勞動者的日常食物,也是年節祭祀不可或缺的供品。 正月初九拜天公時,人們會將糕仔仿照碎金、 碎銀的樣態,做成紅、白兩色的「糕仔粒」, 祈求財豐丁旺入家宅,有趣的是,中元普渡的祭品也少不了它,普渡用的糕仔是黃、白兩色的「金糕仔」與「銀糕仔」。 嘉義甚至有一條「糕仔崁古道」,據說是一位飢餓的農民偷吃糕仔被抓,店家不忍報官,便要求他修築一條步道方便兩地居民來往而得名。 時至今日,糕仔這個對人、鬼、 神三界都十分重要的食物,仍在傳統民俗中占有一席之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